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集裝箱也能成為作戰武器 可存儲100枚迫擊炮彈

集裝箱也能成為作戰武器 可存儲100枚迫擊炮彈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趙艷斌

集裝箱的概念最先由英國人安德森博士在1801年提出,指具有一定強度、剛度和規格,專供周轉使用的大型裝貨容器,率先應用在鐵路上裝運貨物。隨著集裝箱在物流行業的廣泛應用,「集裝箱」的思想也逐漸被其他領域廣泛採用。接下來,本文為您盤點一下那些震驚世界的集裝箱武器。

俄羅斯「俱樂部-K」集裝箱式巡洋導彈

2010年,俄羅斯「俱樂部-K」集裝箱式巡航導彈的問世,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轟動。該款集裝箱式巡航導彈通過改進武器載具,使之與實戰需要和戰場環境更加貼近,威懾力顯著提升。

作為一種全新概念的強悍兵器,它以集裝箱的形式裝載巡洋導彈,外形和普通集裝箱貨櫃並無二異,平時可以隱蔽在物流中,增強了導彈攻擊時的突然性。其次,它的戰鬥指揮及後勤支持等模塊都集成裝進箱子,讓反導系統防不勝防,如此便可實現即時作戰,也就是外界宣稱的「走哪兒打哪兒」。最後,它的發射流程簡單便捷,因為不需要裝配複雜的配套系統,只需對原有的發射系統進行遷移即可。

然而,該款集裝箱式巡洋導彈也存在幾點不足。首先是載彈量不足,它只攜帶4枚導彈,如此少的載彈數量,勢必會對火力持續性和一次性打擊威力產生影響。第二,它的造價昂貴,一套完整的「俱樂部」—K系統,價格約1600萬美元,這將限制裝備數量形成規模化,難以發揮作戰中 「集中火力」的原則。

國產集裝箱共架發射火箭炮

2016年,中國第十一屆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如期舉行,一款國產集裝箱共架發射火箭炮首次現身珠海航展現場,成為此次航展的一個關鍵亮點。該款火箭炮,底盤使用國產自裝卸卡車,集裝箱內集成了模塊化的火箭炮發射系統。

與傳統的管式、軌道式等發射形勢相比,箱式發射火箭炮集彈藥儲存、運輸、發射功能與一體,大幅度簡化了戰場準備程序,便於先敵開火,「打了就跑」。此外,它把過去普通的火箭發射車,演變為多彈種混裝發射的綜合武器系統,由於在同一平台「彈箭共架」發射不同口徑的精確化、智能化、信息化彈藥,可以針對不同目標隨機發射不同彈種,顯著提高了火箭武器對面目標和點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使作戰靈活性、精確性、適應性大增。

當然,該款集裝箱共架發射火箭炮也有缺陷。該款武器採用普通卡車作為底盤,機動性和越野性較通用發射車有所降低。其次,在實現小型化、低成本精確制導武器上仍然任重道遠。

芬蘭集裝箱120毫米迫擊炮

一年前,應中東阿聯酋等國的定製要求,芬蘭Patria公司研發出集裝箱120毫米迫擊炮系統。該款迫擊炮雖然火力上還是此前研發的NEMO迫擊炮系統,但在外型上偽裝成一個非常標準的集裝箱。

該款武器的集裝箱採用國際標準的20尺尺寸,裝有火炮及其支持系統,空重10噸。該系統需要1名炮手和2名裝填手進行操作,集裝箱內可以存儲100枚迫擊炮彈,炮彈射程10公里,射速10發/分鐘。NEMO迫擊炮系統完全「獨立打包」,集裝箱可以從運輸車輛上直接卸下,作為獨立作戰單元遂行戰鬥任務。其次,它有較強的防護力,集裝箱在外表採用裝甲,可以有效地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最後,它可以靈活搭配,根據不同買家的具體需求,在設計上有針對性地裝配組合。

同樣,該款武器也有局限。一是需要配套的輔助裝備,當集裝箱在地面上需要轉移時,還需要輔助裝備協助上載。二是適用的範圍有限。該武器適用在某些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的環境,比如維和任務、保護基地等任務,不宜於遂行快速反應任務。

(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通信女兵版「柒個我」上線,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戲精」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