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梁故地巡禮:江蘇丹陽陵口蕭梁河的變遷

齊梁故地巡禮:江蘇丹陽陵口蕭梁河的變遷

編者按:江蘇丹陽市陵口鎮,因其為南朝齊梁蕭氏皇朝兩代陵墓入口處而得名,鎮內有全國最大的南朝石刻一天祿、麒麟。齊梁兩代建都建康(今南京),當時王子公卿謁陵,都從秦淮河上溯破崗瀆,過二十四立隸到丹陽,再從陵口進蕭港至各陵。

陵口境內的蕭梁河歷史悠久。由於長江三角洲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原因以及雨水的沖刷,形成了一條天然水系,成為後來今蕭梁河的雛形。據傳,2500多年前,先民們為了生活和生存,利用這條水系,從京杭運河入蕭梁河,穿過九曲河再到北蕭梁河,用小筏小舟把生活必需品運到北邊山區,再把山區的山貨運出來,逐漸在京杭運河與蕭梁河交匯處形成了市口——蕭港,蕭港也成了蕭梁河的古名。

(蕭梁河兩岸村鎮)

(京杭大運河丹陽陵口段)

現名蕭梁河,是以皇家姓氏命名的古河道,齊梁陵墓多在此河道兩岸。齊梁時,王子公卿謁陵,自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之首都,均稱建康)秦淮河沿破崗瀆(六朝時期的一條人工運河,西起今江寧方山西南側,經江寧湖熟等地進入句容赤山湖,橫貫茅山丘陵、崗地後到達今天的丹陽,匯入水網,東接太湖)東下,過二十四埭,入南蘭陵蕭港至各陵,石獸守護在蕭港入口處,成為陵墓區入口的標記,陵口也因此而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來自Greenlay繪圖)

守護在蕭港入口處的一對石獸,已被命名為陵口石刻,現雄據陵口鎮蕭梁河東西兩岸。東為天祿,雙角,身長4米,殘高3.6米,頸高2米,體圍3.9米;西為麒麟,獨角,身長3.95米,殘高2.9米,頸長1.7米,體圍3.6米,均為公獸。石刻精雕細刻,紋飾華美,是現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一對,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陵口鎮東蕭梁河兩岸,建山鎮金王陳村、爛石壠,埤城鎮水經山村各有一座陵墓,因為無從考證,均佚其名。這四座陵墓前都有石刻,或天祿、麒麟,或麒麟、石獅,其造型均為南朝時的特點,尤以蕭梁河兩岸的麒麟琢工最為精細,通體飾紋極為華美,兩翼造型極為精巧,是南朝石刻中的代表作。金王陳村陵墓,曾於1968年進行過發掘,墓室內出土有羽人戲龍、羽人戲虎、竹林七賢等畫像磚,其畫像線條精練,人物造型十分傳神,是南朝畫像磚中的精品。水經山村的陵墓已平,墓前有一對石刻獅子,均作蹀躞狀,體長而頸短,兩翼短小,通身無紋飾,體態渾圓,雄勁有力,體現了南朝石刻造型的另一特色。1988年丹陽南朝陵墓石刻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因京杭大運河拓寬,南臨運河的天祿、麒麟,沿蕭梁河平行北移450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77年疏竣蕭梁河時,麒麟又西遷70米。與齊梁陵墓相關之名稱沿用至今唯有陵口。

(蕭梁河兩岸衛星地圖及河東右側的天祿、河西左側的麒麟目前位置)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齊朝,歷時23年;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歷時75年。在齊、梁近百年的歷史中,皇位更迭,有記載的就有15位皇帝。蕭道成登基後,為其父蕭承之在胡橋趙家村修永安陵後,蕭道成的泰安陵和堂弟的修安陵以及梁朝蕭衍的修陵等都相繼修築在胡橋、荊林一帶,他們的靈柩以及修陵的材料,特別是華表、石獸等笨重的石刻要從南京運來,他們看中了蕭梁河的水系,便於運輸和皇孫公卿謁陵、祀典等。

齊建立之初即對蕭梁河進行大規模開鑿。第一次運石刻時,陵口地區有一傳說,當時邊開邊挖蕭梁河,邊在河底鋪上石板或羅磚,用豌豆把石料滾進墓區。在蕭梁河與京杭運河交匯處建立大型圈門拱橋,供船隻通行,其橋由於建在蕭港口鬧市處,被稱為「市橋」。為方便皇孫公卿謁陵祀祭方便辨認,又在交匯處的蕭梁河西岸東立天祿、西立麒麟,作為陵墓入口的標誌。「陵墓入口」後演變為「陵口」,從此地名不稱蕭港而稱陵口。

蕭梁河兩岸的南朝陵墓石刻

在齊、梁近百年的歷史中,為保證皇家水道的暢通,該河被不斷整修、疏浚,蕭梁河著實繁忙了一陣。可想而知,當時蕭梁河上龍舟、畫舫、遊船等百舸爭流,曾盛極一時,而河名也許因蕭氏和齊梁朝而稱蕭梁河了。改朝換代後,蕭氏皇朝沒落,蕭梁河也失去了昔日的光輝,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仍發揮著排水、灌田、養魚等作用。

據1992年版《丹陽縣誌》記載,民國20年蕭梁河疏浚過,至20世紀70年代初,蕭梁河由於長期不疏浚,河道淤塞,河床狹窄,再加上1907年滬寧鐵路修築,把河道攔腰截斷,蕭梁河功能受到了制約,遇到大旱為搶水矛盾迭出,遭到水災則洪水泛濫,舊社會對此無能為力,解放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時河道上的橋樑從南向北依次是市橋、三板橋、鐵路橋、肇巷橋、新莊大橋、蛇橋、九曲河口橋。而大橋是唯一可通機動車的橋,抗戰時日軍征民工修築的陵口-前艾-訪仙的土公路就經過此橋。

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陵口公社下決心整治、疏浚蕭梁河。據有關部門測量和立項,該工程實施竣工後可達「百日無雨不怕旱,暴雨六寸不受澇,地下水位可降低1~1.5米。」從1974年開始,整個工程分三期進行,這是自齊、梁期後有文字記載的第二次大規模整治,旨在截彎取直,拓寬加深,做到河成公路成,工程總長6.43公里,土方179560方。一期工程從鐵路橋向北至新莊大橋,10月3日開工,10月底結束;二期工程於11月20日開工,南於一期工程對接,北通九曲河,12月中旬完工,在這兩期工程期間,即著手造橋和建電灌站。鐵路橋加寬工程也已開工。1975年建了紅旗(留墅)橋、朝陽大橋、樂善橋、肇巷橋。河東建了樂善、東庄、新農、江家電灌站,河西建了留墅、倪家、團結電灌站,同時對河道西岸和土公路東側進行植樹綠化。鐵路橋於1979年初竣工,三期工程即鐵路橋向南通京杭運河也於1978年秋冬完工。三期工程各投入5600多名民工,均20天左右完工,累計達33萬多個工日。竣工後的蕭梁河成了聯通九曲河與京杭運河的一條紐帶,且以鐵路橋為界北微偏西北向,南端微偏西南向。

1998年12月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的湖西引排工程開工,用機械(吸泥漿泵)對蕭梁河進行疏浚,對原有橋樑進行改建,又新建了肇巷、陵口集鎮兩座公路橋,在肇巷村段西岸和陵口集鎮段東西兩岸砌石駁擋土牆。1999年12月,在101省道(現為122省道)丹陽段網化改造工程中,該道從少陽中學後通過,又建了雙向四車道公路橋「蕭梁河大橋」。

縱觀蕭梁河的變遷,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的高度,說蕭梁河是陵口人民的母親河一點不為過,20世紀60年代前清清的河水如甘醇的乳汁供沿河人民享用,水肥草茂,十分適宜魚蝦等水族生長,河裡有捕不完的魚蝦、摸不盡的蚌螺。1974年疏通九曲河、京杭運河後,受大環境影響,水質受到嚴重污染,魚蝦等幾乎絕跡,倖存的一些也是一股柴油味,人們「聞而生畏」,母親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人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水質逐漸有所改善。改革開放至今,蕭梁河又逢盛世,今河道水清如練,河邊綠樹成蔭,垂釣者比比皆是,河道公路是瀝青路面,晚上路燈明亮,古老的母親河又煥發了青春。

如果齊梁帝皇泉下有知,也會羨煞的,衷心祝願丹陽陵口人民的母親河——蕭梁河青春永駐,蘭陵蕭氏後裔與有榮焉......

文自:江蘇丹陽日報 記者 朱全富,蘭陵會配圖並略有改編,一併致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陵會 的精彩文章:

TAG:蘭陵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