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絲綢北道的必經之地——唐朝墩古城

絲綢北道的必經之地——唐朝墩古城

走 進

奇 台

第22期

唐朝墩古城

歷史的烙印是永存的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於奇台縣城城東北部,緊靠縣城北城牆。它東臨水磨河西岸,西南面的一角,已成為奇台鎮第一居委會的居民區,北接西北灣鄉菜園子村。

據有關資料記載,這座唐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490米,城為長方形,唐城牆早已坍塌成為土塄崗。但據考證,城牆殘高8米,厚7米,城牆為板築、層高8公分。

城內中心有土堆,是當時建築物的廢墟。城內各處房院遺迹,影約可辨。在唐城東南角有一土墩,人們都叫唐朝墩。大墩長寬各12米,原高14.5米。大墩上部小於底部,它的南面有隘道進入墩里,容一人爬上墩頂。墩頂四周有低圍牆,可做守衛瞭望之用。

網路圖

唐朝墩古城歷史久遠,據《奇台縣鄉土志》記截,這個古城始建於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設縣於唐長安三年,(公元702年),它就是當時的蒲類縣的縣城。

蒲類縣域江闊,東抵浦類海與巴里坤相接、西靠金滿,南越大山與高昌為鄰,北經沙陀州聯接科布多。若按驛站里程計算,東四八百里,南北可達一千七百多里。

當時浦類轄地寬闊,住人戶不多,除縣城、鎮、堡及屯區莊戶有人居住外,其餘均為草原荒野,僅作游牧。蒲類城原屬北庭督護府管情,宋、元改由別失八里元帥府管制、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蒲類城與別失八里同時廢棄。

唐朝遺址,延續至今

網路圖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邊疆平定,設奇台堡於今老奇台鎮。乾隆三十五年設古城堡於蒲類城的西南面(現在縣城犁鏵尖以東至魁星橋一帶)0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建孚遠城(今縣城西南的老滿城),做為古城領隊大臣衙門和清軍駐地。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設奇台縣於今老奇台、縣城東連巴里坤。清朝同治初年、戰亂不斷,奇台縣境城堡盡遭焚毀。同治十年戰亂初定,再建兩堡。

到光緒九年,奏准奇台縣改建於古城堡,另修新滿城與漢城,光緒十五年遷縣域於新城,奇台縣名逐漸代替了古城稱謂,蒲類城的名稱也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唐城遺址,也習慣稱為唐朝墩,一直延續至今。

牛王宮村人的博客/攝影

唐朝墩是唐城的最高點,也高於後建的奇台縣城,站立唐朝墩頂,縣裡邊街巷房院一覽無餘。正因如此,唐朝墩從軍事角度看,顯得很重要。1933年,馬仲英二次進軍新疆,奇台是必爭之地。

省軍為了準備迎戰,在唐朝墩駐了爾載泰的蒙古兵,大墩周圍挖修交通壕、直通縣城內。這樣以來,馬仲英兵臨奇台城下,唐朝墩及縣城北城牆一帶,就成了進攻的主要目標。

結果唐朝墩被打得千瘡百孔,大墩附近的縣城北城牆也被攻破,馬軍進城,逼使城防司令繳械投降。以後馬軍撤走,奇台駐軍長官下令糾集民工,將唐朝墩頂挖掉一截。

1944年,國民黨軍隊駝扎奇台,在唐朝墩架設過高射炮。「文化大革命」期間唐朝古城受到嚴重破壞,城牆挖倒,地表土拉走作肥料,地下文物挖出後,有的私分了,有的破壞了。還有一些居民,在唐城建修房屋,強佔古城遺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撥亂反正後,我縣文管部門,重視文物古迹保護工作,唐朝墩古城遺址才得到了妥善保護。

文章來源:奇台文史

作者:劉燕斌

奇奇出品 · 轉載請回復授權

如果您也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如果您也有一些故鄉的情愫想表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奇網事 的精彩文章:

古老繁華奇台的象徵—春秋樓

TAG:奇奇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