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敬鬼神而遠之的智慧

敬鬼神而遠之的智慧

成語「敬而遠之」,出自於《論語》中的《雍也》篇。原文是這樣的: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夫子,怎麼樣才能算是有智慧的體現?

這個問題很符合孔子的心意,因為孔子一肚子這類的道理,只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去講,於是孔子告訴樊遲:智慧,很簡單。首先得讓老百姓知道什麼是道義,此外,對於鬼神要保持敬畏態度,但是要遠離。

樊遲又問:那什麼是仁呢?

孔子說:作為一個仁者,其實做到先難後獲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呢,對於困難,主動站出來承擔,對於拿好處,則是站在後邊。

孔子對於智慧的理解,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施政綱領上,這個是孔子的遠大理想,和我們升斗小民的小智慧實在玩不到一起去,而另一部分:對鬼神的態度,也反映出孔子的價值觀——那就是承認鬼神存在,但是,對於鬼神的具體情況,則不關心——畢竟精力有限,人生短暫,人生的時間,都應該用在務實上。

孔子的這個觀念,也算是人各有志,不過,對廣大的主流群體,還是接受的。

而孔子對於仁的要求,一般人則壓根很難做到——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遇到困難迎頭上,遇到收穫躲到最後?

能做到的,真的是君子啊。

只是君子太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剪燭夜話 的精彩文章:

人活著要正直,但不要一廂情願

TAG:剪燭夜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