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被保衛者到侵略者,以色列如何一步步蠶食阿拉伯國家領土?

從被保衛者到侵略者,以色列如何一步步蠶食阿拉伯國家領土?

在遙遠的過去,巴勒斯坦這片沙漠環繞的土地,曾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聚居地。這個多種文明交接的地帶,一直戰亂不已,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的征服者都先後來到這裡。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巴勒斯坦的絕大部分猶太人離開了他們的家園,流散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16世紀後,巴勒斯坦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直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佔領巴勒斯坦們祖先的故地回遷之時,中東延綿不絕的流血衝突升級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19世紀末葉,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向巴勒斯坦遷移。起初,他們從阿拉伯人和統治巴勒斯坦的土耳其人那裡購買土地。但是,當地的阿拉伯人很快便看清了他們建立一個猶太民族國家的圖謀。於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開始為爭奪土地而不斷發生流血衝突。1922年,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地」。英國殖民勢力需要蘇伊士運河和擁有石油的阿拉伯人的善意。為此,自30年代末起,他們便用武力限制猶太移民遷入巴勒斯坦。但是,英國人也需要西方國家猶太人的支持。因此,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鮑爾弗於1917年向倫敦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保證支持建立一個「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民族之家」。猶太人阿瑟·凱斯特勒說,這是「一個民族將第三個民族的土地贈送給第二個民族。」

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以分治決議,以色列建國

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領導人戴維·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猶太人興高采烈地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載歌載舞。就在同天夜裡,爆發了以色列同埃及、伊拉克、約且、黎巴嫩和敘利亞等5個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爭。戰爭的第一回合有利於阿拉伯人。但是,戰爭拖延的時日越長,以色列人的優勢越大,在反對英國托管國的鬥爭中積累起來的軍事經驗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對戰爭的最後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交戰雙方的政治狀態,阿拉伯人四分五裂,沒有有效的軍事總指揮,而猶太人則團結一致,鬥志昂揚。最後,猶太人不僅抵擋住了阿拉伯軍隊的進攻,而且大大擴大了領土。它佔有的領土已不是聯合國分治計劃規定的巴勒斯坦的56.4%,而是這塊土地的77.4%,包括耶路撒冷西部的新耶路撒冷。

1948年至1949年戰爭的失敗成了阿拉伯人心靈中難以彌合的創傷。1954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稱,要把阿拉伯世界從「西方帝國主義」的監護下解放出來。1956年7月,他公開冒犯大不列顛這個前殖民大國,斷然將當時由英國人管理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拒絕實行運河的國際化經營。英、法兩國政府擔心它們在中東的利益受到損害,就秘密策劃由以色列進攻蘇伊士運河,而英、法則詭稱中立,出兵干涉,令雙方脫離接觸,從而保護運河,推翻納賽爾。10月29日,按預先的策劃,以色列發動進攻,佔領加沙地帶、沙姆沙伊赫等要地。接著,英、法政府命令以色列和埃及停火,並從該地區撤出。以色列按計劃執行,但埃及予以拒絕。於是,英法聯合部隊向埃及進攻,蘇伊士危機演變成了蘇伊士戰爭。儘管以色列取得了軍事勝利,但1956年戰爭政治上的勝利者畢竟是納賽爾。蘇聯和美國力圖限制和儘快結束這場衝突,以最後通牒形式迫使以色列和英法撤退。西奈駐上了聯合國部隊,美國保證以色列船隻通過蒂朗海峽。但是納賽爾把這一保證掃除了,埃及人封鎖了海峽,並要求聯合國從西奈撤走部隊。此舉立即得到阿拉伯世界雷鳴般的掌聲。

阿拉伯世界領袖——納賽爾

蘇伊士運河戰爭

1967年6月,以色列第三次對阿拉伯人發動戰爭。6月5日,以色列空軍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的24個機場,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的400多架飛機毀於旦。接著以色列地面部隊入侵併佔領西奈半島、耶路撒冷老城、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6月10日,由聯合國主持實施停火,戰爭結束。阿拉伯人覺得自己蒙受了奇恥大辱,以致他們的領導人看不到以色列在戰爭結束後向他們提出的建議中所包含的機會:以色列人願意從他們佔領的西奈半島、約且河西岸和敘利亞邊境的領土上撤退,以換取同阿拉伯國家簽訂全面和平協定。對於以色列人的建議,在喀土穆首腦會議上,阿拉伯各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用3個「不」來回答:不同以色列媾和,不承認以色列,不同以色列談判。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6天橫掃西耐半島

之後,等到聯合國安理會於1967年11月22日通過著名的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部隊撤出所佔領的地區,這一切已經為時太晚。以色列人改變了態度,既不願意暫時地、也不願意全部地交出所佔領的土地。自1967年起,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它的軍隊主要用來鎮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抵抗。

在取得了1967年「六日戰爭」勝利後,以色列人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這產生了嚴重的後果。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戰爭爆發,以色列人措手不及。阿拉伯人同時從兩條戰線上發動進攻。埃及軍隊在50多個地段越過蘇伊士運河並在西奈半島站住了腳。敘利亞裝甲部隊突破戈蘭高地的以色列陣地,佔領了戰略要地謝赫山。

戰爭開始後的一個星期,美國人向以色列提供了包括噴氣式戰鬥機和裝甲車在內的大量軍需品。幾乎每小時都有巨型運輸機著陸,運來備件、火箭、火炮和大量彈藥。一個星期後,以色列人反敗為勝,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埃及總統薩達特提議停戰,並謀劃讓超級大國推動以色列從所佔領土上撤退。1979年薩達特作為第一個阿拉伯當權者同以色列媾和,埃及因此而收復了阿布魯代斯油田所在的西奈半島。阿拉伯國家在贖罪日戰爭後表現得空前團結。它們第一次拿石油作武器,震驚了西方,從而在國際上發揮了它們的政治影響,後果之一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承認為巴勒斯坦人的正式代表,在許多地方受人尊重。

如果說贖罪日戰爭成了以色列的心靈創傷,那麼,下一次交火便是一場災難,這就是1982年以色列出兵黎巴嫩。1982年6月6日,幾萬名以色列軍人開進了黎巴嫩。繁榮一時的黎巴嫩南部成了一個大瓦礫堆。交戰中有1萬多平民喪生,遠遠超過前四次中東戰爭的總和。1992年,來自工黨的國防部長拉賓出任總理,他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和平倡議。他手下的人同巴勒斯坦談判代表在中立的挪威進行了14次會談,擬定了西約旦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暫時自治」計劃,這是關於以色列人逐步撤出大部分佔領區的一個框架計劃。

巴以衝突永無止境

1995年拉賓被以色列極端分子刺殺,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如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交火的槍聲仍然不時傳來,中東和平之路依然坎坷遙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拉斯先森 的精彩文章:

外蒙古竟拒絕中國戰機過境,收費才放行

TAG:普拉斯先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