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各地航線補貼每年過百億——沒有硝煙的戰場

各地航線補貼每年過百億——沒有硝煙的戰場

近日,中國民航最全的數據平台CADAS發布了一份關於航線補貼的報告,報告中披露,據不完全統計,2016/17年我國政府、民航總局支出的航線補貼總額已超過百億人民幣。對不少航司來說,甚至無法依靠自身獨立實現盈利。盈利靠補貼,已是業內普遍現象。2016年,東航不計補貼的營業利潤是負數,春秋航空多次被質疑「業績嚴重靠政府補貼」。政府在航線補貼上投入如此多的經費,究竟預期何在?業內人士深度解讀之後,又提出什麼樣的擔憂?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補貼之下,國內二三線機場的擴張之路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國境內機場出港直飛航線共6654條,而2010年為1880條,增幅達到254%。境內民用航空有實際出港航班的機場共227座(不含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相比2010年的175座,增幅達到30%。而記者仔細比對了新增機場的名單,絕大多數都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機場建設是個大工程,投資高、回報慢,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機場客流量不高,運營很難自負盈虧,2016年全國僅有56個機場是盈利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其餘全部虧損,國內二三線機場的擴張之路,其中很大的助力來自政府補貼。

除了機場建設的直接財政投入,航線補貼也是二三線城市機場擴張的常用手段。航線補貼,即相關主管部門給予若干國際國內航線的補貼資金,也是地方政府激勵航空公司增加運力、開拓更多航線的重要手段。補貼、建設機場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機場和航線擴張,打通經濟命脈;有的則希望打開當地旅遊的窗口;而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開通航線,緩解交通苦難對發展帶來的巨大束縛。

2017年12月6日,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成為全國第31家「千萬級機場」。在很多政府的認知裡面,1000萬人次是個坎,是中小型機場到國內大型機場質的轉變。當地政府認為,這個突破是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結果,因為一年前,這個數字還一直在700-800萬左右徘徊。

根據南昌市政府的公開文件顯示,2016年全年共發放航線補貼6500萬元,而2017年共安排4.15億元資金用於支持南昌機場發展。折算下來,航空公司和去年同期相比,每增加一個乘客,就能獲得200元的「獎勵」。補貼數額連年上漲,南昌的補貼力度在全國參與航線補貼的城市裡,已算投入不菲。

南昌昌北機場的利好政策,大大刺激了各航空公司增開航班的熱情。春秋等航空公司紛紛涉足或重返江西市場,開展業務的航空公司已增至38家,其中南昌至曼谷的國際航線更創下每周28班的新高。國內民航業競爭日趨激烈,讓許多城市紛紛加大了對本地機場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惜巨額資金補貼航空公司增開航線、開拓市場。

南昌市政府如此大的補貼投入,其實應和了當地整體發展規劃的大背景。在南昌市政府看來,南昌不靠海,不靠邊,發展靠藍天,深處內陸,只能通過航空產業來重點培育新興產業。南昌市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南昌將推進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航空資源優勢,確立航空研發、航空製造、民航運輸、通用航空、臨空經濟「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打造千億航空功能產業。在發展的機遇和壓力面前,民航運輸特別是機場客流量能否迅速增長、突破千萬,自然就成為備受矚目的話題。

但航線補貼並不是萬能的,此前,南昌機場飛往新加坡、柬埔寨、日本大阪等航線都曾因客座率低而停飛。如此高昂的政府投入是否可持續,是否能夠帶動民航長久的發展,還需要時間觀察。

CADAS首席分析師羅之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他看來,對機場來說,吞吐量是否過千萬,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而且「一千萬」只是一個數字,目前業內也沒有把「是否過千萬」作為衡量機場發展的重要標準。如果有政府補貼,就會有更多的航空公司來執飛當地航線,就會催化加速這個過程,但是這個催化,究竟是在經濟發展中起到絕對的正面效果,還是會帶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有待探討。

青海:通廉航空讓天塹邊通途

如果說,作為江西省省會的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是為了通過政府補貼投入,實現規模提升,打通地域限制經濟命脈,那麼青海省的小型支線機場,則通過補貼,找到了「活路」。

青海,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地廣人稀,高寒凍土區面積較大,公路建設長期滯後,當地牧民出行有諸多不便。在陸路交通不便的背景下,如何讓出行更加便捷,青海省創建了一種新的航空發展模式,「通廉航空」。「通」即通達、通勤,提升航班頻次,「航空公交化」,方便當地居民出行;「廉」即低價,節省出行費用。

從西寧到德令哈,陸地距離525公里,開車用時至少8小時,如果遇到糟糕的天氣條件,需要的時間則更長。2015年10月,兩地航線的開通,把這個時間縮減至1小時,不分淡旺季,票價只需150元。而這樣航程短、價格低廉的支線航班,在青海已開通5條,每條航線的背後,都與當地政府的航空專項補貼資金密不可分。根據CADAS的《中國航線補貼分析報告》顯示,2016-2017年度,青海省境內的玉樹機場、格爾木等五個機場,僅航線補貼一項,政府的數額就達到了人民幣3158萬。

以2014年6月通航的德令哈機場為例,同年7月,開通至西寧往返航班,每周兩班,由高原機型空客A319執飛,年平均客座率約3-4成,這與幹線機場、熱門航線全年都能保持8-9成的上座率相比,相差甚遠。另外,由於航班架次密度低、通航點單一,德令哈機場的運營面臨難題。如此低的上座率水平,僅僅依靠航空公司以盈利為目的運營訴求,是不可能主動開設航線並且長期維繫的。機票保持低價,藏區農牧民與其它居民出行便利,背後是地方財政的補貼和支持。

目前,青海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機場有6個,民航的發展也將帶動青海經濟發展。2018年,中國民航局的「基本航空服務計劃」試點工作在青海啟動,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先行先試的省份。將有效改善青海省的少數民族地區交通條件,培育省內支線航空市場可持續發展,促進航空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也能保護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民致富奔小康。

補貼怎麼用?雲南的旅遊擴張VS上海的樞紐地位鞏固

與青海相似,雲南的地勢地貌情況複雜,公路鐵路建設成本較高,相比之下修建機場更為便捷經濟,發展支線航空也被外界認為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雲南省共有機場15座,全部由雲南省機場集團統一管理。

早在2006年,雲南就曾投資200億建支線機場群,在國內航線網已經漸趨完善之後,從2016年開始,雲南省國際和地區航線培育開發補貼資金由每年2億元翻番為5億元,為昆明機場優化航線網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初步形成了以昆明機場為省內樞紐機場,14個支線機場為輔的布局。根據CADAS的統計數據,2017年雲南省機場群全年吞吐量6278萬人次,位居西南區域機場的總量第一。

相比南昌航線補貼的長遠戰略,和青海航線補貼的利民惠民,雲南省的航線補貼,已經在拓展當地旅遊市場的發展方向中嘗到了甜頭。

其中增長最快的騰衝機場,2017年實際出港航班量同比增加34.7%。這些增長使雲南省旅遊業潛力被不斷釋放,2016年雲南省旅遊業總收入再創新高,同比增幅達44%,航線補貼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雲南省通過航線補貼,引導旅遊出行布局,眼光並沒有僅僅局限在本省。地處邊境,毗鄰東南亞國家,佔據中轉優勢。2016年8月底,《雲南省2016-2017年新開和加密南亞東南亞國際航線補貼方案》向社會公布,補貼新開、加密航線往返航班,引導航空公司拓展鞏固南亞、東南亞航線網路,同時開拓歐洲、北美等市場。目前共有國際航線44條,其中直飛東南亞國家的航線最多,有26條,航班量占國際/地區出港航班總量的66%。通過數據,可以看出東南亞航線的航線補貼政策已顯露成效。

目前,國家對於雲南的定位是面向東南亞與南亞的門戶,發展東南亞航線有戰略意義。同時國內各地飛往東南亞的航路上通常都會經過昆明,一些城市在無法實現直飛的情況下,經停昆明成為必然之選,這樣的互聯互通為昆明機場成為區域性樞紐提供了動力。

對於二三線支線機場來說,航線補貼作為吸引運力、增加吞吐量的有效手段,可以短時間內大幅增加機場發展。但對於一線城市的樞紐機場來說,航線補貼的意義更在於鞏固航空樞紐的地位。

以上海為例,2013-2015年間,上海財政局和發改委曾下發通知,為上海航空樞紐建設補貼資金,對基地航空公司每增加一條中遠程國際航線,每復航一條中遠程國際航線,每定期加密一條中遠程國際航線,分別補貼3000萬元,2000萬元和1000萬元。

雖然在2016-2017年度,記者通過公開渠道未查到關於航線補貼的具體數據,但是分析師羅之瑜判斷,上海的航線補貼依然存在,例如上海-聖何塞、上海-特拉維夫等盈利壓力較大的航線,但補貼數額應該不及二三線的支線機場。「我個人是比較支持上海的航線補貼,因為上海的航空樞紐建設不僅受到國內大型機場的競爭,還有面臨亞太區域的東京、首爾等機場競爭,所以扶持一些遠程航線,也是必要的。」

機場最本質的功能是進行旅客的運輸。而上海作為經濟中心,有著旺盛的商務客源和旅遊客源,時任上海機場(集團)總裁李德潤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過,應該利用上海機場的優勢,在不久的將來打造頂尖級的航空樞紐。而洲際航線,是樞紐機場競爭中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通過對特殊航線補貼的方式,不要流失客源,才能為上海競爭「國際樞紐機場」爭取更大的空間。

遠程洲際航線,沒有硝煙的戰場

過去十年中,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逐年攀升,平均保持每年13%的雙位數增長,2016年突破1.22億人次。如此龐大的出境旅遊市場,讓洲際航線成為航空公司之間競爭的武器。根據民航大數據統計,2007年-2013年,國內共開通國際航線24個,而2014年-2018年,開通的國際航線數量達到了78個。

而北上廣等一線航空樞紐的空域資源緊張,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將目光聚焦到二三線城市機場,因為這些城市的政府會不僅會有數量可觀的航線補貼,也對開通不同區域的國際航線、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有訴求,例如長沙、武漢、青島等,都爭相的開闢了一批遠程洲際航線。其中,青島市公布了2017年市級專項資金預算安排情況表,前往法蘭克福、舊金山、溫哥華、墨爾本四條洲際航線獲得補貼資金4.97億元。

目前,在民航局公示的2018年國際遠程航線申請已經達到數十條,市場的火熱,讓川航、祥鵬、首都航等地方航空公司紛紛開始擴大遠程寬體機隊,希望能在國際航線市場上分一杯羹。

在資深民航業內專家林智傑看來,航線開通對地方政府的經濟乃至社會的影響,多數情況下都是正向效應,對地方政府來說,通過這條線航線吸引更多的商務客流,能夠增加當地和國際的商務往來,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財政貢獻。

但密集地開通二三線城市的國際航線,實際客運量真的有如此大需求嗎?根據公開報告顯示,二三線機場的洲際航線上座率在70%左右,即使在政府補貼的情況下都很難盈利,如果沒有補貼,則會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對於國際航線的票價格外敏感,部分航線的經濟艙可以坐滿,但商務艙、頭等艙等高端艙位經常是大量的空餘。

停飛?虧損?洲際航線開通之後的經營困境

目前,地方政府對洲際航線的補貼周期通常為三年。CADAS首席分析師羅之瑜對記者表示,部分地區為了開通更多洲際航線,在其他航空公司因為公司發展等綜合因素不願意開通的情況下,會選擇與國外航空公司合作,並對其進行航線補貼。根據此前媒體披露的數據,僅在2012年,就有18個省(市)對63家外國航空公司營運的107條國際航線給予補貼,補貼金額超過6億元。

在這份《中國航線補貼分析報告》中,明確指出,政府補貼成為部分航空公司爭相開通航線的最大動因,但補貼到期後,一些航線的經營情況卻不盡如人意。2014年05月06日,英國航空公司宣布啟用波音787夢想客機執飛往來成都與倫敦的直航航線,該條航線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一條直飛倫敦的航線。但2017年1月13日,英航宣布停飛該航線,表示停航原因主要是「儘管成都航線運營已有三年,但這條航線仍不具有商業可行性」,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很可能與當地政府補貼到期不無關係。

雖然國內的航空公司暫時沒有完全停飛的洲際航線,但部分航線的客座率情況並不樂觀,2017年5月復航的西安-舊金山航線首月客座率不及60%。 同時受補貼影響,2017–2018年冬春季,海南航空取消了部分歐美航班。

業內專家林智傑表示,補貼的市場化導向是非常重要的,不應該只看補貼的金額高低,最關鍵的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市場化的趨勢。「比如說本身這條線是有市場潛力的,在前三年政府補貼幫助航空公司克服市場培育期的經營困難,如果航線市場開拓得比較順利,在三年補貼期滿後,仍然能夠持續的運營,那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補貼案例。如果本身這條線就沒有希望,依靠幾百萬政府補貼來經營,那麼就算航線開起來,三年一到補貼一停,航線立馬停飛,我覺得這種補貼就沒有意義。」

依賴補貼的航空公司

由於航空業存在較強的周期性,同時收益時間長,利潤空間薄,且受經濟波動和突發事件等影響大,所以對於國內的航空公司來說,國內國際航線等方面的政府補貼已成為其利潤重要的組成部分。

記者查閱了多個航空公司和機場的年度報表,發現東航、春秋等航司的政府補貼數額甚至超過其營業利潤數倍之多,其中東航在2016年的營業利潤為9.26億元,但補貼收入、合作航線等主要補貼或獎勵收入總計達58.66億元。

而去年11月,國內第一支廉價航空春秋航空,因收入增長與凈利潤增長不同步,盈利能力是否嚴重依賴於政府補貼和航線補貼等問題遭證監會問詢。回應中,春秋航空稱,公司可以根據航線補貼情況對是否經營補貼航線擁有主動權,因此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嚴重依賴於政府補貼和航線補貼。但2014年5月,春秋航空的IPO審核被臨時取消,外界猜測主要原因是「4家子公司陷入虧損,業績靠政府補貼」。

在林智傑看來,航空公司如果「盈利基本靠』補』」,說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相對不足。對於航司來說,追求的應該是爭取讓「政府補貼跟著自己戰略走」,利用航線補貼,構建航線網路,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實現政府與航企雙贏。如果單純的「運力跟著補貼走」,眼前利潤可能會增多,但一旦政府補貼減少,市場也沒抓住,到頭有可能」竹籃打水兩頭空「。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編輯:陳佳雯)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邂逅預言者這場看不懂的展覽讓你看見真正的自己

TAG:看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