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經》、《薄伽梵歌》:成為自我覺知的人,為世界的福祉而行動

《瑜伽經》、《薄伽梵歌》:成為自我覺知的人,為世界的福祉而行動

我們經常聽人說修心這個詞,怎麼修呢,其實瑜伽和道教,佛教禪宗的打坐是一個道理,都是通過一定方法達到意識的純凈,摒棄榮辱得失等二元性,讓人獲得心靈安寧的一種精神體驗,認知到至高的不可毀滅的實相(本質)——終極真理。

古印度人早就知道人跟人在身體條件或者說化學組成是一樣的,唯有精神境界的高低差異。

《瑜伽經》裡面告訴我們,約束心靈的變化就是瑜伽。實際上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因為外界刺激通過感官(眼耳口鼻身)、內在的神經(念頭,神經元細胞之間的偶然連接),產生各種雜念,甚至會產生各種思想的毒素,比如恐懼、厭惡、貪慾、憤怒…

這個時候,我們的真我被大腦控制,成為了大腦的奴隸,被大腦牽著去行動,而不能做大腦的主人。瑜伽就是通過一定方式達到意識的純凈,達到一定精神境界和體驗。就像水從液態,氣態,固態三者之間進行轉換,物理性質(精神境界變了),化學性質不變(人的化學組成不變),人生的意義在於精神的差別高低而不在於肉體。

實際上,人的開竅,有兩種很好的契機,一個是痛苦時,一個是完全放鬆、放下執著(瑜伽是其中一種方式)。

通常我們認為的苦行,是禁慾,苦修,但瑜伽大師巴坦加里對「苦行」的一種很特別的解釋,燃燒或者創造熱量,任何東西在被燃燒時就凈化了。其實並不一定要走那迢迢的朝聖之路,或者過有如苦行僧般的生活。只要我們投入地去做事,忘我地工作,從事奉獻服務,為世界創造熱量與價值,就可以抵達靈魂最深的層面!

一、梵我合一的精神體驗:喜悅、平和、真理、明辨

瑜伽的關鍵在於呼吸的調整,在關照呼吸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沒有分別心、沒有對立心;梵我合一、天人合一、這個時候就是明心見性的真我。個人意識和自我意識融合一體。這個時候,有機會體驗到「真理、明辨、喜樂、平和」的感覺,各種思想毒素障礙去除:一切負能量隨無我相消失,這個時候的快樂是不可被外界剝奪的真正快樂。

《奧義書》一個觀點:梵我合一。怎麼理解呢,就是假設宇宙的本源(萬物都是它生出來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遍透天地十方的全部虛空)叫做A(隨便取一個名字都可以,這就是哲學的厲害,就是抽象的思維,佛教假設它叫做「空」、印度教假設它叫做「梵」),然後宇宙的本源和人的本源,萬事萬物的本源都是一樣的,這個再怎麼理解,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表明,物質的組成可以到分子,原子,電子,最後比電子還小的是弦的震動,所以宇宙萬事萬物本源上本無差別。都是通過一系列的條件組合成個各自的形態。梵和我的「本質」(科學的解釋是弦,是一種震動的能量)是同一個。當然輪迴和業的影響(生前的所作所為影響未來命運),科學還無法解釋的,這裡暫不做詳細討論。至尊主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生命進化到最高境界的博拉瑪星球(1天是地球的43億年),我的理解可能那裡DNA才是最本質的實相,DNA不就是輪迴嗎,DNA的不同表達不就是業報嗎。

二、在擯棄感官感覺的圓滿智慧中得到解脫

《薄伽梵歌》被稱為印度人的「聖經」,通過古印度兩大親族即將在戰場戰鬥的情形,其中一方將領阿朱那對要不要親族戰鬥表示疑惑(事實上,人類有很多的疑惑),他的車夫克里希納(黑天,印度最高神的化身,在詩中也常被稱作「薄伽梵」,即對至高神的尊稱)給他解釋疑惑,告訴他如何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包括戰鬥的合理性(是我的前緣已定讓他們滅亡,你只是工具,你要遵循自然靈性的責任和名譽而戰鬥),肉體易壞靈魂不朽,肉體只不過是行為活動場,「我」是行為活動場的覺知者;可生滅的都是表象,虛幻的感覺和感官的快樂沒有持久性,也不能獲得靈性的智慧;當一個人放棄了心中全部的享受慾望,由於在靈魂的純凈境界中自我覺悟了,內心便會升起愉悅而變得心滿意足,這個時候就是出於圓滿的智慧境界中了;當一個人的心意不再受不幸困苦的煩擾,沒有了祈求幸福的慾望,脫離了恐懼,憤怒和其他依附,他就是意識鑒定不移的聖賢;當一個人在任何一方面都無牽掛,既不因為獲得美好的東西而歡喜,也不因為遭遇邪惡而詛咒,他就在圓滿智慧中得到解脫。像烏龜蜷縮外肢一樣,當一個人把他的感覺器官從被感覺對相處完全收回體內時,他就在圓滿智慧中得到解脫。為了世界的福祉而行動,放棄對利益結果(惡魔)的依附,總是心滿意足。智識的布施高於財富的布施,慈善的人可以根除二元性。一個人具有了完全的信仰,全神貫注,征服感官,就會獲得超然的智慧。「我」的皈依者,不嫉妒他人,對所有生靈都充滿愛心,無意擁有而慈悲為懷,脫離假我,無論幸與不幸都泰然處之,寬容,總是心滿意足,脫離了世俗的享樂,憤怒,恐懼和焦慮。

我們現在常說的佛系生活,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而是要「有所為」的。

至尊主說,人還是要幹事情的,要行動的,而不是做空想家。幹什麼事呢,干兩件事:一是完全信仰「我」,信仰《吠坨經》,我,宇宙中的最高唯一至尊主,萬物本源,比眾神還要高級別的存在,融於萬物之中,自我覺悟的人,始終皈依「我」,不依附在外的利益,結果,慾望,常常心靈純凈,能獲得宇宙的本質終極的知識,能達到圓滿智慧快樂。

二是為了世界的福祉而行動,放棄對利益結果(惡魔)的依附,便可以總是心滿意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要有使命感。

三是信仰長遠的重要事的追求才能帶來現實的解脫,成為一個自由而又有價值的人,這個是實踐,這個是我舉一反三的,我在「無我」思想狀態時覺知的。

有三種精神境界的人,至尊主說是生命自然本能三種屬性:第一種是自我覺知的人,第二種是被外界慾望控制的人,第三種是愚昧無知的人。

三、至尊神的宇宙形象什麼樣的呢

至尊神向阿朱那展現了他的光輝宇宙形象,從兩手兩腳變成千手千腳。

他是千頭千臂的,他是世間萬物「自形」特徵之母,世間萬物都是他的「自形」。(自形,好比一棵樹,有它的形狀,但是一根樹枝它的形狀跟一棵樹是類似的,這叫自形)

他是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無所不包,遍透整個宇宙的實在,眾神和萬物都在裡面,眾神和一切眾神都在膜拜他。

四、世間法,不執著於「空」

阿朱那問至尊神除了,信仰「我」可以走向圓滿,還有哪類人可以。

至尊神說,另外一些人他們崇拜常定永恆的真理,他們也通過靈性智慧完全控制了所有的感官,對所有事物都一視同仁,致力於謀求一切眾生的福祉,從事一切活動又不執著於活動的結果(放下行為的結果比冥想還要高級),他們也能達到「我」的境界。

至尊神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空」,告訴我們要入世,他說心意依附於空相的人會遭受更大的磨難,因為如果缺乏任何可覺察的形態和屬性,由於靈性存在的靠所寄居的肉體來識別,他就很難取得成功。

什麼是真正懂得的放下。對於奉愛犧牲,慈善布施,持戒苦修的行為活動,不要放下。對於身體不適或麻煩的恐懼而放棄這樣的行為就是處於慾望品性之中,這類人也得不到放棄的結果。

100部經典、認知目錄

第1部:鈴木俊隆——《禪者的初心》

第2部: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第3部:袁了凡——《了凡四訓》

第4部:釋迦牟尼——《金剛經》

第5部:六祖惠能——《六祖壇經》

第6部:佛洛依德——《夢的解析》

第7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第8部:達爾文——《物種起源》

第9部:托爾斯泰——《復活》

第10部(認知):采銅——《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成甲——《好好學習》、查爾斯——《習慣的力量》、安德斯——《刻意練習》

第11部(認知):格拉寧——《奇特的一生》、邁克爾雷——《成功是道選擇題》、史蒂芬柯維《要事第一》、李笑來——《把時間當朋友》、鄒鑫——《小強升職記》

第12部:馬克思——《資本論》

第13部:羅素——《西方哲學史》

第14部:周明博——《全球通史》

第15部:老子——《道德經》

第16、17部:孔子、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第18部:莊子——《莊子》

第19部:朱伯廬——《朱子家訓》

第20部:周文王、孔子——《周易》、《易傳》

第21部:朱熹——《朱子語類》、《近思錄》

第22部: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第23部(認知):史蒂芬列維特——《魔鬼經濟學》

第24部(注釋):《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

第25部(認知):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

第26部(認知):凱文·凱利——《必然》

第27部:查理·芒格——《窮查理寶典》

第28部(認知):古典——《躍遷》

第29部(認知):趙永久——《愛的五種能力》

第30部:賈平凹——《遊戲人生》

第31部(認知):格雷戈·麥吉沃恩——《精要主義》

第32部(認知):丹尼爾·平克——《全新思維》

第33部(認知):布萊恩·格林——《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

第34部(認知):萬維鋼、安傑拉·達克沃思——《萬萬沒想到》、《堅毅》

第35部(生活經驗):清單革命

第36部(認知):馬特·里德利———《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第37部:馬信陽———《我和我家的創業史》

第38部(認知):約翰·葛瑞、蔡天新——《深奧的簡潔》、《數學簡史》

第39部(認知):羅伯特·B·西奧迪尼、古斯塔夫?勒龐———《影響力》、《烏合之眾》

第40部:《心經》——大乘佛教第一經典和核心

第41、42部:耶穌、默罕默德——《聖經》、《古蘭經》

第43部(認知):李笑來—— 《財富自由之路》

第44部(認知):周磊——《失敗課》

第45部(認知):鄒小強———《只管去做》

第46、47、48部———《奧義書》、《薄伽梵歌》、《瑜伽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理躬行 的精彩文章:

TAG:明理躬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