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明社會原理(25)

文明社會原理(25)

原標題:文明社會原理(25)


第八節 市場系統的宏觀運作曲線(略)


第五章 理論說服——文明社會組織方式之三

原始社會末期的人們,除了有意無意之中發明創造出了如上所述的行政和市場這兩大社會組織系統之外,還發明創造出了第三種社會組織方式,這就是用一套完備的理論觀念來說服全體社會成員,使他們同意按照這個理論觀念所說的來安排社會的分工協作。這個由一些優秀人物倡導提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理論觀點、並據此對整個社會的運行起著指導作用的系統,就是我們本章所要討論的理論觀念系統——簡稱理念系統。


具體來說,理念系統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該系統中的各種各樣的理論;一層意思是指由這些理論所得出、所引出的各種各樣的信條、觀念。兩者合起來就稱作「理(論)、(觀)念」。一般來說,某一個學說能否成為理論,就看其是否具有較明顯的「體系」。這種系統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這個理論不僅只對人類所遇到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問題分別進行解釋、指導,而是對人類遇到的所有同類問題、或至少是相當大的一部分同類問題同時予以解釋、指導,而不論這些問題是自然現象方面的,還是社會現象方面的,也不論這些問題是行政系統帶來的還是市場系統帶來的。並且這種解釋和指導是針對文明社會全體成員的,而不僅僅是為了社會中的某一部分人群(例如馬克思主義就屬於一種理論)。另一方面,理論的體系性還表現在該理論必須基本上是邏輯自足的,也就是說,該理論基本上能自圓其說而不明顯地自相矛盾。


第一節 理念系統的產生及方式的選擇


關於理念系統的產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個方面是整個社會對理念系統需要的緊迫程度。另一個方面是理念系統建立的可能的傳播形式。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一般來說,當某個原始社會出於某種原因而不斷遭受某些無妄之災(如:霹靂、瘟疫、雷火、罕見的大旱大澇等)的時候,理念系統最容易產生。或者某個早期文明社會的運轉總是出現問題時,理念系統也非常容易產生。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產生出的理念系統要採取上述的一種自成邏輯體系的理論形式呢?比如,如果採取「一題一解」的「習題集」的形式、或一問一答的索引形式行不行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個角度是生物科學方面的,即相當一部分學者專家都承認,人的大腦本身具有一種進行成體系的邏輯思維的生理構造,偏好進行前後一貫的有聯繫的邏輯思維(當然這種偏好的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在思想家身上更強一些)。另一個角度就是從階序選擇原理來考慮。


實際上,簡單來講,正像行政系統用一個人的個人意志代替全社會的「共同意志」、市場系統通過中介來進行交換一樣,理念系統採取自成邏輯體系的理論形式,也是出於降低成本的需要。換句話說,如果採取一事一議的習題集或答案索引的方式,則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過於瑣碎、過於繁多,將造成「習題集」或「答案索引」的內容過於龐大,記憶成本過高,甚至使人無法查找,更無法應用;況且更重要的是,新出現的問題與「習題集」上的問題往往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以致讓人無法照抄照搬。而採取自成邏輯體系的「理論」形式,則人們學習、記憶的成本大大降低,只須理解並記住簡單的幾個原則、幾條邏輯關係就行了,然後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來具體應用、具體辦理。總之,我猜測,在各種不同的觀點各自爭取信徒的過程中,那種成本非常低的以自成體系的理論的形式出現的觀點,必然具有競爭優勢,容易佔據「統治地位」。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理念系統中的各個理論體系的具體產生途徑。顯然,在整個理念系統中,各種各樣的、對早期人類來說是如此高深複雜、自成嚴密結構的理論體系,決不可能靠一群人在一起簡單商議一下就可產生(像風俗習慣系統或行政系統那樣);也不可能靠眾多人的無意識行為而自發產生(像市場系統那樣);而只能靠極少數好奇心極強、邏輯思維能力極強的天才思想家的冥思苦想才能誕生。而我們知道,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大思想家的產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因此,一個偉大的理論的產生也就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例如,遠在公元前500多年,古印度就誕生了天才的大思想家釋迦牟尼(Gautama Siddhartha,前566年?~前486年?),他完全靠著自身的苦思冥想而創建出了一個龐大的佛教哲學思想體系,令人驚嘆,儘管就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水平來說,當時的印度文明並不比同時代的希臘文明及中華文明更發達。


除此之外,理論體系還有一個具體的產生途徑,即,它也可以從風俗習慣中轉化而來。例如,假如由於某種偶然的原因,某個原始社會中長期憑經驗建立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傳統信條,恰巧都沒有彼此矛盾的地方,或雖然有少數信條和其它多數信條有矛盾,但卻由於某種原因而被碰巧廢除了。總之,從理論上來說,完全憑著偶然的經驗信條的積累,也能碰巧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來。當然,一般來說,以這種偶然的途徑產生的理論體系相對較少,也相對更困難一些。


現在我們來進一步看一下理念系統中的各種理論體系是如何傳播到社會每個成員腦海中去的。顯然,由某個創建了一套理論體系的思想家自身分別向每個社會成員逐一宣講自己的理論,這種方式成本太高,尤其在規模稍大一點的文明社會中,幾乎就無法實現。在古代沒有強大的傳播手段(報紙、印刷、無線廣播)情況下,可替代的辦法只能是,某個思想家先把自己的理論告之少數親近的朋友,然後再由這些已被說服的朋友們分別再去告之各自的親朋好友,就這樣逐層逐級地擴散下去,最終進入全體社會成員的腦海中。這麼做不僅傳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在逐級擴散傳播的過程中,各層的宣教員們還會把理論通俗化,從而克服了成體系的理論難免艱澀的弊端,使最基層的人都能聽懂。

除了上述最基本的「結社逐級宣教」的方式之外,若某個文明社會中已產生了行政系統或市場系統,那麼,理念系統還往往會採取低成本的「借力」的方式來進行傳播。一個是借市場之力,當某個重大集市之日,思想家會到人群聚集的市場上去演講,並通過這些趕集的人們把自己的觀點傳播到四面八方。不過這種方式(「菜市場政治」)需要思想家或他的朋友具有高超的演講天賦,就像在古希臘、古羅馬常見到的那樣。另一個是借行政之力,某個思想家通過某種渠道結識某個行政系統的最高領導,然後直接向這個最高「共同意志」闡述自己的理論,爭取把他說服,然後通過這個君主的命令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過這種方式要求思想家或他的朋友,有極強的揣摩君主心理的天賦,就像在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所常見到的那樣。當然,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採取上述兩種「借力傳播」的方式都隱含著風險:在市場上演講,如果所講的觀點觸怒了民眾,則很可能當場就被「亂民」暴打;在宮廷上當說客,如果所講的觀點觸怒了君主,甚至引起猜疑,則很可能被投入牢獄。


最後,讓我們把理論體系簡單地分一下類。如果我們以理論體系的主要作用領域來分類的話,那麼,理論體系首先可以分為三大類,即:指導宏觀領域的、指導中觀領域的,以及指導微觀領域的。而如果我們以某個理論體系對社會產生指導作用的方式來分類的話,又可以分成直接起作用的理論和間接起作用的理論。前者如各種各樣的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各種各樣的革命理論和改革理論,後者則如哲學、生物學、天文學、甚至數學等等。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理論體系的直接作用對象的不同,把理論體系分為指導統治上層(或中介階層)的,和指導下層民眾(或最終消費者)的,等等。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現實的社會中,不同的人們往往具有不同的利益。在許多的情況下,人們對某個理論是採納還是拒斥,往往取決於該理論的最終結論是否對自身有利。如果某個理論在長期來看對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利,但卻在短期內對甲有利,對乙不利,那麼,在階序選擇原理的作用下,甲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理論(正確的理論),而乙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壞理論(不正確的理論)。

當然,人類最初發明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理論體系,或者說整個理念系統,就像早期的行政系統和市場系統一樣,都是十分粗糙的,不完善的。當所遇到的新問題超出了人們所信奉的某個理論的解釋能力,或當人們按照某個理論的預測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反而遇到了更大更嚴重的困難時,那麼這個理論就面臨著被淘汰、從而被另一種新理論所取代的危險。總之,人類社會的這個理念系統自身,自誕生之後,也存在著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戎小捷 的精彩文章:

文明社會原理(24)

TAG:戎小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