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在身邊,「道」不遠人——淺析《勿齋記》中的「禮」文化

「禮」在身邊,「道」不遠人——淺析《勿齋記》中的「禮」文化

【《勿齋記》被選為2016年上海高考試卷文言文(二)閱讀材料。

《勿齋記》原文請見文後附錄。】

《勿齋記》是明代朱舜水的一篇散文,它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而這種氣息那就是儒家常說的「禮」。

《勿齋記》開宗明義,指出「世之學聖人者,視聖人太高,而求聖人太精,究竟於聖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里已」,即「當今世上學習聖人者,往往把聖人看得太高,研究聖人的學說太過精細,最終卻遠離了聖人之道」,這篇文章批評那些「為玄為妙、好高騖遠」、繁瑣刻板的治學方法,告誡人們學問其實就在你的身邊,在你的生活之中,它觸手可及。

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作者引用了孔子與其弟子顏淵有關「禮」的談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人就稱讚你有仁德。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身,難道要仰仗別人嗎?」顏淵問孔子:「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在孔聖人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之境界的方法。學習禮,不僅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我們知道,「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在天下推行「仁」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個人的品德到達了「仁」的境界,就被稱為「仁人」,仁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而這高遠的境界,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實實在在的言行符合「禮」的規範。

《勿齋記》的作者朱舜水就是運用孔子與顏淵的對話,來表明「聖人的學問,其實就在身邊」的道理,這就給莫若孔子聖明、不如顏淵聰明睿知的我們以當頭棒喝——高遠的追求,要立足於實際日常行動,不能落於空談。

這種「用日常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崇高理想」的做法,孔子是大為推崇的,從他對「仁」「禮」的看法中,可見一斑。

對於「仁」,他覺得只要你「去追求」,就一定會到達「仁」的境界——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而對於「禮」,孔子更是覺得它無處不在,處處可行。

「禮」始於周公,復於孔子,盛於董仲舒,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

禮==示(祭祀)+ 豊(像許多打著繩結的玉串,有腳架的建鼓),表示「擊鼓獻玉,敬奉神靈」,《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這是「禮」的本義,後引申為維持社會秩序與人際和諧的規範與準則,所謂「禮之用,和為貴。」

「禮」關乎人的立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禮」關乎國家安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

孔子認為,「禮」出於心——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孔子還認為,「禮」在身邊——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

去。)

通過以上簡析,可見即使再高的學問,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都是不足取

的。聖人之道看似高遠,卻不「遠人」,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去行動,去踐行,就一定會到達聖人所說的那種境界。

從這一點上說,朱舜水在《勿齋記》中所認為的那種「析理入於牛毛」的精細功夫不但無益於世,而且會將後學之人引入歧途的觀點,與孔聖人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該文發表於2016年9月14日《中學生導報》(文萃)(高三)】

教學使用建議:

1.每年高考(6月份)前夕,教師都要選取近5年的高考題作為練筆之用,該文應該在學生做了2016年高考題之後,作為深度理解文本內涵的輔助材料,印發給學生默讀;

2.當然,該材料也可在高一、高二年級使用,只要你先讓學生做一下《勿齋記》的高考檢測題目,然後再將其作為做進一步理解文本《勿齋記》內涵之用。

3.「道不遠人」,聖賢為道,求諸實踐,不可徒云云而已。謹以此作朝夕警省。

【附錄】

勿齋記

(明)朱舜水

世之學聖人者,視聖人太高,而求聖人太精,究竟於聖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里已。

古今之稱至聖者莫盛於孔子,而聰明睿知莫過於顏淵。及其問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為聖賢傳心之秘,何獨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言動者,耳目口體之常事,禮與非禮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學之持守,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鶩高鶩遠哉?夫以振古聰明睿知之顏淵,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於日用之能事、下學之工夫。其少有不及於顏淵者,從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極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藤君素好學,有志於「四勿」也,以名其齋,因號「勿齋」,初見於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禮矣,不得輕有所請謁也,奈何以「勿齋」請余為之記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輕為搦管,如賈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厭夫高遠玄虛之故習,茫如捕風,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證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詢於芻蕘」,勿齋有之矣!「狂夫之言,聖人擇焉」。余亦有之矣!

【注】傳心:傳授道統。芻蕘:指割草砍柴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狗年本命年七殺旺克身容易不順的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