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林徽因寫給沈從文的信: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

林徽因寫給沈從文的信: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時代需要他們的聲音

閱讀經典,感受文學的力量!

(林徽因與沈從文1931年6月在北平達園)

當沈從文遇上林徽因

伊北丨文

經由徐志摩走進「太太的客廳」

1929年6月,徐志摩從上海來北平。他看望了沈從文,又冒雨去西山探望生病的林徽因。就在這個夏天,以徐志摩為橋,沈從文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婦相識了。他們的交往並不算深。因為僅僅三個月後,沈從文便又在徐志摩的推薦下,去了青島大學任教。

在沈從文去青島之前,在胡適家樓上,徐志摩曾經與沈從文進行過一次長談。談話內容是「家庭生活的苦惱」。此時的徐志摩,陷入了與名媛結婚的苦惱中,這苦惱似汪洋大海,讓他迷惘得要命。徐志摩讓沈從文以後把他的故事寫成小說。徐志摩——苦惱——陸小曼,徐志摩——懷念——林徽因,這樣的情感線索,奠定了沈從文對林徽因的感覺。陸小曼代表著上海,充滿活力、浮華、衝撞;林徽因則代表著北平,和諧、靜美、高雅端莊。

1931年,沈從文原本托徐志摩幫忙在北平謀一份工作,但沒想到當年11月,徐志摩便因為飛機失事駕鶴西去。而沈從文對在北平生活還是沒有足夠的信心,在給王際真的信中他寫道:「六月的北京真是熱鬧。詩哲在此,陳通伯夫婦在此,梁思成夫婦在此,大雨也要來了,陳雪屏不久又要在此接老婆了,還有許許多多事情,全是那麼湊堆兒在一起……我不久或到青島去,但又成天只想轉上海,因為北京不是我住得下的地方,我的文章只有在上海才寫得出也才賣得出。」名流匯聚北平,我們不難想像沈從文內心深處的自卑,他還沒能徹底融入北平「歐美幫」的圈子。

從1931年到1933年,沈從文在各地奔波,武漢、青島、上海、北平、濟南,他的創作在這個階段呈現出井噴狀。他生活著,也戀愛著。沈從文累積著名氣,也累積著資歷和創作素材。終於,1933年七八月間,沈從文離開了青島,前往北平,參加楊振聲主持的中小學教科書編纂工作。編委會中,沈從文、楊振聲、朱自清、林徽因、周作人、鄧以蟄都位列其中。感情生活上,他和張兆和終於修成正果,在北平中央公園的水榭舉行了婚禮。結了婚的他,有兩種需要,創作需要和社交需要。他開始每天在老槐樹下寫《邊城》,也開始走進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

沈從文夫婦(後排)一九四八年夏與友人在頤和園

前排左起: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張奚若夫人、楊振聲

他們的交往,是以共同的文藝趣味為基礎的,漸漸地,友誼越來越深,往來頻繁。沈從文結婚的時候,林徽因和梁思成送了錦緞百子圖罩單;沈從文主持的《大公報·文藝副刊》創刊時,林徽因提筆寫了創刊詞,很是意氣昂揚;林徽因在《文藝副刊》上發文章、表觀點;他們一起出現在讀詩會上,出現在來今雨軒;星期六下午沈從文也會去林徽因家的沙龍——「太太的客廳」做客。

向林徽因傾訴煩惱

林徽因和沈從文,一個是熱情的女子,一個是溫柔的男子,教育背景和成長環境天差地別,可他們卻那麼相像。他們都很唯美,追求愛,追求「詩意的信仰」。在這一點上,沈從文和林徽因竟然和他們的「介紹人」徐志摩驚人地相似。他們都可以說是徐志摩的門徒。胡適說,徐志摩的一生,是追求「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的歷史。林徽因、沈從文又何嘗不是?在徐志摩去世的日子裡,林徽因和沈從文成為至交好友,是那麼水到渠成。他們終究是一類人。

1926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國留學,從梁啟超的來信中,得知徐志摩再婚的消息。這個消息令林徽因震驚。恰逢胡適來美,林徽因忙找胡適詢問具體情況。後來,她給胡適寫信,信中說:「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後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我自己有時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為難。前幾年不管對得起他不,倒容易——現在結果,也許我誰都沒有對得起,您看多冤……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

1938年梁思成與沈從文在昆明

雖句句肺腑,但聽起來也是給自己找理由,因為要對得起人,她只能選擇梁思成,放棄徐志摩。而實際上,那個時候她也不得不放棄,因為徐志摩已經迎娶陸小曼為妻,她只能「永久紀念著」。大約1931年,林徽因的感情再次滿溢。梁思成從外面考察回來,林徽因對他說,自己苦惱極了,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這兩個人,就是梁思成和金岳霖,情況與當年仿似。只不過,當年的主角是徐志摩和梁思成,現在換成了梁思成和金岳霖。梁思成讓林徽因自己選。林徽因的理性再次發揮作用,剋制了衝動,留在了婚姻的圍城。這種圍城內想衝出去又不敢的糾結心態,林徽因深有體會,她到底是一個詩人,情感的泛起在所難免,可她又是一個學者,最終理性還是壓制住了一時的感性。

1936年的春節剛過,林徽因想不到沈從文竟忽然冒著寒風來找她。目的是——傾訴。追求到張兆和,著實不易,沈從文當年寫足了一年的信,又托胡適助力,才抱得美人歸。可現在呢,浪漫的戀愛過去了,平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乏味的婚姻生活。沈從文不小心愛上了一個人,叫高青子,是個文藝女青年。他們相遇的時候,她是沈從文老鄉熊希齡的家庭教師,她還是沈從文的粉絲。見面的時候,她穿著「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衣角袖口緣了一點紫」,有意模仿沈從文小說《第四》中的女主人公的穿著。一種微妙的感覺就此產生了。他想要做點什麼,可是,他已經是個已婚的男人。那一夜,林徽因和他探討文學、人性,仔細勸導,她是那種苦海中過來的,一方面,林徽因羨慕沈從文的勇氣,另一方面,她又勸解沈從文,及時斬斷情絲,回頭是岸。同樣是詩情滿溢的人,林徽因太了解沈從文的困惑了。她只是沒想到,像沈從文這樣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道路與自己如此不同,竟然和她有如此熟悉的感情,同時也和她一樣,為這種感情所困擾。

林徽因對這樣的沈從文,是又驚又喜:「他的詩人氣質造了他的反,使他對生活和其中的衝突茫然不知所措,可我又禁不住覺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麼迷人和討人喜歡!而我坐在那裡,又老又疲憊地跟他談,罵他,勸他,和他討論生活及其曲折,人類的天性、其動人之處和其中的悲劇、理想和現實!」

林徽因常說,文學最重要的是「誠實」。對待感情,她和沈從文也都很誠實。林徽因自己有感情上的困惑,主動跟梁思成溝通。沈從文也是,有了困惑,也跑去跟張兆和說了一通。張兆和沒有梁思成的穩重冷靜,她先是震驚,再是不解,然後是出走——直接回蘇州娘家去了。沈從文終究也沒有斬斷情絲,而是順其自然。抗戰爆發後,沈從文和高青子先後到達昆明。1939年6月,西南聯大聘沈從文為副教授。在沈從文的推薦下,高青子也在聯大的圖書館找到了工作。其間兩人的故事,伴著流言,縹緲難測,只留下一篇《看虹錄》的小說,寫得春宵暖媚。這段感情最後沒有結果。沈從文還是回到了圍城,他發出感慨:「那個失去了十年的理性,才又回到我身邊!」

沈從文與林徽因是一生的好友。哪怕烽火連天,他們也還保持通信,相互支持和鼓勵,尋求精神上的慰藉。1949年,沈從文因為嚴重的精神打擊幾近崩潰,林徽因便把他接到家裡,悉心照料。

林徽因無法給沈從文更多的言語安慰,因為此時,她被任命設計國徽,春風得意,而沈從文卻落魄失意,兩相對比,痛更加痛。林徽因只能默默地給沈從文一些幫助,慰藉他受傷的靈魂。在政治上,他們也都有點自由主義。1955年,林徽因去世,是英年早逝,也是恰逢其時,不然,直性子、愛自由的林徽因,又將如何面對未來更大的動蕩?

徐志摩死了,胡適走了,現在林徽因也離他而去,沈從文的那些知心話,又能向誰訴說?他的天真,只能用來被誤解,被嘲弄。

林徽因寫給沈從文的信: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

我的主義是要生活,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生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成豐富、寬大能優容能了解,能同情種種「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責自己,也不苛責旁人。不難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難別人所不能,更不怨命運或者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種人性混合做成的糾紛,人性又就是那麼一回事,脫不掉生理、心理、環境習慣先天特質的湊合!把道德放大了講,別裁判或裁削自己。任性到損害旁人時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辦不到任性的事。(如果你辦得到,那你那時殘忍,便是你自己性格里的一點特性也用不著過分的去糾正。)想做的事太多,並且互相衝突時,揀最想做——想做到顧不得旁的犧牲——的事做,未做時心中發生糾紛是免不了的,做後最用不著後悔,因為你既會去做,做那樁事便一定是不可免的,別盡著罪過自己。

我方才說到極端的愉快、靈質的透明的美麗的快樂,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樣感覺。我的確有過,我不忘卻我的幸福。在我認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閃亮的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迸出神奇的——如同兩個人透徹的了解:一句話打到你心裡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覺到一萬萬分滿足;如同相愛:在一個時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的另一個人互相以彼此存在為極端的幸福;如同戀愛,在那時那刻眼所見,耳所聽,心所觸無所不是美麗,情感如詩歌自然的流動,如花香那樣不知其所以。這些種種便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有那機會,且沒有多少人有那種天賦的敏感和柔情來嘗味那經驗,所以就有那種機會也無用。……在夫婦中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如果在「橫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無情感」中叫我來揀一個,我毫無問題要揀上面的一個,不管是為我自己還是為別人。人活著的意義基本的是在能體驗情感。能體驗情感還得有智慧有思想來分別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是別人的!……

【題外話:當時已婚的沈從文感情出軌:「我不能想像我這種感覺同我對妻子的愛有什麼衝突,當我愛慕與關心某個女性時,我就這樣做了,我可以愛這麼多的人與事,我就是這樣的人。」 沈從文找林徽因傾訴心事,隨後不久,林徽因給他寫了以上這封信。】

作者簡介:

摘自《作家文摘》,並收錄於《讀者參考》126期

作者丨伊北

——END——

文學的力量!

葉聖陶、魯迅、胡適、沈從文、余光中

泰戈爾、雨果、歌德、高爾基、海明威....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時代需要他們的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毛筆書法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漢隸知多少——《華山碑》

TAG:毛筆書法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