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學畫可以不報培訓班,但在家一定要這樣培養

孩子學畫可以不報培訓班,但在家一定要這樣培養

周末去看了深圳站的博洛尼亞插畫展,由此獲得了對藝術啟蒙的零星感悟,今天和鵝爸鵝媽們分享一下。

首先科普一下何為「博洛尼亞插畫展」。它被譽為「插畫界的奧斯卡」,起源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自1967年創辦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

「這個展會被視為兒童圖畫書創作的引擎。在這裡,出版商能找到全球頂尖的藝術家,為孩子們創作優秀、甚至偉大的故事和圖畫書。」可以說,它是世界各國給孩子選童書的重要風向標。或許有些家長對「博洛尼亞童書插畫獎」並不熟悉,但多少會聽說過以下這些獲獎作品。

《空冰箱》

GIF

《世界上最大的蛋糕》

《好餓的毛毛蟲》

《去野外》

……

即使從最膚淺的角度出發,跟著這個獎項的品味去給孩子選擇優質繪本,也已經受益匪淺。

然而,能做到讓眾人不假思索慕名「跟風」,是因為博洛尼亞插畫獎背後的大師們,對這個獎項有太多太多的思量。恰逢50周年,借著《博洛尼亞插畫獎50周年大師作品集》中的些許觀點,正好和大家聊聊我從中收穫到的關於藝術啟蒙的理念。

如果說讓孩子上繪畫培訓班,是把繪畫與其它藝術形態割裂開來,僅學習單項技藝;那麼下面的理念,則是把繪畫、語言、編劇等交融到一起,為孩子培養更綜合的藝術素養。

(PS.從這張圖開始,下文配圖全為本次插畫展實拍~)

一、「圖畫書是孩子的第一間美術館。」

這句話,大概可以讓很多生活在小城市、或者單純不知道帶孩子去美術館要從何逛起的家長們感到釋然。

「美術館」的實質不是那一棟建築,而是策展人用專業的眼光為我們陳列某個領域裡最出眾的作品。我們都知道大師級作品,對打開孩子的視野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應該讓孩子的眼界在生命之初就打開。然而,讓孩子看《最後的晚餐》《達芬奇的微笑》,同樣是大師級作品,卻不一定符合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審美。所以,讓童書界有大師,並且持續挖掘出大師級的童書作品,是博洛尼亞插畫獎、凱迪克獎等國際童書獎項為孩子們搭建的美術館。

比起請單個水平有限的老師教孩子怎麼畫畫,更應該做的是讓他們儘可能多逛「美術館」。從小培養起挑剔的眼睛,以後就不需要再借「美術館」的品味來為自己選書。接觸過精品後,同樣是學習技藝,在運用時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是機械地炫技,作出千篇一律的畫。

二、「圖畫是無國界的語言。」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音樂、舞蹈、繪畫……一切美的東西都可以是無國界的語言。但我們很少去深究,這種無國界的語言,珍貴之處在哪?

珍貴之處就在於不用翻譯。雖然譯文也能讓孩子弄懂意思,但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就是張愛玲所說的這種感覺:

「生命像聖經,從希伯萊文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成國語。翠遠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腦子裡譯成了上海話。那未免有點隔膜。」

這種隔膜,在語言藝術的教育上也的確需要被引起重視。以中文教育為例,我曾從一位初中語文老師那裡接觸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他不建議孩子們一開始就讀外國名著的譯本,而是鼓勵他們讀金庸,從酣暢淋漓的原文中感受大師級的語言藝術。對語言本身的品味,和讀懂其承載的內容同樣重要。

因為世間的故事可能大同小異(想想小學作文中,大家千篇一律的選材),但講故事的形式卻可以有千千萬萬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形式才是藝術的本質。

再回到圖畫書的話題上,當孩子們直接「閱讀」大師的原畫,無需經過他人的理解和翻譯時,這裡面達到的體驗效果,和上面那個「讓初中生讀金庸」是一樣的。

三、「唯有用語言激發創意,視覺教育才成為可能。」

很多孩子不需要識字都可以看懂繪本,是因為繪本的圖畫本身,就具有講故事的功能。也就是說,繪畫本身有它的內在邏輯。繪者在畫畫之前,腦海里就已經藏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學習畫畫本身並不能讓孩子鍛煉講故事的能力,但閱讀和觀影可以。這是語言的力量。

在文本閱讀中,我們常常覺得某些文字很有畫面感,明明面前都是字,我們卻像看到了活形活現的場景。而看圖畫書時,即使沒有字,我們可能從畫與畫之間的線索讀懂整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繪畫和文學是相通的。所以畫畫能畫出越多細節的孩子,越有寫作的潛能。而寫作好的孩子,即使不太懂畫畫,也可以和插畫師有很好的合作(至少能把需求描述清楚)。

從小多讀繪本,甚至鼓勵孩子在識字量不足時用畫畫的方式寫日記,這對孩子的繪畫和寫作能力都大有幫助。而很多藝術生在創作上表現得平庸,也和他們缺乏文化底蘊的支撐有關係。所以,即使要把孩子培養成為藝術生,也不應該一開始就把路走窄了。

今天寫的這幾點理念,在具體的「怎麼做」上並沒有給出方案。因為比起談怎麼做,我們更需要挖掘的,或許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報班學技法不著急,從小多閱讀大獎繪本卻很重要。當理解了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就會知道讀過的書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深埋的種子總有一天會萌發。

當我們習慣性地問怎麼做時,潛意識是想靠自己的能力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但當你發現閱讀、觀影或吸收任何優秀作品本身,可以讓孩子獲得超越父母的認知時,就會放下很多焦慮。孩子在小的時候或許不會表達,但一切終將潛移默化。

企鵝爸爸

每個月評測300款創新玩具

只為花式陪娃玩出各種新高度

行為教育 | 藝術啟蒙 | 玩具評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鵝爸爸 的精彩文章:

TAG:企鵝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