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問宋 | 你知道辛棄疾心狠手辣的一面嗎?

問宋 | 你知道辛棄疾心狠手辣的一面嗎?

原標題:問宋 | 你知道辛棄疾心狠手辣的一面嗎?



問:你們眼中的辛棄疾是怎樣的?

答:對於辛棄疾,許多人都知道他是南宋的愛國詞人,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蘇軾合稱「蘇辛」。不過,我準備說說辛棄疾的另一面——心狠手辣的一面。有兩件事,可以看出辛棄疾的心狠手辣。


第一件事發生在辛棄疾年輕時。大家都知道,辛棄疾出生於山東,而辛棄疾少年時,山東是被金國佔領了的。金主完顏亮死後,中原豪傑並起,紛紛起義反抗金人。辛棄疾的老鄉耿京也「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辛棄疾志在抗金,遂投奔耿京,在軍中任掌書記一職。辛棄疾有個朋友,是出家人,叫做義端,「喜談兵」,也「聚眾千餘」,成立了一支部隊。辛棄疾勸他也來投奔耿京,所以義端也來到耿京軍中。但不久,他居然偷了帥印逃走,欲投降金人。


耿京大怒,欲殺辛棄疾,因為義端是他介紹來的。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吧。然後縱馬追上義端。義端知道辛棄疾的手段,很害怕,說,看在朋友一場的份上,請不要殺了他。但辛棄疾可不跟老朋友講客氣,斬下義端的頭顱,帶回給耿京。時為紹興三十一年(1161)。


第二件事發生淳熙四年(1177),此時辛棄疾已經南下歸宋,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江陵當地出了一些盜賊,被官府抓住。辛棄疾的做法是,每抓到盜賊,立刻殺掉,也不經過司法部門的審訊與判決,也不管被殺的人是不是真為盜賊。可見我們的辛詩人是多麼的心狠手辣。後來辛棄疾受到監察御史王藺的彈劾,王藺彈劾他的理由之一,便是稱辛棄疾「殺人如草芥」。


問:中國古代有哪些武力值較高的皇帝?


答:會武功的皇帝還是挺多的,當然,這裡的武功並不是武俠小說里描述的大俠層次的武功,而是一名普通武師或軍人所具有的武功。


秦始皇、劉邦、劉秀、曹丕、劉裕、陳霸先、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等皇帝,都上過戰場,肯定是會武藝的。這裡不細說,只來介紹宋朝的幾位識武功的皇帝。在人們的印象中,宋王朝比較文弱,君主有士大夫氣質,但有意思的是,宋代卻出了好幾位識武功的皇帝。


1、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出身於行伍,領兵多年,征戰南北,沒有一點武藝在身是不可想像的。相傳他發明了盤龍棍、太祖綿拳,在民間傳說中,曾憑著手中一根盤龍棍,千里護送京娘。

2、宋太宗趙匡義。趙匡義跟著兄長出入沙場,征戰南北,至少是識得騎射之術的。


3、宋高宗趙構。趙構也識武功,而是武功還不錯。趙構還因為識武功而因禍得福——靖康年間,金帥完顏宗望久攻開封城不下,迫宋廷議和,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間(今河北滄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鎮,並以一親王為人質。時為康王的趙構主動請纓,說他願往敵寨為質。


趙構進了金營,呆了二十餘日,居然被放了回來。原來,完顏宗望懷疑趙構是假康王,因為「康王留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三矢,皆中筶,連珠不斷。金人謂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於騎射如此?乃遣歸。」 金人以為宋朝親王儘是嬌生慣養之輩,康王箭術如此了得,定是冒名的親王,所以將趙構放回去,換了肅王為人質。其實趙構真的是習得一身騎射武藝。


4、宋孝宗趙昚。孝宗是一位有為的皇帝,一直想上戰場殺敵,為此堅持練武。宋人筆記《鶴林玉露》記載說,南宋孝宗皇帝經常攜帶一根塗了黑漆的拐杖,有一回出門,忘記了帶這根拐杖,便叫兩個太監回去取來。結果那兩名太監怎麼也抬不動拐杖,只能「竭力曳以來」。原來,那拐杖是精鐵鑄成,宋孝宗平日用它鍛煉臂力。可知孝宗臂力過人,能夠輕而易舉地提著一根鐵棍走路。此外,孝宗的騎術、箭法都很不錯。


問:中國古代君王命令就是法律嗎?


答:古代君王命令,一般叫做詔敕、詔令,俗稱「聖旨」。詔敕、詔令不能等同於法律,不過它們確實構成了法律的淵源之一。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澄清:詔敕、詔令不等於皇帝的私旨。由於詔敕、詔令是以君主的名義發出,但是,在明代之前,詔敕作為國家的命令,不是皇帝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雖然敕令以君主的名義書寫,實則,從起草到成文都有嚴格的程序,在詔敕發出之前,中書舍人與給事中可以封駁,宰相可以拒絕副署,而宰相若不副署,詔敕則無法生效。所以,所以正式的詔敕,按道理都必須由宰相機構頒布;非經宰相機構發布的敕令,不具法律效力。說明敕令非並君主之私旨,而是政府之公文。


我說的是宋朝的情況。用宋人的話來說,「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議」;「不經鳳閣鸞台,不得為敕」;「不由鳳閣鸞台,蓋不謂之詔令」;「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 。鳳閣鸞台指宰相機構。

經由一系列程序而頒發的敕令,就成為國家的法令。但這些法令還不能稱之為正式的國家法律,它們要成為正式法律,還需要經過立法的程序。在宋朝,立法程序是這樣的:朝廷成立編修敕令所,任命立法官刪定,發布公告曉示諸色人等暢言,編修成法律草案向法律專業人士徵求意見,實施試點。最後才作為正式的國家法典頒行於天下。


因此,我們認為,敕令是傳統法律的淵源之一。


(節選自我在悟空問答上的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宋朝 的精彩文章:

生育率下降,是時候來看看宋朝政府是怎麼發放奶粉錢的了

TAG:我們都愛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