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在觀眾不喜歡張藝謀、陳凱歌了?
如果把理由歸咎於陳凱歌、張藝謀老了,拍不出年輕人喜歡看的電影了。
這個理由我是不認可的,喬治·米勒71歲還拍出了熱血廢土電影《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雷德利·斯科特81歲還拍了《異形:契約》和《金錢世界》兩部佳作;
83歲的伍迪·艾倫更是作品不斷,2016年拍了《咖啡公社》,2017年在拍《摩天輪》,每部影片都是大咖雲集,觀眾期待。
更有甚者,88歲的雷德利·伊斯特伍德2016年的作品《薩利機長》更是好評如潮,豆瓣評分8.3,幫男主角湯姆·漢克斯拿到了第20屆好萊塢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音效剪輯獎提名。
所以要用導演與主流觀眾的代溝來解釋陳凱歌、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逐漸失去觀眾基礎的現象是站不住腳的。
所有的問題根源出在導演自身。
不可否認,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田壯壯、霍啟建、吳子牛等導演為代表)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的電影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來看是非常標新立異,富有激情,對社會底層人物的觀察和表現是敏銳而又到位的,他們肩負中國電影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1988年,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斬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之後《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兩度拿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榮獲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田壯壯導演的《藍風箏》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麒麟大獎。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了中國電影藝術頂峰時期,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都被中國導演拿下,還成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曾經的輝煌如今難以再現了。
如今觀眾對第五代導演的作品越來越不感冒了,甚至有點心理逆反。
這是為何?
單以張藝謀導演為例來分析分析吧。
在2006年以前,張藝謀的電影多為文藝片,主題深刻,富有展現和批判社會現實的意義,藝術成就高。
而在2006年開始轉向拍攝商業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把中國電影帶入了大片時代,但是投資3.6億,票房僅報收2.9億,虧慘了。不過這部片還算好,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
在2009年,張藝謀導演了《三槍拍案驚奇》,雖然本片是翻拍科恩兄弟1984年的經典《血迷宮》,但是明顯水土不服,觀眾看得不知所云。
豆瓣評分4.6,完全不像個電影大師的作品。
2016年的《長城》號稱當時中國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標杆。
《長城》製片投資1.5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10億有餘。但最後內地票房僅收穫11.74億元,豆瓣評分低至4.9。
這部華麗空洞的怪獸大片,不僅讓製片方虧了8000萬美元,更讓主演馬特·達蒙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受盡了奚落。
觀眾對這些老一輩導演其實是有期待的,怎奈在進入21世界後,這些導演突然就變得迷茫起來了。
為了趕上時代大潮,開始改變自己的導演風格,不是拍一些表面華麗內容空洞的片子,就是拍一些不知所云叫觀眾摸不著頭腦的片子。
如此一次兩次觀眾還能忍耐,長久以往,觀眾的耐心和包容心都被耗盡了。
正所謂長江後浪拍前浪,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寧浩、王小帥等導演在電影主題和拍攝手法更加接地氣,更能俘獲觀眾的心。
而新生代導演如徐崢、趙薇、吳京、陳思誠等都是票房大戶,這些從演員轉型而來的導演更懂觀眾的心,所以電影更加被觀眾喜歡。
電影是傳承的藝術,老一輩的隱退,才能讓了新一代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這是自然規律,也是觀眾和市場的選擇。
你覺得呢?
GIF


TAG:影評也瘋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