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是老北京知名點心之一,老北京曾經最受歡迎的夜宵吃食,還有專屬的隱藏菜單

它是老北京知名點心之一,老北京曾經最受歡迎的夜宵吃食,還有專屬的隱藏菜單

老北京的點心種類繁多,但是大多都是以糕,餅等干食為主,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外地朋友都喜歡時不時的買上個點心匣子,自食好吃,送人有面兒,可謂是深得人心。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在老北京點心品類里,有一種吃食算得上特立獨行,那就是炒疙瘩,按理說炒食算不得點心行列,因其熱食又是現炒現吃的特色許多人都把炒疙瘩當作主食,的確,炒疙瘩最初的優點就是扛餓。

對於炒疙瘩這一吃食的起源坊間流傳最廣的是起源於曾經琉璃廠附近的「廣福館「,傳聞也是無意間發現麵疙瘩炒制後深得食客們歡迎從而衍生出了類似:什錦炒疙瘩,海鮮炒疙瘩,素炒疙瘩,西北炒疙瘩等多種多樣的炒疙瘩派系,不說炒疙瘩起源的地方,單說這一吃食為什麼能在那個時代成為風靡一時的國民小吃這就不難理解,民國初年的國民麵食依舊是沿襲清代的諸多派系,以麵條為主的湯麵,拌面兩大品類算是制霸麵食界,以干食為主的點心,燒餅饅頭只在部分人的生活中是常見吃食,而民國初年更多的社會勞動者大多從事體力勞動,當時的體力勞動著大多都對麵條極度熱愛,原因很簡單,麵條攤許多都會開到深夜且價格便宜,一碗湯麵或是打滷麵,又有菜又有主食還有熱乎湯,算得上當時的國民快餐了。

麵條對於北京人來說如果說每天都要吃的話其實很難,吃不過一個月就差不多膩了,主要還是因為麵條沒什麼油星,雖然管飽但是不解饞,所以油炒吃食在當時也算是必不可少的物件,民國時期北京還流行過一段時間油旋,油旋其實就是炸面圈,那時候很多點心鋪都有油旋銷售,雖然不似食肉解饞,但起碼有了些油星,酥酥脆脆的面圈沾著芝麻,有甜口的也有咸口的,當時窮人家買上兩三個油旋就當過年了,麵條攤行業在當時僅僅服務於窮人勢必賺不到什麼錢,所以廣福館嘗試的炒疙瘩也算是一次麵條攤行業的變革,將面揪成小疙瘩,先煮再炒,煮熟的疙瘩不吃油,放一點油就顯得油潤潤的,加上醬油和鹽提色調味,油潤醬香的炒疙瘩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窮人樂」。後來炒疙瘩不斷的演化,不斷被融入各大菜系館子菜單中,從而炒疙瘩也有了三六九等,細數起來,炒疙瘩應該算是清真吃食,羊肉炒疙瘩,素炒疙瘩和什錦炒疙瘩是當時最興盛的,後來馬德福先生把炒疙瘩和蘭州一地的炒麵片製作方式進行了融合,有一段時間,番茄羊肉鹵的燴疙瘩也成了一道名吃。

北京人對炒疙瘩的感情可以說只要吃過便難忘,現在許多北京孩子都沒吃過炒疙瘩,心裡也沒有概念,但是不得不說,只要是吃過一口炒疙瘩,就能知道這是北京人愛的味道。炒疙瘩的味道四海,沒有一種味道是突出的,也不需要繁雜的製作,麵疙瘩勁道,配菜豐富,調味只需要鹽和醬油即可,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最愛這口,幾乎每晚的夜宵就是它,馬連良先生吃的炒疙瘩和普通人吃的還有所不同,他會囑咐店家少放鹽和醬油,多放配菜,麵疙瘩要小,幾乎比正常的麵疙瘩小一半左右,久而久之北京炒疙瘩也多了一個派系就是馬派炒疙瘩,但凡是老北京菜館如果菜單上有炒疙瘩,那一定有不會寫在菜單上的就叫馬派炒疙瘩。

北京人喜歡把炒疙瘩當成點心吃,一般請客都會點上一份炒疙瘩幾個人分食,現在很少有人把炒疙瘩當作主食來吃,一方面來說炒疙瘩不太好消化,胃口小點的吃下一盤就已經撐了,尤其是炒疙瘩油大,不太符合現在人的健康飲食標準,但是如果炒疙瘩少了油也就真的不好吃了,麵疙瘩里的微苦要通過熱油的高溫作用揮發,這也是為什麼炒疙瘩會好吃的一個原因。

如果找不到做炒疙瘩的館子,也可以在家裡自己製作,眾多炒疙瘩派系裡,要屬羊肉西紅柿炒疙瘩最好吃,配菜放些蒜苗,青豆,一盤出鍋紅黃綠煞是好看,當然也可以去恩元居點上一份傳統炒疙瘩吃個歡愉。

沒有一盤炒疙瘩的夜,最難將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食貼 的精彩文章:

TAG:悅食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