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累,多半源於攀比

累,多半源於攀比

作者介紹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如果衣服、飲食方面不如別人,則不必難過。

現在很多人喜歡攀比服飾、飲食、車子、房子,但在這些東西上比來比去,也比不出什麼真正的人生品質。尤其是在校學生,應該比的是道德學問,至於吃得講不講究、穿得高不高檔,不需要比。把這些當人生目標更不值,那樣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理想了。

有人吃頓飯幾千幾萬,穿件衣服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仔細想想,用遠超過需要的高昂付出,填滿和包裹的不過是一副「臭皮囊」而已,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比吃穿沒有意義,和那些外面樸素而內有德行的人相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常常比富。王愷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是晉武帝的舅父,他把晉武帝賜的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拿到石崇面前炫耀,不料石崇揮起鐵如意將它打得粉碎,然後說:「不要生氣,我賠你。」於是讓人取來自己的珊瑚樹,其中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和王愷那株差不多的就更多了。結果弄得王愷很沒面子。

其實攀比到處都是。偏遠地區的農牧民過節時會比各自的盛裝和飾品,城市裡的人則比車、比房、比氣派。我可以理解,比贏了的人會感覺比較痛快。不過我還是覺得,比富不如比德。儒教和佛教的修行人,有些為了專註於道德提升,會把物慾降到最低。

顏回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般人覺得,顏回每天用竹筒吃飯,用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都為他難過。然而人們不知道,顏回是樂在其中。所以,顏回死時,孔子讚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安貧樂道的人。

慧林禪師一雙鞋子穿二十年,通慧禪師不論冬夏就一套衣服,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樣?道理很簡單:當你把全部精神投注在道德修行上時,物慾就成了累贅。

當然,對今天的我們來講,極端摒棄物慾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但我們也要反省,現代社會中那種極端追求物慾、摒棄道德的行為,就值得提倡嗎?

古人講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想一想,如果我們能在這八德上多比一比,將會省去多少因為物質攀比所帶來的痛苦、焦慮和失落,甚至罪惡?

在古人看重的眾多道德風範中,有一項既可持身又可富家的美德,就是儉。現代人受大環境影響,崇尚奢華,這個我理解。但有些小學、中學課程也教導孩子享受物慾,這就讓人費解了。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小過慣簡樸生活的人,以後過豐衣足食的日子容易;但如果從小過的日子太奢侈,處處有人伺候,到了中年晚年,一旦失去這種福分,過勤儉日子就難了。所以,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培養起一種能夠經得起波折的心態,是有益的。

其實,勤儉生活並不缺乏快樂。我經常想起剛出家時那段日子。那時候,我住在草坯房裡,吃的簡單,穿的簡單,但求學的熱情和修行的快樂非常強,至今都非常懷念。雖然現在的我也不會像世人那樣貪戀財富和地位,患得患失,但依然覺得那種簡單的生活是最美好的。

而且,簡樸有時更能襯托內在的莊嚴。愛因斯坦年輕時,有一次參加同學的生日宴會,還是穿著平時的衣服。同學嘲笑他說:「你父親的生意是不是不順利?」他回答說:「父親的生意是有些不順,但也不至於買不起一件衣服。」另一位同學哈哈大笑:「既然買得起,何不買一件,打扮得體面一點?」愛因斯坦很嚴肅地說道:「我認為作為青少年,不能只知向社會索取,而應該思考怎樣為社會作貢獻。」

愛因斯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奉獻是成就的來源。佛教認為,所有失敗和痛苦,都是為自己考慮的心導致的。無始以來,沒有一個東西比這顆自私的心態對我們傷害更多;而所有成功和快樂,都是為他人考慮的心帶來的,世間和出世間最偉大的成就,必定建立在不希求任何回饋、全然利他的無私奉獻上。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都應該仔細思考這個道理同時默默發願:如果能為一個眾生帶來哪怕一點點利益,也要盡心儘力付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中華 的精彩文章:

臘八節養生攻略!送給朋友們!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