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夏的奇蹟與悲劇:三世勇烈奠國基,一族興亡警吾華

西夏的奇蹟與悲劇:三世勇烈奠國基,一族興亡警吾華

原標題:西夏的奇蹟與悲劇:三世勇烈奠國基,一族興亡警吾華


西夏歷史可以溯源至唐初。党項原是羌族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舊唐書》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tàn chāng)、鄧至後,党項始強。」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唐廷安置於松州,後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羌被吐蕃軍隊所逼,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安史之亂後,郭子儀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党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之祖。


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成為藩鎮勢力。其麾下兵馬也被稱為定難軍,勢力範圍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何人秉政,李氏皆「俯首稱臣」以換取對夏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賞賜。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後唐、後晉、後漢以及遼、宋等政權的「外交關係」。


982年,為了根除西北盤踞勢力,穩固西北邊防,宋太宗趙光義有意把李氏親族「請」到京城聚居。李繼捧族弟李繼遷在遷京途中借故逃離,遁入草原。並成功與當地豪強聯姻而勢力漸盛。


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開始與宋決裂;同時向遼國「請降」,被遼封為夏國王。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靜諸州與李繼遷,事實上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


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禁止西域向宋朝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軍隊建設。然而,在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繼遷長子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力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成為西夏建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史載李元昊雄才大略,熟習兵書、法律,曉佛學,通蕃漢文字。為太子時常勸諫其父勿臣事宋朝,主張「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繼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申明號令,以兵法約束部族,繼續對吐蕃、回鶻用兵,佔領河西走廊,使西夏轄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倚賀蘭山為固」;並仿宋制立官制,建年號,定兵制,升州郡,益邊防;規定文武官職及庶民服飾,下「禿髮令」,創製夏國文字,103810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於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十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

然而,隨著大敗宋遼的「不二功勛」,元昊開始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寧令哥因奪妻之恨,揮刀將元昊殺死,時年四十六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後又由其子秉常即位。


後女真崛起,西夏攻佔宋朝定邊軍,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把此前佔領的西夏故地樂州、積石州等河外諸州賞賜給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頂峰。蒙古崛起後,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但是相繼出現了兩次母黨專政時期,造成了西夏國力的逐漸衰落。值得一提的是,夏惠宗親政後,因為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以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的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泄露,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中去世,由三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



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領三十五萬大軍猛攻宋朝平夏城,慘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其後殘兵敗將被北宋名將章楶設伏兵殲滅,小梁太后差點被俘,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其後的一段時間西夏與章楶交戰屢戰屢敗,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後漠北的大蒙古國再度崛起,六次入侵西夏並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


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吞併,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1207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


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敝,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公元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察覺西夏的意圖,於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兩路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再合圍中興府,又兵南下攻陷積石州、西寧等西夏領地。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史傳西夏滅亡後,蒙古軍對西夏王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以致党項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從此不復存在。


古今之國史,皆以兩宋為漢唐後再統一之帝國。然細究宋朝之歷史,其時兩宋僅為名義上之一統,時中華大地,除北方之遼、金與宋互為兄弟之國外,以興州為核心的夏帝國亦是可與宋分庭抗禮之另一大帝國。其以鮮卑拓跋氏後裔,奮三世之勇烈,以狼性之軍事手段,結合儒家文化傳統和佛教御民方法,使中華國土上再次出現三國鼎立之基本格局。讀於西夏之史,深感党項李氏之於宋初之亂世中建國,實屬一個歷史奇蹟,而其於中華歷史之重要地位常為史家所忽略。今特為論之:其一,華夏之謂,本有夏族之稱,党項李氏以羌族而建夏國,本含仰慕華夏之心。且觀西夏之開國建政,崇尚漢制,推廣儒禮,其中可見中華文明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的「向心力」和「先進性」,是以史家戴錫章在其《西夏記》中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其二,中華民族於今日能夠保全西北之疆域,其影響延至今日西疆遼闊國土,其中亦有西夏的重要歷史功績。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兩宋最為孱弱之時代,西夏對吐蕃和回鶻進行了長期的征戰和有效的征服。如果按照兩宋的治國理念,則兩百年來華夏文明將徹底失去對西北諸民族的影響力,而中國歷史之幸運,則有西夏以這樣「過渡」和「融合」的方式,為中華民族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其三,西夏以少數民族,行儒家文化傳統的中央集權統治,其亡國滅族的歷史教訓,實可再次校驗於後世:一旦受到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的浸淫,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最終都會發展成這高度集權的中央皇權體制,而這種背後附帶著巨量利益的皇權體制,則最終成為一個王朝興衰更替的根本性原因。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輪迴,再次以這樣的方式告誡後人:必須尋找中華文明中存在的根本性、制度性問題,以科學的方式和措施,有效解構至高無上的中央皇權,全面消解中央皇權的無邊泛濫,從而重建中華文明的繁榮強大的內在驅動和健康發展軌道,為中華民族再次復興奠定文化基礎和制度保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18)春秋首霸和華夏名相的歷史使命——《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