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找了二十幾年都沒找到真實的自我

我找了二十幾年都沒找到真實的自我

剛剛和小智去看完了《無問西東》,裡面梅貽琦老師找陳楚生扮演的正處於文理分科抉擇糾結中的學子談話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真實?梅老師給他的回答是:真實就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漫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泰戈爾在影片中去清華交流時的演講主題是「真實的自我」,而這真是一個廣大而深刻的話題。

能夠遇見真實的自我是一件何其珍貴的事。它有兩個前提,首先,你得了解真實的自己;其次,身邊的環境和條件得允許你遇見,至少你有得選。在影片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的「真實自我」也許是當一名空軍戰士保衛祖國和人民,但如果試想沈家不是富家子弟,而是窮的吃不上飯的山區孩子,是連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抗爭的話,那還怎麼來想為祖國為人民抗爭的問題。如果陳楚生飾演的大學生選了文科之後,連飯都吃不飽,那這文科也是選不得的。

可是其實了解真實的自己在現代社會中也好難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可以與之對應地能夠捨棄什麼,堅定的筆直而帥氣的走下去是一盤大棋一場大戲。

「所以在知道如此偉大的哲人也常常思考生命的意義時,我便平和了許多。」這是電影里出現的一句話。我從初中開始就思考生命的意義了,那時候的我覺得生命的意義便是「和王嘉琪的友誼一百年不許變」,而現在生命的意義除了以上那個,還加上了許多別的,比如說一直堅持寫作,然後出一本好書。

我也許也是個哲人,而哲人都是稀里糊塗的,想一出是一出的,而如果很多年都堅持做一件事的話,就是一位有立場的哲人,雖然除了那件事之外,都沒什麼立場。

最近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也變得沒什麼立場了。以前認為的一定會往這個方向發展的事情,也漸漸變的不那麼執著。以前一直很排斥的「體制內」,在逐漸認識了一些人之後,之前的想法也有動蕩。對於剛畢業時候一定不會做的老師職業,也漸漸變得可近可愛了。今天晚上和小智聊到工作,我跟他說我很羨慕那些啥都不想的找到個差不多的穩定工作就做的人們啊,她們好像都沒有人生價值方面和喜歡做的事情之類的煩惱。小智說:1、你怎麼知道別人沒想。2、別人找工作是為了好好生活,你生活就是為了好好工作,所以你對工作的要求太高了啦。小智說的話,好像挺對的,又好像與我初心違背。

晨說要找能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的工作,很多文章里又說「在迷茫的時候,選擇比較難的那條路就對了」。可是比較難的哪條路不見得是適合你的路啊,對電影里陳楚生飾演的那位學生來說,比較難的路就是學理科的路,可是他自己卻是個文學天才啊。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這件事,啥價值都不可能一開始最大化,現在看起來造成微小的影響也可能會成為日後潛伏的巨大的價值啊。

今天的我也不知道要跟你們說個啥。只是過來打個招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婷侃侃 的精彩文章:

TAG:夢婷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