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皇帝的葬禮是如何安排的?具體有哪些細節

清代皇帝的葬禮是如何安排的?具體有哪些細節

原標題:清代皇帝的葬禮是如何安排的?具體有哪些細節


作者:延安大學閆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在清代,皇帝的喪被稱為「凶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共同辦理,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址在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兩地。皇帝一般生前就選擇好風水寶地,作為死後安葬的陵墓地址。


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


皇帝駕崩後要選擇吉時良辰入殮,當日小殮,屍體上要覆蓋陀羅經被。陀羅經被由西藏活佛進貢,一般用白凌子製作,上面印有燙金的梵文經被是黃緞織金,五色梵文,每一幅都有活佛念過經,持過咒。


皇帝的棺柩又稱梓宮,選用雲南產的金絲楠木製成,製作極為講究,裝飾十分豪華。棺材製成后里里外外要刷朝七七四十九道漆。


光緒葬禮


大殮後,棺柩停放在乾清宮,宮門外置丹旌,皇帝的丹旌是織金九龍綺。皇帝駕崩為國喪,要頒詔天下。新皇帝居盧守制,百日後御門聽政,新皇帝命群臣擬出謚號、廟號。皇帝駕崩後朝臣服喪27天,27天之內,皇帝對朝臣的奏摺,不能用硃筆批示,一律改用藍筆,稱為「藍批」。各部院衙門行文也要改用藍印。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朝廷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弔唁活動也連續不斷地貫穿於整個喪期。自皇帝駕崩之日起,文武官員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嫁娶。


棺柩在乾清宮停放二十七天後,移到殯宮暫放,等待下葬。棺柩在殯宮停留的時間無定期,主要是根據陵墓竣工的時間而定,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皇帝的靈柩出殯前,得將杠夫找來,先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在德勝門演杠10天。杠夫們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練到碗中的水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的同時,還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光緒皇帝葬禮,儀仗隊和老百姓佔滿了街道


送葬是最隆重的儀式。這天,首先要燒價值連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送葬隊伍最前面是64人的執幡隊,高舉萬民旗傘。然後是1628人的儀仗隊,手中各自舉著不同的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儀仗後面是棺柩,棺柩上蓋著圓頂棺罩,四周是綉龍帷帳,稱為「吉祥轎」。抬棺材的杠夫共分60班,每班128人,另外,每班還要有四人做候補。棺柩後面是十路縱隊的武裝護衛,最後面是文武官吏、皇親國戚和宗室等人的送葬車隊。


在送葬隊伍中還夾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執法器,沿途不斷吹奏、誦經。一路上還有一班專門撒紙錢的,隊伍過後,地上的紙錢猶如一場大雪。從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幾百里,每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封墓後,隨即在隆恩殿舉行題主禮。題主就是寫牌位,由大學士二人行一跪三叩禮之後題寫,然後,將寫好的神牌放在座上,上香獻經。儀式結束後,神牌由皇帝和大臣護衛回京,放在紫禁城東側的太廟中。至此,這個治喪活動宣告結束。


參考書目:程帆主編《中華上下五千年下冊》

編輯:馬巧玲


歡迎讀者朋友們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滿洲第一勇士不止鰲拜一個人,但為什麼只有他婦孺皆知?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