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甘肅段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屬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獨特的起始地位和突出的代表性。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至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連接了東亞和中亞大陸上中原地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與七河地區4個地理區域,分布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沿線遺迹或壯觀巍峨,或鬼斧神工,或華麗精美,見證了歐亞大陸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的時間內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段,以及在這段時間內多元文化並存的鮮明特色。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位於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一名小方盤城,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相傳著名的「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的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東西長24 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3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北望長城,猶如龍游瀚海。俯仰關外,大地蒼茫,人跡罕至,故唐代詩人王之渙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據考,唐代詩人描寫的玉門關在今安西縣雙塔堡,遺址已難辨認。現存玉門關是漢代玉門關;這裡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如毛筆、硯台、織錦、狩獵工具等。國內第4塊西漢紙就是在這裡出土發現的。它早於蔡倫造紙100多年。還出土有漢代糧食、漢簡等。漢簡內容豐富,有詔書、奏記、檄文、律令、藥方等。這些文物為研究漢代的軍事、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玉門關在風沙之中已經矗立了兩千多年,像一個被遺忘的戍卒寂寞地駐守著西北的門戶。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在落日的餘輝中,透射出濃烈的歷史滄桑感。
正是這座小小的方城,兩千多年前,緊緊守護著絲綢之路的安全。在這座古關之下,進出過各國的商隊、馳騁過英雄的戰馬,飄拂過使節的旌旗,印下過僧侶的足跡。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酒泉瓜州縣交界處,是漢代驛置機構,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
「懸泉置」這個名字讀起來或許有些拗口,也不太好記。不過,如果您弄清它的來歷,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事實上,「置」即驛站的意思,這是一個因「懸泉」而得名的驛置機構。
而 「懸泉」的由來與漢朝李廣利將軍有著密切的關係。傳說漢武帝時期,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獲勝班師回京時,途經敦煌行至一座山崖,此時整個軍隊經過長途跋涉已經人困馬乏,加上天氣炎熱卻沒有水喝,戰士們紛紛倒在戈壁灘上喘氣。而周圍數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亦都無功而返。李廣利心急如焚,決定親自去找水。
李廣利來到南面山中,發現山是禿山,谷是干谷,進山谷不遠後,迎面有一座懸崖擋住了去路,崖上卻寫著 「滴水石」三個字。李廣利見此情景不由得怒火衝天,拍打著山石說:「滴水石,不見水,戲弄行人,徒有其名,毀我三軍,留它何用?」說罷舉劍上前,對滴水石奮力一劈,只見青石抖動,火花四迸;第二劍再劈下去,黃風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劍刺進去,山裂地吼,岩石開口,只見一股清粼粼的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湧出。戰士們歡騰雀躍,爭相痛飲。
因為紀念「刺石成泉」的貳師將軍,人們將泉名定為「貳師泉」,在泉旁修建了一座貳師廟,用以供奉李廣利神像,並在此設置了驛站,供過往軍隊、商賈、行人歇息。不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敗,無情的歲月使貳師廟和驛站坍塌後成為廢墟,變成了荒涼戈壁。就連「貳師泉」的名字也逐漸被人們遺忘,稱此泉水為「懸泉」。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始建於西晉,是西晉時期的晉昌郡治所,唐武德年間設瓜州,西夏時設立西平監軍司,自西夏軍隊撤出後,城廢至今。
鎖陽城遺址是集古城址、佛寺遺址、古渠系和古墾區、墓葬群等多種遺迹為一體的文化遺產,這些類型豐富的遺址遺迹及它們之間的空間關係,很好地體現了在絲綢之路長距離的交通和交流過程中,鎖陽城作為屯田綠洲典型保障性城鎮為之提供的交通保障作用。
鎖陽城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唐至西夏時期古城之一。保存了中國古代最為完好的軍事防禦體系和農業灌溉水利體系,充分體現了河西走廊邊疆城市的防禦特徵。
麥積山石窟
開鑿於5-13世紀的麥積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邊地區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因位居當時的東西南北交通要衝,麥積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雲岡、龍門等主流石窟的影響,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衝擊。因其明顯地反映中國佛殿建築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經變畫等遺迹,影響廣泛,成為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自東向西影響的轉折性階段重要遺迹。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52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這裡是中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帶,自古以來,這裡是羌、氐、鮮卑、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多民族活動的歷史大舞台。自漢代以來,這裡是絲綢之路從中原進入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又是各民族政權爭奪的軍事要地。唐蕃古道、羌中道等多條支道交織在這裡,大夏河、洮河等水系從其附近匯入黃河,便捷的交通為宗教通過絲綢之路在炳靈寺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趣談歷史上這些讓人啼笑皆非又蠻不講理的案子,看後讓你哭笑不得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