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小孩不聽話,其實是一場父母必須學會應對的「權力之爭」

美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小孩不聽話,其實是一場父母必須學會應對的「權力之爭」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世界教育名著的書摘。這本書的英文名叫Children: The Challenge,2015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中文書名叫 《孩子:挑戰》。這是本在歐美已暢銷50年的家庭教育經典著作,作者Rudolf Dreikurs(魯道夫?德雷克斯 1897-1972),是美國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他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對西方教育界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這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對父母來說,應對孩子的成長的確充滿挑戰,在 《孩子:挑戰》一書里,他認為,應對挑戰的核心,是「成為孩子的合作者」。

書中,有關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的論述,非常有意思。事實上,很多爸爸媽媽都很苦惱,孩子不聽話、做錯事還反抗,怎麼辦?對待孩子,在「聽任」和「強制」之間,怎麼才能把握好度?或者,什麼時候我們不管,什麼時候我們該管?

這些,都涉及到家庭中的「權力之爭」,書中的分析、案例、對策都很精彩,生動且實用,真的,爸爸媽媽都該讀一讀!

不論什麼時候,

當我們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

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把狗盆洗乾淨!」媽媽對蘇妮說。「什麼?憑什麼要我洗?」「我讓你現在把狗盆洗乾淨,趕緊去洗!」「我看不到非得是我洗的原因!」「因為我讓你去洗!」蘇妮聳聳肩,不再回應。幾個小時後,媽媽發現狗盆還是很臟,爬滿了螞蟻,她大聲對女兒說:「幾個小時以前,我就告訴你把狗盆洗乾淨,你怎麼不做呢?你看看,到處都是螞蟻!趕緊去洗,現在就洗!」

蘇妮答應了,媽媽回去做她的事,可實際上蘇琳妮根本沒有洗。過了一會兒,媽媽發現狗盆還是髒的。這次,她打了蘇妮一下。小姑娘吊著臉,不說話也不哭。媽媽說:「如果你現在不馬上洗乾淨,今天晚上你就不能看電視,而且還得提前上床睡覺!我還會狠狠揍你一頓!現在就洗!」「好,我會洗的。」蘇妮彎腰拿起狗盆,媽媽轉身離開了。可是那天晚上,媽媽發現狗盆還是髒的。

蘇妮和媽媽進行著權力之爭媽媽試圖強迫女兒按照她的話去做,而女兒則想要表現誰才是自己真正的老闆。

類似權力之爭的情況現在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這是因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正在發生劇變。孩子們也能體會到現在的民主氛圍,對大人的強加權威感到厭惡,他們向父母「宣戰」,不願意受到控制或支配,讓父母對他們的強製成為無效。這場鬥爭中,孩子們靈活無比,他們不會想自己的行為會有什麼危險後果。這樣,家庭變成了一個戰場,沒有合作,沒有和諧,只有怒氣和爭鬥。

帕蒂十二歲,媽媽通過各種方式讓帕蒂同意用飯盒帶午飯去學校,並且到家以後自己把飯盒洗乾淨。剛開始幾天很順利,可是有一天帕蒂沒有洗飯盒,媽媽發現廚房檯面上放著帕蒂的飯盒,裡面有剩飯,媽媽非常生氣。她對帕蒂指責和說教了一番,帕蒂保證會記得洗飯盒。

可是幾天之後,同樣情形又發生了。這次,媽媽想:「要用自然結果,不理她。」可是她心裡非常生氣,想著「要給帕蒂一個教訓!」第二天早上,媽媽把帕蒂的午飯裝在紙袋裡,飯盒還留在廚房檯面上。帕蒂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她不滿地想:「我絕對不會洗的。」於是,發霉的剩飯繼續留在廚房檯面上,帕蒂繼續用紙袋裝午飯。

又過幾天,媽媽忍無可忍,對女兒大發了一頓脾氣。帕蒂也怒目而視,堅決不洗飯盒。最後,媽媽實在沒有辦法,把帕蒂拽到廚房,打了她一頓,強迫她把飯盒洗乾淨。「從現在起,你記不記得要洗飯盒?」媽媽厲聲問。「是的,媽媽。」帕蒂回答。可是第二天,帕蒂又留下了臟飯盒。

結果是,媽媽徹底絕望了,就此放棄:「你不能再用飯盒,只能用紙袋子。」「我無所謂,反正我們同學都不用飯盒。」

從帕蒂對洗飯盒開始怠工那天起,權力之爭就發生了。媽媽試圖強迫帕蒂洗飯盒,雖然她想的是自然結果,實際卻是在懲罰——「要給她一個教訓!」媽媽隱藏的怒氣,帕蒂能感受得到。媽媽並不理解自然結果的真諦,當她把午飯放進紙袋裡的時候,自然結果就已經失效了:即使女兒沒有合作,媽媽仍在繼續為她服務。媽媽可以像平時那樣準備好午飯,但不裝起來,因為沒有乾淨飯盒,就讓午飯放在廚房檯面上。同時讓帕蒂自己決定怎麼做。

自然後果 -Natural Consequences,是指孩子行為帶來的直接結果,大人不參與,比如:下過雨後在水坑裡踩著玩,鞋子會打濕;因為挑食不吃午飯,會餓肚子 ...

允許自然後果的發生,能讓孩子直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另外,帕蒂通過行為向媽媽表達她不會洗飯盒的,她寧願忍受懲罰,也不願屈服。那麼除了讓帕蒂自己決定,媽媽還可以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呢?

媽媽需要真心不在乎那個飯盒。這是帕蒂的飯盒,如果她不想洗,那她的午飯就沒有容器。打帕蒂並強迫她洗乾淨,是使用暴力讓權力之爭升級。事實也證明儘管帕蒂答應了,但行為卻仍在反抗。帕蒂的反抗讓媽媽生氣,她感到自己無法支配女兒,想要讓女兒明白,她不能違抗媽媽。結果越來越糟。

如果媽媽能夠了解帕蒂如此堅決反抗的緣由,這個權力之爭就不會發生了。在這個案例中,帕蒂從一開始就討厭用飯盒,因為初中生很少有人用飯盒帶午飯,小孩子才用飯盒。

那為什麼帕蒂開始不和媽媽說明白呢?因為一開始媽媽就用各種方式迫使帕蒂答應,結果帕蒂開始利用這件事和媽媽進行權力之爭。到了最後,她贏得了戰爭,媽媽輸了。

如果媽媽看到女兒沒有洗飯盒,和女兒友善地談一談,了解女兒對午飯的感受,就能避免這場持續多日、讓雙方痛苦的權力之爭。媽媽可以說:「我看到你沒有洗飯盒,是不是不喜歡飯盒,希望用紙袋?」這樣簡單的詢問,權力之爭就消失了。

不論什麼時候,當我們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引導孩子發展恰當的言行,而是說我們應該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我們需要塀棄過時的、無效的態度和方法。

五歲的吉米讓媽媽傷透了腦筋。媽媽經常對吉米抱怨,也會當著他的面對其他人抱怨。兩人經常為了一些小事發生爭執,無論媽媽怎麼說,吉米就是屢教不改。如果媽媽體罰吉米,最多能讓他好上很短一段時間,很快又開始了戰爭。

比如今天,吉米沒有正常大便,媽媽已經花了幾年時間訓練吉米有規律大便。吃過早飯,媽媽讓吉米大便,吉米說他現在沒有大便,媽媽讓他出去玩。中氣媽媽把衣服收進衣櫃時,聞到了一股臭味。她找了很久,發現吉米竟然把大便拉在了爸爸的帽子里。媽媽衝出去找到吉米,把他拽進房間里,質問他關於帽子的事情,狠狠地打了他一頓。吉米立刻又尿了褲子。媽媽認為,這是因為他當時在挨打。可是,那天吉米連續尿褲子,晚上還尿床。

吉米還是嬰兒時,媽媽就對他的大便規律很在意。她對吉米表達出的是:「我要你大便時你就得大便。」而吉米則通過自己的行為表達:「我想什麼時候在哪裡大便,我就什麼時候在哪裡大便。」他很早就用這個辦法擊敗了強勢的媽媽。媽媽和吉米的生活,就是一場權力之爭不斷持續的狀態。除非媽媽明白這個道理,並且知道該怎麼做,否則很難改變現狀。

很多對訓練孩子大小便過度關注的父母,其實都是在給自己製造麻煩。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的區別在於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地要訓練孩子定時大小便,就會招致孩子的反抗。如果我們提前思考,並鼓勵孩子適時大小便,就會贏得孩子的合作。

經過一段時間,當我們發現孩子似乎在利用大小便訓練獲得過度關注或者反抗父母時,我們就要不動聲色地停止,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吧!只要大小便和權力之爭產生聯繫,我們就應該停止,從容易形成規律的其他方面入手。

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還在故意尿床,媽媽可以讓孩子睡在尿濕的床上,或者讓他自己換床單。如果他正處在脫掉紙尿褲的年齡,媽媽可以讓他穿著方便訓練的褲子。如果家裡有地毯或者不能被尿濕的傢具,媽媽可以讓孩子多待在不怕尿濕的地方。

這些事情都應本著輕鬆的態,本著「家裡有些合理的限制,這是你自己的事,你想大小便的時候自己會去」這樣的態度。如果不能通過隨便大小便得到過度關注或者蠃得權力之爭,孩子自然會選擇放棄讓自己不舒服的方式。

讀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困惑,什麼時候我們不管,什麼時候我們該管?有些時候,關係到孩子生命危險,我們需要用強力;還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藉由作為大人佔有的體力優勢維持規則。

彼得五歲半,患了嚴重的感冒,不能上學。下午,雪開始融化,彼得想出去玩。媽媽說:「兒子,你現在不能出去,你咳嗽還很嚴重。」彼得生氣地噘著嘴。沒過會兒,媽媽聽到開門的聲音,看到彼得自己穿上棉衣和靴子到了門外。媽媽跟出去,拉住他的手,告訴他現在應該到屋子裡去。彼得不願意,媽媽把他抱起來,進到屋裡:「對不起,今天你還不能到外面去玩,再好一點就可以了。」彼得開始大哭大叫。媽媽知道捂得太多對彼得不好,就放下他,平靜地脫下他的棉衣。

彼得發怒地沖向大門。媽媽靜靜地站著,把住門,什麼也沒有說,也沒有試圖讓彼得不要生氣。因為用力哭鬧尖叫,彼得開始劇烈地咳嗽,並大聲叫道:「我恨你!我恨你!」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只是不讓他出去。最後彼得衝進自己的房間,倒在床上。媽媽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安心讓彼得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

如果旁人沒有經驗,看到這個會覺得這是一場權力之爭,彼得想出去,而媽媽強迫他留在屋子裡。然而事實上,媽媽並沒有加入這場權力之爭

我們怎麼才能看出不同呢?那就是媽媽的態度。媽媽有責任維護孩子的健康,她做到了一一一她沒有生氣、受挫、專制。彼得和媽媽之間發生的情況,不是權力之爭,因為這和媽媽的利益沒有關係。這是個重要的線索。當我們搞不清是否是權力之爭時,我們可以問自己。在這件事中,我個人的好處是什麼?

然而,有很多父母借這個問題自欺欺人,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我們確定嗎?問自己,這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維護我們自己的威望?如果孩子順從,我們是不是得到了個人心理的滿足?希望別人都能看到我們的孩子很聽我們的話?我們是不是希望自己得到「好家長」或「成功家長」的名號?我們是不是在尋求對孩子的主導權?

另外一個判斷是否是權力之爭的線索,是看結果。儘管我們對孩子訓練了很多,孩子是不是仍然有同樣的行為?孩子有沒有反抗行為?我們生氣嗎?憤怒嗎?

第三個線索是我們的語氣,這是個非常準確的觀察點。我們的語氣是強硬的、怒氣沖沖的還是苛求的?堅定的語氣應該是沉著、平靜、踏實的,而權力之爭的語氣則是言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憤怒。

彼得因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出門而大發脾氣,而媽媽對他說出的「我恨你」並沒有生氣,她知道那只是孩子的氣話,是他生氣的反應。如果媽媽當時做出過激的反應,就會陷入「戰爭」。

診所門口,媽媽停好車,可是兩歲的姬恩卻怎麼也不肯下車。媽媽懇求了很多遍,姬恩全都拒絕。「姬恩,已經到了預約的時間,趕快下車,做個好孩子!」姬恩縮在角落裡,就是不下車。

媽媽可以沉著從容地把姬恩抱下來,因為當時的情況需要她趕緊下車,但是媽媽不需要生氣。只要媽媽保持平和溫柔,就不會陷入權力之爭。

來看看一些媽媽和孩子之間「權力之爭」的常見情形 ...

案例一

媽媽輸了權力之爭

安三歲,不小心把沙拉打翻了。媽媽說:「清理乾淨吧。」安憋著嘴,沒動。「快點,你打翻的,你來清理。」媽媽等了一會兒,安還是不動。最後,媽媽清理了桌子上的沙拉,沒有再說什麼。

評語:

當媽媽命令安清理乾淨,她引起了一場權力之爭。而當她妥協時,她只是「把鬧人的蒼蠅趕走了」,並沒有達到對孩子性格有益的長期效果,最後媽媽還提供了不應該的服務。

媽媽可以避免脫口而出的命令,而是問「我們現在該怎麼做?」這樣可以引發安的思考和回應。有可能安會提出自己清理,也有可能安什麼都不想做。媽媽這時可以拉著安的手,溫柔並堅定地帶著安一起清理。

如果安仍然反抗,媽媽可以讓安先離開餐桌一會兒。

案例二

媽媽贏了權力之爭

南茜和媽媽玩完後一起進了浴室。南茜說她不想洗澡。媽媽剛沖完澡,回答說:「可以啊,親愛的。只是你不能帶著一身水和一身沙子上車哦。」然後媽媽關了水,擦乾自己,沒有再說什麼。南茜也沒有說話。過了一小會,南茜忽然表示,她願意沖澡了。

評語

媽媽贏得了南茜的合作。首先,媽媽明確了底線,然後媽媽沒有多說,避免了和女兒發生權力之爭,並且保持了從容和堅定的態度。最後她贏得了孩子的合作,並讓孩子達到了要求。

案例三

媽媽贏了權力之爭

還有幾分鐘就要睡覺了,客廳地板上到處都是南茜的玩具。媽媽說:「睡覺時間到了,你要我幫你收,還是你自己收?」以往,媽媽用這樣的方式都很有效。可是今晚三歲半的南茜說:「我不要收玩具。我好累呀,你收吧。」

於是媽媽拿起手上的書:「南茜,我現在想看書。」然後媽媽沒有再說話。一分鐘後,南茜說:「我們現在收玩具吧,你可以幫我嗎?」「好的,寶貝。」兩人一邊收拾,一邊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評語

南茜在試探媽媽。媽媽從南茜的試探中抽身出來,避免了與南茜的權力之爭,嬴得了南茜的合作,沒有說任何批評的話,並且提供了南茜需要的協助。

案例四

媽媽輸了權力之爭

「媽媽,我要糖!」五歲的朱迪跟媽媽說,媽媽正等著排隊結賬。媽媽非常堅決和強硬地說:「不行,家裡已經有很多糖了。」朱迪聲音更大了:「但是我現在就想要糖!」媽媽瞟了一眼排隊的人,有點煩躁無助地說:「我們的錢不夠!」朱迪拿過一塊糖,尖叫著說:「我現在就要這個糖!」媽媽問:「多少錢?」然後看著價牌苦苦想了一下,嘆口氣說:「好吧,拿著吧。」 朱迪高興地打開包裝,咬了一口,把包裝紙扔進了購物車。

評語

朱迪覺得,她有權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不光想要糖,她還要超越媽媽的權力。在不應該給予的情況下,媽媽不必有求必應,不用取悅朱迪,要有說「不」的勇氣,拒絕朱迪的挑釁,平靜從容地堅持到底。

案例五

媽媽贏了權力之爭

媽媽每天上午需要出去工作,於是在這段時間給三歲的女兒麗塔請了位保姆。有一天她回到家,發現麗塔用蠟筆把門、沙發、椅子上塗畫得到處都是,本來媽媽計划下午帶女兒去海邊,吃過午飯,跟女兒說:「咱們去海邊之前,需要把這些蠟筆痕迹都擦乾淨,如果你願意,我們一起清理。」

麗塔看了媽媽一兒,媽媽沒有再說任何話。然後麗塔拿起一塊抹布,按照媽媽教她的方法清理,媽媽有條不紊地擦拭著,每次麗塔問:「我們什麼時候去海邊呀?」媽媽都平靜地回答:「清理乾淨就去。」最後,當倆人把所有塗畫痕迹都清理乾淨的時候,媽媽坦誠地告訴麗塔,現在去海邊已經太晚了,來不及了。面塔很平靜地接受了。

評語

媽媽提供了一個訓練孩子增長經驗的機會,她沒有責令麗塔去清理,所以沒有引起權力之爭。媽媽的態度堅定,但方式溫和,她邀請孩子一起干,贏得了孩子的合作。最後,媽媽順應了自然結果,表明需要遵從客觀環境,孩子也平靜地接受了。

總之,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權力之爭和應對技巧,我們需要再次仔細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地位,必須了解自己的新角色是引領者,徹底打消我們是獨裁者的想法。我們沒有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權力。這一點即使父母不知道,孩子也會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必須學習如何引導和激勵。

下面的兩個列表指出我們發展家庭和諧與合作應該有哪些新態度。左邊是獨裁強權的態度,而右邊則是新態度。

當右邊的新態度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時,我們就不容易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

當孩子違抗我們時,我們的權威受到很大打擊。如果這時我們能夠順應情況的需要,把自己受損的權威放在邊上,就給了自己一個很大的轉變機會。

前面提過的很多規則,都是用於權力之爭的。最重要的是堅持——我們自己要做什麼,而不僅僅是要孩子做什麼。了解、鼓勵、合理後果、相互尊重、尊重規律、贏得合作,這些都是解決權力之爭的方法。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父母要明白自己是權力之爭的一方。這不容易做到,它需要父母不斷地自我審視,不斷提醒自己:

我真心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或者控制他們。我可以嘗試書里的方法,但不能預設或強求孩子合作。孩子不能被強迫,只有我贏得他的心才能合作。孩子的恰當行為應該通過我的激勵而不是強權來做出。但是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幽默感,促進他合作的意願。

這樣的想法,給了父母處理問題時更多的選擇。發展這些技能也讓父母的創造力大大增加。一旦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很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知道了除了強迫孩子,我們還有別的辦法。

本文節選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版《孩子: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選對AP課給美本申請加分:十大熱門AP課程全解析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