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生代導演觀察:票房or口碑?我們都包了!

中生代導演觀察:票房or口碑?我們都包了!

作者/文森特

青年導演已然成為中國電影的「新鮮血液」,群體的力量愈發壯大。中生代導演群體被忽略,但是他們的力量卻不可小覷。從2017年電影票房排行版的情況看,中國電影票房的頂樑柱,已經成為中生代導演。

2017年有三部華語電影,在票房稱得上是奇蹟。還在上映中的《前任3》、國慶檔票房榜首《羞羞的鐵拳》,以及我們2017年度票房冠軍《戰狼2》。這三部電影佔到了2017年電影總票房近五分之一。而三部電影的導演吳京、田羽生、宋陽和張吃魚均為70、80後。

不知不覺中,中國電影票房的大旗,似乎已經交由70、80後的導演,而且很意外的是,這些導演並非導演本職出身,他們多數都是跨界執導,作品卻成為票房大爆的黑馬之作。

中生代跨界導演:英雄不問出路

近十年來票房爆款的中生代導演,他們的作品多為叫座又叫好的商業片。這些導演的電影作品,票房基本都要以「億」為計數單位。當然這也說明,口碑不再是票房的唯一憑證,一大批定位精準的商業影片,也能輕鬆取得好成績。

據統計中國電影中,2005年僅1部過億影片,到2016年已經有84部電影票房破億,截止2017年,就突破了92部。電影票房專業水準參差不齊,造成「電影內容價值」不再是值得票房關注的話題。

但有趣的是,在這些高票房電影普遍都為中生代導演執導,除了寧浩屬於職業導演,其他多為轉型跨界導演。寧浩導演的處女作《瘋狂的石頭》,便是開啟國產小成本票房奇蹟的作品,而後的公路電影《心花路放》,更是創造了11.67億票房。

票房高的導演以跨界導演為主,其中尤以演員轉型成導演為典範。

今年最亮眼的演員跨界導演是吳京,其執導的《戰狼2》締造了票房神話,躋身全球票房前100位,讓這部高話題國產片殺出重圍。

同樣轉型成功的還有徐崢、陳思誠。他執導的《泰囧》拿到了12.67億,《港囧》也拿到了16.13億的高票房。「囧」系列拿到優秀的成績,也可以說是喜劇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再次「升級」。不僅如此,陳思誠導演的《北京愛情故事》最終以4.05億票房,《唐人街探案》也已內地超8.23億的好成績記錄在史冊。

不過有趣的是,跨界轉型成功的女導演稀缺。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過十億」導演中,至今沒有女導演的加入。票房最高的女導演為趙薇,也是演員轉型成導演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她曾憑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7.19億的票房,但第二部作品卻因不可抗的因素影響,至今再無消息。

在IP成為影視圈熱門辭彙之後,作家和編劇轉型成的導演也成了普遍現象。

作家轉型導演的典型就是韓寒和郭敬明。韓寒以《後會無期》開啟導演之路,第二部的《乘風破浪》在2017年春節期間上映,最終以10.49億元躋身億元票房導演之列。如果在電影中能邀請到一系列有流量的明星、和新生代演員,便可創造更為可觀的票房保障。而另一位頗具話題的人物郭敬明,憑藉改編自己小說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同樣創造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編劇轉型導演是圈內比較常見的。「開心麻花」里編劇出身的宋陽和張吃魚,將話劇改編成他們的導演作品,《羞羞的鐵拳》就這樣被搬上銀幕,最終以超18億的票房定格在中國電影史冊。這些導演因為演員、作家的身份使得電影有一定的號召力,而且賣相好,口碑不差,近乎穩賺。

總的來說,對中生代導演來說,他們的作品指向也正在發生轉變。「中生代」導演集體爆發,開啟內地導演「權力榜」的重新洗牌,吹響「更新換代」的號角,他們的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上一代相比,不僅滿足於「小說改編」,題材和劇本更加大膽、新穎,內容呈現方面,也更具類型化。

中生代導演群體:正處於最旺盛的創作期

從出行開始不斷積累,從執行導演、副導演、導演一路走來,40歲也許正是一個導演的閱歷、資源、人脈都積累到一定程度,這正是他們創作表達的最好年齡。

以李安、姜文、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吳宇森、馮小剛、侯孝賢等為代表,這些導演都是華語電影界絕對的大咖,撐起了中國最近30年的電影史。他們都曾在國際上榮獲大獎,也是創造華語電影傳奇的大師。

他們最好的作品,大多也是在他們是「中生代導演」之時產出。如今這些大咖導演有的碰上了瓶頸期,有的創作力下降,中生代導演便成為備受影迷們關注的一股勢力。而對於目前所有的中生代導演來說,則面臨一個困境:如何在商業與藝術上做到權衡,才能在市場上贏得更大的話語權。

在科班出身的中生代導演中,有的票房吸金吸到手軟;有的強烈的實驗風格,讓主流觀眾接受無能;有的口碑大收,獲得無數提名,儘管這些專註和野心,並不都會得到他們期望的結果,但他們還在用熱情去嘗試探索。這批中生代導演都曾經歷過中國電影的「磕碰」。但現如今,正值壯年的他們已經慢慢摸索到自己作品獨有的風格,而他們也正處於最旺盛的創作期。

他們中不乏口碑與票房兼備的導演,比如管虎的《老炮兒》、寧浩的《瘋狂的石頭》、烏爾善的《尋龍訣》,從票房到口碑都應證中生代導演黃金期集體爆發,中生代導演完全有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中國式電影生存法則。

王小帥希望一面堅持自己的文藝片道路,一面做監製扶植青年導演拍商業片;張揚嘗試過商業片,但在拍攝《岡仁波齊》後完全認清了自己,如今一身藏族打扮覺得拍自己想拍的東西才最過癮;陸川說自己在過去幾年裡「很受傷」,但《我們誕生在中國》讓他找回了內心的寧靜和做電影最初的快樂。婁燁的作品專註於社會現實批判,這些導演都已經找到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國電影市場,如今在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分類中逐漸模糊,票房和口碑是導演在電影業內外影響力大小的關鍵因素,兩者缺一不可。中生代導演們逐漸擁有了一定話語權,他們能帶給觀眾更加緊跟時代的作品。

期待未來「中生代導演」拍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不僅票房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有所突破,中生代導演關注的層面,以閱歷延伸,也將更加有深度和內涵。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三大國際電影節,還是奧斯卡主流獎項,都能看到這些「中生代導演」的身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盲」三部曲導演李楊-要表達還是控訴,新現實主義怎麼拍?「導演幫公開課」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