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銀錯,錯得過分美麗

金銀錯,錯得過分美麗

古代青銅器裝飾中有一門工藝,叫金銀錯。

錯,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金塗也,從金昔聲」。清代段玉裁說這個錯,其實也就是措置的措。

錯金銀馬首形銅轅飾,戰國,國家博物館藏

錯金銀犀牛帶鉤,戰國至漢

陳璋圓壺(錯金銀重絡銅壺),戰國中期,1982年江蘇盱眙南窯庄出土

錯金銀鑲嵌銅豹 ,西漢,1968年河北省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

錯金銀鳥篆文銅壺,西漢

所以「金銀錯」一般被認為是這麼操作的:

一、準備嵌槽;鑄造青銅器時,在器物表面預鑄凹槽(遇到精細的圖案,有時候是先鑄好器物,然後鏨刻凹槽),並且在凹槽底部刻鑿凹凸不平的麻點方便金屬粘附;

二、往槽里嵌入細薄的金絲或金片;

三、用厝石打磨拋光。

完工之後,金銀紋樣與器物本身渾然一體,綻放出令人驚艷的光澤。

金銀錯大約從春秋中期開始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和西漢空前流行。

錯金銀虎頭車馬器,戰國,Nelson-Atkinson美術館藏洛陽金村出土

錯金銀銅翼虎,春秋,傳河南輝縣出土,大英博物館藏

錯金銀簋,戰國,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錯金銀鑲嵌銅車馬具,西漢早期,美國J.J.Lally藏

錯金銀方壺,戰國,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嵌綠松石錯金銀犧尊,戰國時期

金銀與青銅結合得如此嚴絲合縫,以致於有些專家覺得這是戰國秦漢的人無法辦到的事。所以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工藝指南:

用融化了的水銀混合金,製成泥金,然後將泥金塗抹在器物表面的溝槽內,泥金柔軟,能夠輕易地擠入犄角旮旯,做到天衣無縫。之後再等水銀蒸發,剩下的就是金線圖案。

這種「金銀錯」的方法,其實也就是「鎏金」工藝。

錯金銀器物,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滿城漢墓出土

錯金銀雲紋樽,包山M2出土

錯金銀劍,戰國,台北故宮藏

錯金銀游環,戰國時期, Freer美術館

錯金銀車飾組,戰國,日本白鶴美術館藏

錯金銀車馬飾,西漢,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時光流轉之中,青銅可能在風霜中逐漸鏽蝕喑啞,產生不同顏色的斑駁;金子則往往明媚依然,不摧不朽。

時間鏽蝕它們,也打磨它們,它們有所改變,有所保留,但始終親密無間。

錯金銀神獸器足,戰國,日本美秀美術館藏

錯金銀犀形插座,戰國中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錯金銀青銅虎噬鹿器座,戰國,198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

錯金銀勾連雲紋銅鈁,西漢

青銅錯金銀嵌寶石汲酒器,西漢

青銅錯金銀嵌寶石骰子,西漢

錯金銀銅帶鉤,西漢,漢陽陵博物館藏

錯金銀青銅神獸案足,戰國,美國Nelson-Atkinson美術館藏洛陽金村出土

註:圖片來自微博網友拿破破Napopo、GiaVincent、動脈影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泠藝文圈 的精彩文章:

見多了現在的炒作,咱來看看古代的炒作

TAG:西泠藝文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