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倒計時開啟!

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倒計時開啟!

今日臘八節,臘八粥怎麼做大家都知道。那麼你知道臘八粥的來歷嗎?臘八粥的來歷可謂是五花八門,下面是最具有人氣的三個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典故一:「朱元璋落難」說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成佛說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典故三:親民說

早先年,有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老兩口死後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好不容易找了些糧食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今天就是臘八節了~過年進入倒計時!

小孩小孩你別急,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鍋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具體的習俗,把年備起來吧~

臘月二十三(2月8日)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彙報工作。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2月9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二十五(2月10日)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明年會有好事情降臨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2月11日)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臘月二十七(2月12日)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2月13日)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2月14日)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2月15日)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觀的史詩 的精彩文章:

TAG:微觀的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