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用戶畫像解決方案

銀行用戶畫像解決方案

銀行用戶畫像的背景和目的

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消費主體人群,銀行的主要用戶已經變成了人數龐大的80後、90後,他們的金融消費習慣也正在改變,他們不願意到銀行網點辦理業務,不喜歡被動接受銀行推薦的產品和服務。年輕人將主要的時間都消費在移動互聯網,消費在智能手機上,銀行越來越難面對面接觸到年輕人,無法像過去一樣,從對話中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了解年輕人金融產品的需求。

銀行面對的用戶群體基數很大,有的用戶高風險偏好高,希望高風險高收益;有的用戶風險偏好低,希望穩健收益;有的用戶金融理財意識低,只需服務較好即可;有的用戶完全沒有主意,你說是啥就是啥;有的用戶注重體驗,有的用戶注重實惠,有的用戶注重品牌,有的用戶注重風險等等。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不同職業,不同資產的用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都不盡相同。銀行需要為不同的用戶定製產品,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市場上很少有一種產品和一種銀行服務可以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所以銀行需要細分用戶,為目標用戶開發設計產品。銀行需要藉助於用戶畫像,來了解用戶,找到目標用戶,觸達用戶。

銀行用戶畫像建設步驟

依據銀行的業務需求及數據狀況,銀行用戶畫像建設工作大致劃分為以下步驟:

1、制定用戶標籤體系:根據業務需求制定用戶標籤體系框架,逐步豐富標籤內容。初期可採用「框架完整、場景突出」的方法。

2、整合可用數據資源:整合內源數據及外源數據至大數據平台,作為用戶畫像的基礎數據源,並涵蓋賬戶數據、交易數據、行為數據、風險數據、社交數據等類型。

3、模型挖掘用戶標籤:基於模型演算法、結合業務人員經驗進行數據建模,挖掘用戶標籤。依照屬性、特徵、偏好等用戶標籤架構,將用戶信息進行標籤化處理,建立銀行統一的用戶標籤庫。

4、用戶標籤實際應用:基於標籤庫形成特定業務場景的用戶畫像,尋找目標客戶、落實潛在需求,並開發畫像應用。

5、用戶標籤評估優化:建立用戶標籤的評估機制,持續優化用戶標籤體系。

在建設用戶畫像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幾個關鍵性技術難題:

用戶畫像系統總體架構

銀行用戶畫像總體架構,可設計為以下六層:

1&2. 數據源和數據處理:將各種內源和外源數據採集、整合併清洗到大數據平台,並確保用戶全渠道ID識別。

3. 模型演算法: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內容解析、知識圖譜等演算法,是形成銀行統一用戶標籤庫的技術基礎。

4. 標籤庫:核心是屬性、特徵、偏好等用戶標籤體系,並分為事實標籤、模型標籤和預測標籤。用戶標籤體系配置管理能力,對用戶標籤進行創建、編輯、發布、下線等操作。

5. 畫像應用:基於用戶標籤體系的用戶畫像基礎應用,包括用戶全景視圖、潛在用戶視圖、用戶關係圖譜等模塊。

6. 業務場景:應用用戶畫像的業務場景,包括用戶微觀細分、個性化差別定價、個性化精準推薦、實時銷售及預測、全渠道運營、實時風控等用戶畫像業務場景。

用戶標籤庫建設維護

用戶標籤庫建設,總體可規劃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構建完善靜態用戶標籤體系,支持常規性營銷和服務活動,達到以下目標:

1、基於現有成熟數據,建立完善的靜態標籤體系;

2、梳理既有知識標籤,形成積累知識標籤的機制。

第二階段,建立客戶知識標籤,滿足深入洞察用戶的需求,支持用戶深度運營,達到以下目標:

1、積累用戶偏好與特徵標籤,如產品偏好、渠道偏好、內容偏好、互聯網行為特徵、金融特徵等;

2、積累用戶社會屬性及關係屬性標籤,如社交網路屬性、家庭社會關係屬性等。

第三階段,構建動態標籤體系,建設完善的用戶標籤庫應用系統,支撐個性化推送、名單提取等功能,達到以下目標:

1、完善用戶標籤收集、生成及處理機制;

2、建立用戶標籤口徑管理、標籤搜索等功能;

3、豐富用戶知識標籤,完善「3+N」標籤模型;

4、打通與完善與其他系統的標籤傳遞介面。

用戶畫像系統部署

在系統的實際部署中,用戶畫像將根據建設需要分階段、按層次部署。

總體上,用戶畫像分為數據與應用兩大部分。銀行可將用戶畫像基礎數據部署在大數據平台,將用戶標籤庫部署在數據集市。

畫像應用可部署為集中式的用戶畫像系統,模型演算法可集成在該系統中;用戶畫像業務場景由場景對應的應用系統實現,但用戶微觀細分等基礎業務場景可由用戶畫像系統提供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氫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氫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