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展鼓勵中國汽車零部件新生力量 業界大咖共討汽車零部件技術突圍之路

發展鼓勵中國汽車零部件新生力量 業界大咖共討汽車零部件技術突圍之路

2017鈴軒獎頒獎典禮暨第二屆中國汽車零部件創新論壇於2018年1月19日在北京汽車博物館召開。本屆鈴軒獎由汽車商業評論雜誌主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主辦,鈴軒思享會、中國汽車零部件技術創新組織(G20) 協辦,汽場APP為戰略合作夥伴,並獲得了新勢力造車企業威馬、愛馳億維的大力支持。

活動期間舉辦了以「汽車零部件技術突圍之路」為主題的圓桌討論,上海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CEO張豫擔任主持人。一汽集團原常務副總經理陸林奎、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愛馳億維副總裁吳靜、上海大郡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性怡、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北區銷售總監李文同為討論嘉賓。

以下為圓桌實錄

上海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CEO 張豫

張豫(上海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CEO):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在第二屆鈴軒獎的現場和大家一起探討零部件的技術突圍之路。中國汽車工業零部件行業夠大,但是不夠強。開門見山地問幾位嘉賓一個問題。陸老,我們中國汽車零部件,尤其是自主零部件存在的主要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陸林奎(一汽集團原常務副總經理):簡單的話,是怎麼做強,機會大家都看到了,在我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當中,有遠見的、有戰略的創意者,最典型的就是福耀。

福耀曹德旺是我個人特別崇敬的一個企業家。他最成功的,我個人認為就是堅持做好中國人的玻璃。很榮幸前幾天參觀了福耀的總部,我在一汽-大眾工作的時候,曾把福耀的玻璃引進到一汽-大眾的捷達車上。現在一汽-大眾奧迪、大眾兩個品牌整車去年達到200萬輛。它的市場份額在一汽-大眾是80%。

我去看了以後,我感覺到怎樣進一步做強,現在是一個坎。首先我們經營人,包括技術層面的管理者提高我們的自身的管理水平的知識,這裡有很大的空間,或叫軟實力。如果我們在軟實力上,堅持提高的話,我認為就能真正的做強,這樣的話福耀這個地位可能會更高。

張豫:謝謝!正好我們提到福耀,請福耀李總,您從具體零部件廠商的角度,看中國零部件有很大的規模了,但是一直說不強,這個不強原因到底是在哪裡?

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北區銷售總監 李文

李文(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北區銷售總監):我屬於汽車和零部件行業的新人,坐在這誠惶誠恐。陸老提到福耀以及到我們這兒的感受。我從做銷售出身的人的角度,談一點感受。

我認為我們其實現在是夠大的,產能夠大、規模最大、全球的布局也夠大、人才團隊也是足夠大的。關鍵我們覺得跟世界一流的,或說我們同行業比,我們缺的是時間,因為我們只有30年的歷史。

在這個30年中從跟著別人學技術,到後來自主研發。到現在跟國際廠商、日本廠商、德國廠商,在同一個平台上去競爭,技術上、產品上,我們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缺時間,因此就導致我們技術儲備不足,還是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的。

另一塊是我覺得整體上國內的廠商,在專利的經營上面意識不夠強。歐洲的,或者說其他歐美的廠商,它們的專利意識比較強,他們把專利當做產品去經營,利用專利去設置很多競爭的壁壘,從而保證他們的利潤以及市場佔有率,這一塊是很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

陸林奎:我補充一下剛才說的做強。一個是在管理上面有很大的空間,提高效率,還要跟世界上最好的一些單向指標標杆進行比較。因為我在現場問他們,他們這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還有一個是提高玻璃的技術含量,因為我這次去看的一個產品,主要就是鍍膜技術。其實非常好的,而且在常熟的路虎上已經開使用了,我希望我們一汽-大眾將來也應該引用,支持我們的零部件的成長。所以我講利用好機會,我們再上一個台階。

張豫:陸老提到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自主整車現在超過40%的市場份額了。這麼大一個自主品牌的整車廠卻沒能夠培育出一個相等的能力和體量的一個自主的零部件這樣一個企業。我們在商言商,不能怨整車廠。但是我在想,這些自主品牌的整車廠扶植一些自主零部件公司,是不是應該是一種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想請愛馳億維的吳靜總您怎麼看?

愛馳億維副總裁 吳靜

吳靜(愛馳億維副總裁):實際一直是我們主機廠一個責任。當年無論在合資企業還是自主企業的整機廠,我們都是培養國內的零部件企業。我覺得還是技術門檻,畢竟我國汽車產業,跟國外相比時間相對較短。我們的零部件企業也是在從國外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一路走來的,這個還是需要時間。

但是我也想在這裡跟所有零部件企業夥伴們說一聲,堅持和堅決很重要。

張豫:所以我想問殷院長和徐博士,技術角度來講,自主品牌零部件供應商,就傳統乘用車而言,核心技術到底哪些關鍵技術做的比較差?離外資比較遠?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殷承良

殷承良(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什麼是核心零部件?我個人理解,什麼是最賺錢,什麼是附加值最高的,就是最核心的零部件。最賺錢的一定跟汽車的電子控制這些方面息息相關的。你可能從體積上大上百萬倍的,不如哪一個小小的玩意賺錢多。這一點上核心技術很明顯,我們跟別人差的就是這麼幾塊:一個是包括發動機變速箱,最核心的系統。以及底盤,凡是轉向制動、底盤相關得最核心的電控的東西,都是我們相對而言缺乏的。不光是一級供應商提供的東西。我們是整個全系列的都沒你什麼事。一級不是你,二級不是你,三級還不是你。如果國內某一個廠和主機廠配套,恭喜你你的塑料殼子打進主機廠,除了那個殼子,其他的東西都不是你的。這是我們最差的地方。為什麼出現這個?有一點我同意,首先是時間的定律。

第二,即使你現在開始發力,你沒有它的積累。一是時間底蘊,二是沒有實踐積。所以我們主機廠總是一句話,你這個東西誰用過?這是第一個要問的。問完這句話,再看看後面的是不是適合,然後再講什麼,這是一直就是這麼一個格局。

我個人也是建議從普通汽車商角度上,打進去。事實上這麼幾十年,很多人,想了不知道多少辦法,政府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錢,找這個項目找工程,希望把那個零部件的核心打進去。但是遺憾的是,基本上都沒有成功過。

一是給大家足夠時間,二是真的有一批人敢於去闖,三是很重要的,主機廠一定要有一個責任的胸懷。從社會責任上也希望主機廠能有一個責任,培植這樣一個渠道。大家都培植了,形成一個栽培,可能就有機會了。

一汽集團原常務副總經理 陸林奎

陸林奎:我補充一下。最後是電子類的,這方面我們在汽車零部件裡面,成員還是少的。但不是沒有強的,現在提倡軍民結合,航天那些東西我想都不是進口的,它的那些控制的東西,比汽車肯定還要高級。所以以後你們(主機廠)是不是幫著呼籲呼籲,做一個牽頭,讓他們(零部件廠商)也進入到這個領域裡面,這裡有很多金礦,他們也可以去挖。國家少給他們錢,讓他們自己到這裡掙錢來養活。要想頂替合資品牌很難。

李文:我也想補充一句,感受是什麼?民族的汽車工業要彎道超車的話,其實有時候需要更加的自信,然後更加的敢於嘗試新鮮的東西。陸總說我們有鍍膜隔離、鍍膜加熱、鍍膜隔熱,現在是全球最領先的技術,我們獨家跟一家德國百年企業合作的。可是這個新東西,歐洲的企業還沒用,日本的企業還沒有用,我們推導市場上我們去找客戶敲門,客戶問了誰用了?奧迪有沒有用,寶馬用沒用,我告訴他路虎用了。歐洲廠家還沒用,我們在自主品牌推,他就想我敢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張豫:核心零部件這塊,肯定有很多落後的地方,但是從我們當代整個汽車行業這個形勢來說,我們不缺錢,也有這麼多國內培養的人才,海歸人才。傳統的這些核心技術,不能很快研發出來?

上海大郡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性怡

徐性怡(上海大郡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我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跟傳統的不太一樣。但是剛才李總他們提到玻璃供應商角度來看,我們的核心能力有差別。首先要有積澱,一方面是汽車應用的積澱。舉個例子,一百多年下來數據的可靠性上我們沒有,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把可靠性設計好並搭出來,否則我們不敢。這些積澱沒有做過多少年的時機應用的話,你是沒有的。這非得要時間的,所以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差距。

第二個積澱是在哪?在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儲備。我是做電機系統,像IGBT整個鋼片軸承等,一年下去產業鏈的機遇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看到這樣的一個現實,也就是說我們跟國外是有差距。但是我們追趕國外這個速度是可以很快的。

張豫:為什麼?

徐性怡:為什麼快?第一我們的應用前景是國外那些廠商所沒有的。所以我們只要針對中國的應用事迹來開發中國的產品。我們電動汽車恰恰有這樣一個好處,整個電動汽車的發展中心都在做,我們應用條件是國外零部件供應商所非常羨慕和不能夠比的。

第二我們經過十多年電動汽車的積澱。現在已經可以跟國外的電機控制系統可以競爭,再加上中國的發展是講究快速迭代,我們可以通過快速迭代的辦法,人家花了十年做了三代,我們大概五年就行。

再一個我們還得加快的是什麼?我們的工業基礎現在有相當的進步了。我們要敢於做這些,在市場當中去用。我剛才講了,市場當中應用的這種經驗只有用過才有,所以我們要加快這樣一個步子。所以我特別高興聽到陸總和吳總說,我們願意,我們整車願意試你們的新東西,這個真的是功德無量的拉動零部件最重要的因素。

張豫:謝謝!其實我們說核心技術解決肯定要靠研發,這個研發的投入方面,不知道我們中國零部件企業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我有一些個整車方面的數據,我們一般來說國際大廠每年都是4%到5%的總營業額,投入到研發當中,各大整車廠國際上都是這樣。但是前幾年自主品牌這些整車廠,包括一些大的集團,好像都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所以我們主管部委當時要求我們希望能夠達到2%到3%之間,就好像成為一個考核一道線。我們整車廠如果都是這樣一個投入的比例的話,我們現在這個零部件行業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營業額每年有多少投入這個研發?

徐性怡:營業額少,但是拿比例來說,30%以上。問題是資金不夠的話,百分之二三十不一定大。我想聽聽福耀玻璃能夠有多少。那真的有一些標誌性的。

李文:我們目前是4%到5%之間。這還不算機改投入,這是新產品研發。研究院的投入,我們每年額外有幾個億,甚至是幾個億。

張豫:持續的投入?每年如此?

陸林奎:我想提一下概念。我認為我們的國內講研發投入是概念。但是國外汽車行業大眾集團包括奧迪這些,他們的概念就是新產品,新產品出來後這樣的研發,就是剛才一般情況下佔3%到4%,是這樣一個概念。

跟產品沒有關係,在這裡搞研究,像科研的那種,科學院那種都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零部件企業,一定要把新產品納入到我們科研的體系裡面去,而且要跟整機、跟模塊總承怎麼更好的結合起來。現在整車已經不規律了,一代一代的產品老在翻新,而且款式越來越多。機會也越來越多,需要跟上。你要跟不上,慢慢就出局了。

張豫:看到浙江那麼多自主零部件廠,他們研發佔到員工比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還是能夠有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這樣一種模式嗎?還是僅僅就專註於製造?

殷承良:江浙這一代很多的汽車零部件,先是很小,然後逐漸逐漸做的很大。整車零部件所謂的研發,和我們在各方面的研發其實不是一回事。這種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講究全新的東西,真的叫研究。但是整車零部件所謂研發重點在於產品,在於落地,在於一代一代的迭代和更新。

零部件都是配合主機廠,它的研發更多的是跟主機廠同步的。可能研發裡邊有一半多,甚至百分之七八十我感覺那是一種匹配和標定的,就是匹配這個產品,很多產品化的東西,新的東西比較少。

總體來說,從佔到整個員工的比例,沒有精確的去統一,一個企業里有的時候小一點的,有的就十幾個人,大的上千人的研發團隊我見的相對比較少。福耀,我估計就是另外一回事,畢竟這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來說實事求是來講,那些小的配套企業也就是十幾個人。準確的說他們應該叫技術人員,而不能叫研發人員。

吳靜:我在這裡想替零部件企業說,實際他們也很想招研發人員,這個是實際的。他們也想提升這部分的研發能力。但是現在國內的供應商大部分還是非關鍵零部件,就是低成本的,怎麼說呢。價值不夠高的零部件,還是充分競爭的,這樣價格就不斷的在下降。好不容易培養的研發人員,因為工資問題、待遇問題,又被其他的一些廠商(因為博世這些廠商都在中國有研發機構)被這些人挖去了,所以現在我們民族的零部件企業的確是不容易。

張豫:困境很大。

徐性怡:謝謝吳總的理解。我們也看到,零部件的企業它是真正認識到了技術的重要性。因為我們還是有很多供應商,供應商很多是江浙這一代,由傳統的製造技術力量構成,以前一直是我們告誡他們,這個一定要加強。最近這段時間有不少的說,我現在沒辦法,我在浙江這種地方招不到人,我到上海去建立研發中心。我對於國家整體的自主創新信心還是蠻大。這個轉折是朝著這個方向,而且會加速進行的。

張豫:只要我們積澱能夠足夠,有了足夠資金的積累,其實這個正向研發是開始加速的情形。

徐性怡:因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需求就在那。

吳靜:國家追蹤產業政策支持也很重要。

張豫:如果是企業,自主零部件集團,資金雄厚之後,直接出去併購。現在有不少的併購的案例,這種方式現在效果怎樣?是不是直接就達成了我們之間擁有某一個原來沒有的這樣一個技術?這怎麼來評估?效果如何?

殷承良:最近的併購潮很厲害,這也是走到了一個整車汽車工業一個轉折點了。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能源車、電動汽車這個領域。至少我覺得是值得自豪的,是第一次讓歐洲人圍著中國的智慧在轉。無論是博世還是高爾夫也好,博世還留了最核心的那點資產,其他的賣給河南的一家企業,德爾福比他賣的還徹底點。這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了一次機會。可以有這樣的併購,這種併購至少對傳統汽車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往靠近傳統汽車核心零部件走的一大步。

到目前為止,這種併購剛剛出現一個大的規模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是我個人還是秉承樂觀的態度。有一點我是這麼認為的,雖然我在高校,產學研很重要,但是那個離我們很遠。這不是真正解決產業大規模主要的手段。應該看到它應該是多元化,包括併購,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下跳上去有什麼不好,這個一定有比較好的效果。

張豫:這是很快的出路。

陸林奎:併購的本質是技術進步,又是一個關鍵點。因為這幾年智能化的技術發展非常快。而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一百多年,他的本質也是吸收世界技術進步最敏感的一個行業,所以現在出現零部件的併購。我最近看了一些資料,最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有一個CS展覽,現在美國座椅的江森現在改名字了,而且展了一些座椅都想像不到。天成自控投座椅,座椅有新的材料讓你感覺涼嗖嗖的;還有一個轎車裡面的音響系統,也是靠座椅增加一些智能的東西。他在這裡聽音樂,我在這裡講悄悄話,都在座椅上,喇叭都是新的振動元件,讓你感覺到。這個東西一講出來,好像是夢幻一樣的東西,現在卻完全可能,發展非常非常快。

有些傳統的零部件不注意,現在可能要考慮了。如果早就注意了,就可以進行併購,或是進行重組。這次鈴軒獎這樣一個論壇,我們是不是更多的一些專家,要發出一些聲音。通過媒體一些世界趨勢要介紹介紹,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張豫:美國人賣給中國的,把他座椅改了一個名字,德爾福把傳統的一些東西也打包改名字,賣給我們中國人都是他不想要的東西。在最核心的,比如說跟電動化、智能化相關的,它們都要自己來集中精力搞,絕不會賣給中國人,這個狀況怎麼看?

陸林奎:講一個歷史的故事,在80年代的後期90年代初,當時中興公司想要推動我們零部件,引入一些新的體系,然後召集我們一汽二汽上汽三大家,德國、美國、福特通用,在那個時候正好通用把他零部件體系分出去了。為什麼分出去?也是技術進步到了一個轉折點,福特分出去的現在叫維斯通。所以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機會。你看看現在誰是最厲害的維斯通?上海。從設計開發到製造,你現在到上海的維斯通技術中心去看看,別人沒法比。現在已經開工廠開到美國去了,去供應美國的本土車。就像福耀,這個應該好好介紹,機會永遠有的。

殷承良:這個世界就是搶佔技術的制高點,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大批的仁人志士,早都不是傳統的思維了,早已經是在走全新的理念,跟全世界在最高層、最好的思維去競爭,應該是這樣。

張豫:現在提到電動化這一塊,我們是最前沿,一直想彎道超車。徐博士講講在電動化,電機電池方面,到底做的怎樣?

徐性怡:我只能講我們現在是解決了有和沒有的問題,這一步已經很好了,我說的有一定是滿足汽車要求,基本滿足汽車要求的,這才叫有。但是我們今天的技術跟國外什麼時候的技術差不多?大概在八到十年的那個時候。兩年以後我們認為是五到六年的差距,再過兩年可能就是兩到三年的差距了。我剛才講這個加速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講差距在哪?一個是時間上差距,再一個講內容上的差距在哪?剛才講了設計上,這個設計經驗的積累,我們怎麼辦?學。

第二方面就是講實現的技術,這個技術可以去買。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不僅僅是要追趕,我們其實是有些地方能夠引領,這個引領從哪來?從中國特定市場的這種需求上面,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他都沒有想到的東西拿出來,這是最好的。你們講了電動車,這樣的話涉及到另外一個技術來源的問題。

院長講過,我們在併購這個層面上有很多思路,其實原來也買過技術,我們買的技術都是特別小的公司。像這些公司創業時候,如果能夠看到中國一大片的那個應用市場前景,可能不賣給你,他賣給中國的是我們要挖掘的東西。

陸林奎:大眾,我知道的奧迪也是,新的技術不是他們自己研發,都是這些小公司,我們現在叫創投公司,幾個人的,然後他們專門賣這個技術,賣給這些大企業,大企業有錢。而且對這些技術很敏感。拿來了,弄到車上掙大錢。搞工業這是種文化。

張豫:您怎麼評判我們現在技術的水平?電動化方面。

吳靜:剛才我也想接下來說一下,像我們這樣的新造勢力,大家定義的,我們的確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包括各位院長,老總說的這樣。我們也在國外要布局的,我們也正向大家說的,我們要買某個團隊,而不是這樣買來所有的技術。因為的確有差異化的東西。怎樣結合我們自己國內的這種使用場景,以及等等,然後孵化這樣的國外團隊,為我們所用,這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點。

殷承良:我提醒一句,我們併購的時候,特別注意一個方面。舉一個電動車的例子,當時那麼多機構的併購,結果他們一個億萬的併購,然後同意中國人買,等你買的時候,所有的核心關鍵的人員全部流失了。裡面的核心的東西全沒了,更關鍵核心的人沒了,有時候團隊比一個公司重要的多。買的時候,希望零部件供應商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注意這個問題,團隊比公司還重要。

張豫:我們走出去的過程當中,有些學費可能還是要付的。

陸林奎:然後是軟體,再硬體。

張豫:我們在自動化駕駛方面,有很多創業公司,我們自己就有,不一定併購。這樣一個發展的勢頭,按照徐老師所說的,兩三年,三四年的時間,就有跨越式的發展。對這個自動駕駛在目前中國的汽車行業,創業公司當中大家看到發展的形勢怎樣?

徐性怡:我覺得這個創新是一個立體的,最主要的是市場需求的拉動。然後是技術實現,技術實現又分成了應用層級的、系統層級的、零部件層級的。這是一個體系性的東西。

另外一點,我覺得我們自主創新也不能夠閉關,一定是全球哪裡好就來應用,因為最終在哪,最終要賣到市場上中國市場就這麼大。

張豫:我們平台夠大。

殷承良:關於這個問題,我很同意徐博士話,補充一點,你說這個智能化在加速不是特別快。我是這麼看的,以電動汽車作為依託,做智能化這個是中國很有特色的東西,一定能夠和傳統的汽車會產生巨大的差別,而且這個東西是長的特別快的。

張豫:吳總您介紹一下您對這個智能駕駛,咱們HEV有什麼規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吳靜:我們現在大家都講LR,L3,L4這樣一個層級。實際現在到了哪個層級,和你車應用的場景,以及你未來國內的智能網聯的大趨勢實際有關係的,還與成本有關,如果沒有這些事情的話很容易達到,現在的技術已經達到程度了。

所以我們智能化的構建,因為目前系統還是採用的國外系統KSS,已經被他們買回來了。但實際說國內這個能不能做出來,最重要的還是裡邊的晶元。還是原始的晶元,用的VII產品,從主機廠來看,國內智能化的這條路應該是會加快。我比較同意徐博士的觀點,智能化、自動化,以及無人駕駛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張豫:中國自主零部件的突圍之路,我們剛才聊了有五十多分中。每位用一句話給自主零部件品牌出一點主意,做一個總結。

徐性怡:作為一個供應商,首先是堅持自主創新,堅持以應用為導向,希望得到整車廠的提攜。

殷承良:我是對整個這個行業這麼說,總結三句話。第一電動汽車是基礎,智能汽車是抓手,顛覆在網聯化。

陸林奎:祝賀…

吳靜:我希望在產業零部件的支持下,能把車做好,然後打造美好的生活,也祝賈博士論壇越來越好,給我們大家創造更多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李文:今天對我來說是一堂無價之課,非常寶貴。聽完了各位專家的分享以後,我覺得分享一下我們公司對自己的要求。第一是專註於本業,第二就是全球化的布局。第三堅持自主創新,產品創新。第四堅持管理創新。

張豫:非常感謝,五十多分中討論下來。應該是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整車廠給新零部件廠機會,要讓他們能有這樣一個嘗試的機會才能夠做大做強。福耀是最好的例子。第二,一定要有一個自主的創新,要麼你是研發,要麼是併購,要麼二者並舉,只要抓住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大潮,未來自主零部件公司的出路,前景非常光明。

轉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十佳變速器評選 的精彩文章: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自主品牌迎來廣闊市場!

TAG:世界十佳變速器評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