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水木清華·西南聯大

無問西東·水木清華·西南聯大

清華大學老校歌【來自網路】

看電影《無問西東》,暫且放下對電影內容的爭論,特別同意大家一個共同的評價,電影畫面唯美,校園景色唯美。

大禮堂

母校那熟悉的場景在電影中一幕幕閃現,大禮堂、清華學堂、圖書館、理學院、工字廳、水木清華……

【圖片來自網路】

水木清華,是清華校園裡的標誌性景點。位於大禮堂西面,中間一片清澈湖水,夏天荷花盛開,冬天又是天然冰場。湖的南面是工字廳的後門,門額上書「水木清華」,兩邊的楹聯是

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

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水木清華 荷塘【來自網路】

門前青石鋪地,臨水是漢白玉欄杆,有青石台階通向水面。湖的西南、正西、正北以及東北被長滿大樹和灌木的山坡環繞,東面是紀念朱自清先生而命名的「自清亭」,隔著一條小溪是紀念聞一多先生的「聞亭」,東南是「階梯教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寫的荷塘就是這裡。

水木清華荷塘北山坡上的樂隊【來自網路】

電影中水木清華北岸山坡上小樂隊演奏的場景,令我回憶起30年前的甜蜜時光。

1987年六月,正是草木蔥蘢,充滿生機的季節。我在讀研究生,女友在北醫讀本科。這天傍晚,她來學校找我,我們手牽手漫步在校園。天漸漸黑下來,我們坐在自清亭前一塊大石上,仰望天空。一輪明月照著水面,水面上倒映著圓月,隨著水的波動一上一下跳動。蛙鳴聲忽有忽無,周邊寥寥幾人或漫步,或坐著小聲交談。忽然,悠悠的二胡聲從池塘北岸山坡上低低響起,悠揚悅耳,那是熟悉的《二泉映月》。我不由握緊女友的手,凝視明月,聆聽高低起伏的二胡聲。天上一輪明月,水中跳動的月影,如泣如訴的樂聲,依偎在身旁的心上人——那是怎樣唯美的畫面!時至今日,刻骨銘心。

電影還有一段西南聯大的故事,巧合的是,不久前剛瞻仰過聯大舊址,電影上聯大教室典型的黃屋子讓我產生了共鳴。

2017年11月4日,西南聯大成立八十周年紀念日剛過,我來到位於昆明市北部的雲南師範大學,瞻仰校園內的西南聯大舊址。

雲南師範大學南門進去後左側的雕塑園

進入師大正門左側是一片雕塑園,各種與真人大小無異的人物雕塑形態各異,或幾人一組,或單人矗立,都是反映西南聯大教師和學生教學生活的情景。雕塑園的北段是三座呈三角形分布的亭子,分別代表清華、北大、南開。

瞻仰西南聯大紀念碑

沿著學校主路往北,快到最北端時向東,看到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朝南,正文記載「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文,中國文學系教授聞一多篆額,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書丹」,堪稱「三絕碑」。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額由聞一多篆

恰好有一個官員模樣(中年油膩大叔)為首的幾個人組成的遊人團在校方導遊帶領下到了紀念碑前。導遊講解說碑額由聞一多所篆,篆書「立」是象形文,一個「人」腳踏大「地」,意思是「人立於天地之間」;「國」字缺右邊一豎,沒封口,代表「國破山河缺」;「聯」單獨居於其它字之上,特彆強調西南聯大由三校「聯合」而成。姑且聽之吧

紀念碑背面「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

紀念碑背面鐫刻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裡面就有電影里提到的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當飛行員的兒子和在前線當護士的女兒。象牙塔中的佼佼學子在國難當頭之時挺身而出,民族大義為先,拋頭顱灑熱血,知識分子的驕傲。

校史館保存的文物——西南聯大校徽

紀念碑東邊,是隨北高南低的地勢而建的三層建築,為西南聯大校史館。裡面有很多文物、歷史資料,詳盡地記錄了西南聯大從建立到發展直到抗戰勝利後回歸的完整歷程。1937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批准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遷離華北的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由三位校長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為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共同負責學校管理。

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先生

聯大成立之初,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對北大校長蔣夢麟說:「我的表你帶著。」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蔣夢麟對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三位校長以梅貽琦先生年紀較輕,他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有時教務長或總務長缺員,他就自己暫兼,認真負責,受到尊敬。蔣夢麟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這是實話,從而奠定了三校在聯大八年合作的基礎。三位校長的合作精神被後人傳為美談。而梅貽琦先生也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一個時代的斯文》【來自網路】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由於日軍封鎖,昆明物資奇缺,物價飛漲,教師們的工資遠遠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文學院教授聞一多八口之家,全靠他一人的工資。一家人常常為吃飯發愁。他把能拿來典當能賣的東西都出手了,還兼職中學教師,就這樣生活也難以為繼。聯大的許多教授都發揮自己的特長,兼職掙些錢補貼家用。聞一多一個文學院教授,啥也不會。看他著急,好友出主意說你的篆刻可以治印來換錢呀。

聞一多教授

聞一多認真考慮了朋友們的建議,認為可行:操刀治印,既是自食其力的雅事,又可以業餘從事,且不用多大投入,何樂而不為呢。決定下來之後,他很快購置了刻刀和一些印材,吳晗幫他借了張桌子,他便在街頭擺起攤點,掛起了為人治印的牌子。

可是,不到一天,一些同事就把他給勸了回來——他們認為聞一多到街上擺攤有失學校的體面和教授的尊嚴。然而,不擺攤,一家人的日子又怎麼過呢?

經過一番商量,大家決定由校長梅貽琦牽頭,馮友蘭、朱自清、潘光旦、蔣夢麟、熊慶來、沈從文等11位知名教授聯名,在報紙上為聞一多刊登了一則《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聲稱:「聞一多教授,文壇先進,經學名家,辯文字於毫芒,幾人知己;談風雅之原始,海內推崇。」潤例刊出後,聞一多由到街上擺攤改為在家裡收件,幾家筆店和一些學生自辦的文學社也為他代理刻印事宜,倒是體面了許多。當時還有人專門為此作打油詩一首刊登在報紙上:「教授生涯真可憐,木章石印博粥錢。請君勿作工拙計,如此時局如此天。」

西南聯大教室重溫戰火中的課堂

出校史館,是「一二一」烈士紀念碑。再往南,就是電影中看到的黃色的平房,是聯大教室。普普通通的平房,平平常常的課桌椅,這裡卻是大師雲集之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既描繪了當時現狀,又好像未卜先知預言了今日高等教育之種種弊端,令人感慨萬千。不由想起10多年前去上海某大新校園,印象用20個字概括:富麗堂皇,大而無當,師遠離生,樓權當師。

瞻仰梅貽琦先生雕像

穿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牌樓,又回到師大校門內。春城和煦的陽光照在鬱鬱蔥蔥的草坪上,三三兩兩的學生在草坪、木椅、石凳上捧書學習。藍藍的天空,暖暖的陽光,青青的草地,年輕的學子,與剛剛瞻仰過的血與火中涅槃的西南聯大形成多麼強烈的反差!我羨慕這些學子,懷念母校人文色彩濃厚的校園景色,嚮往逝去的校園生活。我默默地為學子們祈禱:親愛的同學,珍惜這美好大學時光,不負時光不負卿。

穿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彷彿新生進入大學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並於本校。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

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如,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

銘曰: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嶢嵲。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仇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2018年1月20日

於北京觀棠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道法自然 的精彩文章:

TAG:D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