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字一珠,一往情深。李煜《破陣子》淺談

一字一珠,一往情深。李煜《破陣子》淺談

135編輯器

GIF

李煜《破陣子》淺談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國最後一個國主,故世稱「南唐後主」。李煜雖然治國不行,但極具藝術天賦,尤其是在詞作方面有極高的造詣。被稱為「千古詞帝」。

倘若提及李煜,人們往往會想起他《虞美人》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是李煜的絕筆,感情深沉,滿紙血淚。譚獻在《詞辨》中評價其「終當以神品目之」。

李煜詞傳世不多,但有不少精品,《破陣子》便是其中之一:「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這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小詞。

此詞上片首句寫南唐國的繁華景象,「四十年」說的是南唐國從李昇建國到李煜亡國的時間,「三千里」是南唐的面積,土地遼闊。

緊接著的對樓閣,植物的描寫均透露著富貴,繁華之氣,體現出了李煜被俘之前生活的奢華。

「鳳閣龍樓連霄漢」

「幾曾識干戈?」上片最後的問句不僅直白的道出了李煜的心聲更說明了亡國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繁華的環境里,我怎麼可能對戰爭有所認識呢?」。

下片緊承上片的問句寫亡國之痛,用了「沈腰潘鬢」的典故寫自己成為階下囚的慘狀,「沈腰」即沈約,其腰瘦得使皮革腰帶常常移孔,而「潘鬢」即潘岳,不到四十就出現了鬢邊的白髮。李煜腰瘦鬢白,被俘之後極其痛苦。上片的繁華和下片的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體現出了李煜此時的心境。

最後一句寫倉皇的離別,是全詞情感最為沉痛之處,教坊為他奏歌送別,而李煜,哭了。

雖然後世有人評論道「不揮淚於宗社而揮淚於宮娥」,但其實並非如此。《破陣子》乃李煜被俘後追憶所做,教坊,宮娥是誇張手法,不定為事實。而且趙宋王朝對李煜這類降王心存猜忌,李煜亦不可寫得太過直白。比如《虞美人》中的「朱顏改」並非是真正的在說宮女換了,而是暗喻自己的宮殿易主,江山易主。所以我們是否可以理解成李煜更是在為他的家國流淚呢?

李煜作為一國之君是失敗的,但他作為一名詞人,是優秀的,他經歷過人生的大喜大哀,正是因為這種深刻的人生經歷成全了他詞人的成就。他的詞作早期多為宮廷之樂,後期為故國之思。其詞多用白描手法,詞境優美,語言精練自然,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最為可貴。

責任編輯丨管好偉

審校丨于洋 李思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fz愛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afz愛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