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全球首「獻聲」 《創新中國》講述科技情懷

人工智慧全球首「獻聲」 《創新中國》講述科技情懷

當我們開啟夢想之旅,總會期待那激動人心的成功瞬間,但在這之前,是無數的細節和漫長的歲月,以及無處不在的失敗和風險。

創新中國》宣傳片

見證社會發展的紀錄片領域,這回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場」。日前,紀錄片《創新中國》在北京舉行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該紀錄片於1月22日-1月27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並在深圳衛視重播。網路平台騰訊視頻與嗶哩嗶哩視頻彈幕網也可觀看。

據悉,《創新中國》是一部全篇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該片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從現代的「國之重器」到顯微鏡下的世界

2017年,文化類、科技類節目火熱,正在播的《國家寶藏》開啟了文博元年,而同屬於央視紀錄頻道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則以俏皮活潑的傳播風格和優美的視覺設計助推了「文博熱」。

作為央視紀錄頻道2018年首部與觀眾見面的自製紀錄片,《創新中國》講述了最前沿的科技和科技幕後的故事。該片試圖一改大眾對紀錄片的固有認知,用多元化的表現手法將這部聚焦科技發展的紀錄片做得有意思、有意義、有故事。

《創新中國》視閾寬廣,觀眾能看到的內容很多。大到中國新能源、橋樑、航天等現代科技方面的「國之重器」,小到光子、粒子、中微子的神秘微觀世界,高大上的城市大腦智慧管理系統,若干年前被拿來當笑話的「給蚊子絕育」的說法,這些龐雜跨領域的前沿科學技術在《創新中國》里,不僅全面鋪開又做到了清楚講述,並能有效串聯毫不突兀,讓觀眾感受到祖國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從影片中體驗到大國的科技自信,產生「燃」的觀感。

大國氣象

微觀世界

長城底下百米距離的精密爆破

顛覆傳統邏輯的無人駕駛車

高、精、尖的智慧大樓

專門服務於中國農業的自製衛星

可以絕育蚊子的生物科技

人工智慧模擬逝去聲音,是創新更是致敬

人們往往習慣於從綜藝這種更具有設計感的節目中去解讀製作方的理念和初心,卻很少從紀錄片的呈現里去探尋製作的情懷。《創新中國》作為一部科技屬性的紀錄片似乎更難與溫暖、溫度產生關聯,但其實不然,該片使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嘗試看起來是件頗具科技感的事,其內核則充滿著溫暖的情懷。

《創新中國》使用人工智慧模擬的是已逝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1986年李易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配音作品有《環遊地球八十天》《克萊默夫婦》《刺殺肯尼迪》《約翰·克利斯朵夫》《肖申克的救贖》等影視劇,紀錄片《再說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地球脈動》《遷徙的鳥》等。

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

《肖申克的救贖》

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

解說配音作為電視語言元素的一種,同畫面、字幕、同期聲、音樂、音響等同時作用於觀眾的視聽感覺。好的配音能渲染烘托氣氛,提煉升華主題。

2011年,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開播,作為紀錄片國聲的李易老師義不容辭為頻道「獻聲」。在CCTV-9播出的原創紀錄片《滔滔小河》《再說長江》《魅力肯亞》《大明宮》等;引進紀錄片《生命》《地球脈動》《人類星球》《鳥瞰地球》等;合拍紀錄片《美麗中國》等都是由李易老師配音的。李易老師的聲音成為紀錄頻道成立初期的標誌性聲音。直至2013年7月23日,李易老師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CCTV-9原創紀錄片《發現肯亞》錄製解說,而這也成為他生前最後一部大型紀錄片解說作品。

《再說長江》

《發現肯亞》

在《創新中國》的發布會上,當模擬李易老師聲音的人工智慧配音響起,李瑞英、朱軍、沙桐、鄒悅等「央視名嘴」,都感到非常吃驚,也因此對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和暢想。

央視名嘴

聚焦人物個體與群像,換個角度講故事

《創新中國》全片分為六集共300分鐘,影片中所有的科技知識都是以具體故事為載體串聯的。整部紀錄片除了科技方面的看點之外,還有人物故事、企業發展、時代變遷等社會角度的內容,並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

這些故事沿著科技發展的歷程展開。科技創造未來,「創造」就標明著顛覆、發展、跨越、變革、質疑、失敗和成功,這其中帶著天然的矛盾衝突,雖然表面看上去不激烈,但內核的暗潮洶湧具備了一個好故事需要的所有元素,尤其是「人」在面對快速變革時期時的狀態,正是一部人文社會類型紀錄片的核心。

創新者的痛哭

科技新貴的「一億小目標」

遭到導師質疑的博士

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從中窺得大千世界。《創新中國》不僅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還將目光聚焦在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領域中孜孜不倦向前探索的「科技勇士」身上

單純的科教類型紀錄片或許晦澀難懂,但結合了社會發展和人物故事的《創新中國》,普及科學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項,講述的是中國的創新之路,其間更包含著深厚的情懷。從中國在各大領域科技的快速發展,到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從外國人從拒絕中國參加空間站的研究,到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所有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學技術信息,如何將尖端、專業的科技知識轉化為趣味盎然的表達,對創作人員是巨大的挑戰,而這並非易事。

復原已逝播音員李易的聲音為紀錄片配音這一舉動,既充滿著電視人的情懷,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

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創作團隊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岩如此解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製片人劉穎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磨折」,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項目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

「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史岩說。

(點擊下方視頻收看《創新中國》第一集)

文章來源:劉白、傳媒1號

本文由紀錄片之家編輯整理

回復「節目單」或「0000」可獲取更多紀錄片


還可將你最想看的紀錄片告訴我們哦!

紀錄中國∣你的紀錄片之家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菲律賓馬榮火山爆發風險升高 周邊4萬名村民避難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