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看存才掛畫 不坐民國天下
寧看存才掛畫 不坐民國天下
作者 郭昊英
蒲劇史上的四大名旦之一,著名蒲劇藝術大師王存才,他的舞台形象和感染力,在觀眾心目中處於無可替代的位置,所產生的藝術衝擊波,至今仍餘音繞梁,口口相傳。他是蒲劇藝術的驕傲,也是我們芮城人民的驕傲。
王存才(1893~1957),蒲劇演員,工花旦。原籍河南洛寧。幼年因家鄉遭災,隨父逃荒晉南,落戶於芮城縣。10歲時投師蒲劇老生彭世德,初學娃娃生,後改習花旦。蒲劇花旦,素有蹺功傳統技術,因難學而不傳。王存才朝夕苦練,趕台時常踩蹺行走30里,終於掌握了這項技藝。他以做功見長,刻畫人物,感情細膩,表演逼真。因經常在農村演出,注重觀察各種婦女的神態和動作特點,經過提煉,吸收到表演藝術中來,故所演人物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刁鑽潑辣的焦氏,敦厚誠直的竇娥,均富有鄉土氣,深得農民讚賞。
人們欣賞和讚歎王存才,首先是因為他有一身驚人的絕技,他有許多看家的本領和絕活,讓觀眾目不暇接,甚至目瞪口呆拍案叫絕。中國的戲曲表演,在追求真實的同時,特別注重技巧的運用,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和諧,達到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一般的演員,主要是用面部表情,和手勢來表情達意,而王存才卻與眾不同。他是把整個身心都投入戲曲中,把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件,都變成表情達意的工具。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創造出許多出人意料的特技動作,讓人難以忘懷。尤其是他的蹺功,堪稱精美絕倫登峰造極。在這兒給大家解釋一下,蹺功是戲曲技巧的一種,就是在腳上綁上木質的小腳,模擬纏足行走,依靠和運用足尖來展示舞台形象,創造出精美絕妙,美不勝收的足尖藝術,並把這一藝術形式推到了極致,堪稱中國戲曲舞台上的芭蕾;但是西方的芭蕾藝術,用足尖舞蹈的,似乎只限於女性,而且也僅限於平面舞台上的表演,但是王存才卻以一個男性的身份,把這一特技運用到空中,甚至在椅背上,其難度和驚險刺激,是西方芭蕾無法比較的,他的經典劇目《掛畫》,就是足尖藝術的代表作。
《掛畫》是傳統劇目《梵王宮》中的一折,是王存才最典型的代表作,代表了他最高的藝術成就。該劇內容反映的是元代少女耶律含嫣,在梵王宮廟會上,巧遇花雲射鵰,見其器宇軒昂,武藝超群便心生愛慕,思念成疾。當時正遇上其兄耶律壽,謀霸韓梅之妻為妾,花雲之母以賣野味為名,深入萬戶侯府,與含嫣設「李代桃僵」之計,將花雲喬裝為新娘子,假裝與其兄成親送進府來二人團聚。這齣戲幾乎在各大劇種里都有演出,但是在蒲劇里卻別有風味和特色,這主要來自於王存才的表演。這出折子戲幾乎沒有台詞,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情,動作表現少女喜悅的心情,但王存才的演出,最突出的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他的蹺功絕技,通過腳下一系列的動作,把一個少女在等待情人時的羞澀、欣喜、生動形象,層次鮮明地表現出來了。
現在咱們已經很難看到蹺功了。蹺功始於蒲州梆子前身山陝梆子的清代名伶魏長生,王存才先生給以發展,旨在塑造閨房佳人形象,彌補男旦大腳扮演秀女的缺陷。王存才扮演的耶律含嫣,一雙小腳在台上翩翩起舞,清悠飄灑如長空行雲,似溪澗流水,在板凳上做立跳翻騰等各種美妙動作,敏捷靈活幹練自如,他在舞台上的徒走飛跑跳躍,比起平常人還要輕鬆利落,把一個深閨姑娘迎接心上人的興奮、喜悅、緊張、羞澀,表現得神情逼真,惟妙惟肖。
王存才演的每一齣戲,在藝術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有的別人不能演,有的別人不敢演,有的雖然演了,但是演的或僅得其皮毛,或失其精髓,更談不上超過了。王存才的絕活令人嘆為觀止。據說京劇名演員程硯秋,專門向王存才求教過。從藝術的一般規律來看,演好旦角需要有很高的自身條件,特別是花旦演員,而且要成為名角兒,條件就更加苛刻。一是身段勻稱,二是扮相俊美,三是嗓音甜潤,四是聰慧穎悟,五是肯下功夫。前四個是先天的,最後一條則是需要自己去努力,但是現實中的王存才卻一條也不具備。他長相平常,個頭不高,膚色黝黑,嗓音不亮,而且經常穿一身黑布褲褂,看上去十分土氣,如果只見過台上的他,在台下遇見,你准以為自己見到的是一個鄉巴佬,就是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人,怎麼會成為一代名伶呢,這些全靠他畢生勤學苦練,功補造化所致。王存才十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困,所以進入戲班子,當了一名提壺續茶的童工,師從我們芮城縣的老生秦百正,正是因為先天條件不好,師傅對他並不看好。對常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幸,然而對於一個有志者來說,這是一種激勵,師父讓他學習演一個丑角,他卻立下誓言,挑戰自己,放棄丑角,改學花旦,他經常在台上台下,仔細觀看老藝人演戲,學唱腔,記台詞,就這樣,在師父的指導下,經過兩三年勤學苦練,學會了《六月雪》《香山寺》等六本戲,16歲以演《殺狗》嶄露頭角。
他善於觀察生活,為了提高自己的演出技巧,經常向民間群眾學習。比如為了演出少女在奔跑時候的輕盈體態,他故意把一枚銀元丟在地上,觀察小女孩,在奔跑時候的神態和動作並默記在心。據說,在演出《天門走雪》這場戲的時候,他對主人公曹玉蓮,在雪地里掙扎行走的動作總不滿意,觀眾也說看著不太像,於是他整天都在觀察琢磨,正好下大雪的一天,王存才的母親生日,他的姐姐提著禮品前來拜壽,王存才心生一計,故意把姐姐攔在門外,說她拜壽來遲,大發脾氣,姐姐冒雪前來,受了這樣的委屈,又傷心又生氣,放下禮品痛哭流涕走了。王存才立刻踩上蹺子,跟在姐姐後面,模仿著姐姐在雪地里掙扎的樣子,一直學到姐姐家門口後,才告訴姐姐真相,賠禮道歉。後來他再次演出,果然逼真生動,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正是因為王存才在藝術上的獨特創造力,使他贏得了觀眾和戲迷的熱愛,成為蒲劇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至今人們還是忘不了他,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的讚詞。
1957年大師病逝,留下了一副蹺子,現存在河東博物館。據說王存才的蹺子,都是由一個農村老太太,專門為他製作的。這幅蹺子,為紅繡花鞋,內裹槐木芯,鞋長95毫米,正好是三寸金蓮。
他的一生是戲曲的一生,為蒲劇而生,為蒲劇而活,蒲劇給了他藝術的生命,他給了蒲劇精彩和輝煌。斯人已逝,但精彩仍在,藝術生命之花仍然盛開。
更多原創,微信搜一搜:郭昊英 招賢里
1、一枚軟孤零零地綻放
作者
郭昊英
郭昊英,男,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山西芮城永樂鎮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運城市作協副主席,芮城縣文聯主席,《古魏文學》主編。已發表400餘首詩歌,80萬字小說、散文、評論及百萬字新聞、報告文學,多次獲得作品獎。
讚賞此作品,蘋果用戶長按以下讚賞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