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

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

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乾的時間還長

在比較閑的時刻

阿光喜歡思考一些

脫離生活的問題

比如生命是如何出現的

或者

如果保證身體不會分解

我達到了超光速的狀態能夠看到什麼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今天阿光找素材的時候

看到了關於太陽的介紹

這個給了地球溫暖

並孕育了地球上無數生命的恆星

在幾十億年之後

將會首先變為紅巨星

最後再塌縮成為一顆白矮星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到那個時候

整個太陽系都將陷入黑暗

生命或許也將消失

於是阿光又去搜索了相關資料

詳細了解了現代科學家對恆星一生的推測

恆星最終的結局

除了成為白矮星

還有另外兩種結果

中子星和黑洞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或許很多光友

都知道這些科普知識

就在了解這些知識的時候

阿光讀到了一個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

他20歲就寫出了諾獎級的論文

但卻被自己的導師當眾撕毀

還被科學界不斷打壓

在蟄伏了50年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

他就是天體物理學家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故事要從1910年說起

那一年,

錢德拉塞卡出生於

英屬印度旁遮普地區拉合爾(現在的巴基斯坦)

他家境優渥,有貴族身份

叔父拉曼更是193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所以他從小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

並且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極有天賦

也常被稱為「神童」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19歲那年

他因成績優異獲得政府獎學金

隻身乘船前往英國劍橋求學

在那個時候的交通條件下

從印度趕往英國

需要經過18天的海上航行

不僅漫長,而且乏味

作為一名學霸

錢德拉塞卡自然不會

白白浪費這十八天的時間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在這段日子裡

看得最多的除了大海

就是高懸於天空的太陽了

於是

他決定對恆星命運的演變

進行一次的推算

在那個時期

人們不知道中子星、超新星

更是無從知曉什麼是「黑洞」

因此在科學界里的主流觀點就是

所有的恆星

都會在晚年塌縮成白矮星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白矮星藝術想像圖

而白矮星的特點就是

密度非常之大

據推算

白矮星的密度為1000000g/cm3

簡單點講就是

大約一顆黃豆大小就有一噸重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手上

正好有一篇

福勒關於白矮星「緻密狀態」的論文


根據費米-狄拉克統計,福勒解釋道:

在這種緻密狀態下,電子會被「壓」到它原來可活動空間小10000倍的「格子」中,被稱為「電子簡併態」。這種狀態產生的「簡併壓力」非常大,大到可以抵抗引力的收縮。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這篇論文得到了當時主流科學的認可

認為它完美的解釋了

白矮星為何擁有如此高密度的謎底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也同意這個觀點

但是,變故也就在這旅途中產生了

因為實在無聊

錢德拉塞卡不自覺的拿起了筆

試圖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引入到福勒的這篇論文當中去

結果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經過多次重複推演和計算後

錢德拉塞卡發現

並不是所有恆星都能演化成白矮星

這是有一定質量極限的


當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將不是最終歸宿,反而是會因引力繼續塌縮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看著1.44倍這個數據

錢德拉塞卡又驚又喜

因為他明白

這個結果將會引起天文界的一場革命

因為當時的人們

對中子星和黑洞毫無所知

如果沿著錢德拉塞卡的推算繼續下去的話

中子星、超新星甚至是黑洞

都有可能提早20至30年進入天文物理學

在錢德拉塞卡一到英國劍橋的時候

就開始著手完善自己的推論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讓錢德拉塞卡萬萬沒想到的是

他的推論竟然遭遇到了漠視

以及難以想像的羞辱和抨擊

並且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竟然是日夜輔導自己的導師

愛丁頓爵士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或許你可能不知道愛丁頓是誰

但是你肯定聽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那個時代

愛丁頓爵士是科學界的偉人

是他首次提出了

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

而且他還發現了

自然密實物體發光強度的極限

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並且在相對論剛剛提出的時候

愛丁頓更是第一位理解了相對論的科學家

此外,還是由他帶隊

通過觀察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星體的位置

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並成為了相對論最有力的推廣者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所以在那個時候

愛丁頓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氣場

彷彿在告訴所有人

「我很牛逼!」

甚至在他的身上還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

當記者問愛丁頓

全世界是否有第三個人理解相對論時

而他卻毫不謙遜的反問道

「誰是第三人?」

就是這麼牛逼

就是這麼強勢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錢德拉塞卡在剛開始進行研究時

就將自己的推論告訴了愛丁頓

而愛丁頓並未反駁他

反而為了幫他

將自己的手搖計算機借給了他

還時不時前來探訪

了解他對白矮星的計算進行到什麼程度

而且在錢德拉塞卡24歲的時候

愛丁頓還為他爭取到了

皇家天文學會會議的發言權

讓錢德拉塞卡自己都感覺

這一波肯定穩了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1935年

24周歲的錢德拉塞卡站在了台上

躊躇滿志地把自己關於白矮星的發現

公之於眾

他論文當中所有的結論

都非常的明顯

那就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

將不會停留在白矮星階段

恆星會繼續塌縮

體積越變越小,密度越來越大

當時他的結論

幾乎已經說出了現在的黑洞理論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可就在他自信地宣讀完結論後

一場巨大的羞辱讓他出盡了洋相

愛丁頓剛開始還很平和地

說著白矮星的研究歷史

但說到到錢德拉塞卡的推論時

卻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這幾乎是相對論性簡併公式的一個謬論,可能會有各種偶然事件介入拯救恆星,但是我認為絕不會是錢德拉塞卡博士所說的方式,應該會存在一個自然律來阻止恆星這麼荒謬的行為!」

「錢德拉塞卡博士提到了簡併,還認為存在著兩種簡併:經典的和相對論的......但我的論點是:根本不存在相對論簡併」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說到激動處

愛丁頓還當場把他的論文撕成了兩半

看著愛丁頓的所有舉動

錢德拉塞卡全程都處於懵逼狀態

這跟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而且在事前

他也沒少跟愛丁頓進行討論

可為什麼到上台之後才被如此激烈的攻擊

連反應時間都沒有

他想進行反駁

但是主持人沒有給他機會

甚至在最後

還讓他感謝愛丁頓的「建議」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年輕氣盛的錢德拉塞卡

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很沮喪

但是在事後

他還是向大人物愛丁頓發起了挑戰

當時許多皇家學會會員都不假思索地

選擇支持愛丁頓

原因無他

只因年過半百的愛丁頓威望名氣很大

而他只不過是個24歲的無名小卒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在這件事之後

錢德拉塞卡明白這是一個物理問題

求助皇家學會是沒用的

因為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這個問題

所以他轉而向當時的量子力學大牛

玻爾和泡利求助

後者在與他討論過後

都選擇了相信錢德拉塞卡

認為愛丁頓不懂物理

但是他們都不願公開對抗愛丁頓

避免自己被牽扯到這場

實力懸殊的鬥爭中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玻爾與泡利

與愛丁頓的爭論持續了好幾年

沒有一個權威科學家

願意站出來支持錢德拉塞卡

他被愛丁頓多次公開抨擊

幾乎無法在英國找到合適的研究工作

最後

在1937年的時候

落寞的錢德拉塞卡

隻身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他把自己的理論寫進了《恆星結構研究導論》

然後便不再去理會它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也正是在芝加哥任教期間

有一次

他往返200英里去為他的學生上課

可是由於暴風雪

當他趕到教室的時候

發現只有2名學生在等待他的出現

這兩人正是中國留美學者

李政道和楊振寧

倘若不是十年前發生的那場鬧劇

現在的台下的學生

估計絕對不止他們兩個人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這件事情過去之後

他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科研方式

首先

他每次選擇的科研項目

都是脫離熱點,遠離大眾的類型

並且

幾乎每十年

他都會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

重新投入新的研究領域

恆星內部結構理論、恆星動力學、

大氣輻射轉移、磁流體力學、

廣義相對論應用、黑洞的數學理論等

都有他深入的研究成果

特別是在1969年出版的《平衡橢球體》

更是解決了困擾眾多數學家近一個世紀的難題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每當一個項目有所成就之後

他就不再繼續研究下去

對此

錢德拉塞卡是這麼解釋的: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

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

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乾的時間還長!」

或許這一切

還是跟當年的那場令人心寒爭論有關

他的一生接觸過許多諾獎得主

甚至他的兩個學生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1957年的時候

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被人們所遺忘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左一為錢德拉塞卡

直到1983年

距離他登上前往英國的輪船53年後

這位「神童」的理論

才被諾獎所認可

事實證明了愛丁頓的錯誤

也證明了錢德拉塞卡是對的

即使當初那絕望的一幕

還回蕩在這個兩鬢斑白的老者腦中

但誰對誰錯

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

錢德拉塞卡肯定恨透了愛丁頓

但其實在1944年愛丁頓逝世的時候

他就已經原諒他的導師了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從錢德拉塞卡對愛丁頓的訃告中

就可以看得出來

他對愛丁頓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稱讚他是僅次於施瓦西的最偉大天文學家

他認為

「當初愛丁頓的激烈抨擊並不是出於個人動機,

更多的是一種高人一等、

貴族氣派的科學觀和世界觀。」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回顧年輕時的挫折

錢德拉塞卡卻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當時愛丁頓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這種結局對天文學是有益處的。"

他說:

"但我不認為對我個人有益。

愛丁頓的讚美之詞,

將使我那時在科學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變,

但我不會知道,

在那種誘惑的魔力面前我會怎麼樣。"

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他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命苦不怪人 的精彩文章:

花了25美元和三個月的時間造出了原子彈,竟然只是為了能繼續上學

TAG:命苦不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