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次閱讀,終生受益,值得典藏!

一次閱讀,終生受益,值得典藏!

【哲理故事】果斷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個鳥巢被風從樹上吹掉在地,從裡面滾出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決定把它帶回家餵養。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突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裡養小動物。

於是,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口,急忙走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

小男孩興奮地跑到門口,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他看見一隻黑貓正在意猶未盡舔著嘴巴。

小男孩為此傷心了很久。但從此他也記住了一個教訓: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決不可優柔寡斷。

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就是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哲理故事】馬蠅效應

186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林肯當選為總統。

他任命參議員薩蒙·蔡斯為財政部長。有許多人反對這一任命。因為蔡斯雖然能幹,但十分狂妄自大,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輸給了林肯,他認為自己比林肯要強得多,對林肯也非常不滿,並且一如既往地追求總統職位。

林肯對關心他的朋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里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我隨手就把馬蠅打落了。我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落它,我說我不忍心看著這匹馬那樣被咬。我兄弟說:「唉呀,正是這傢伙才使馬跑得快嘛。」然後,林肯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斯先生,那麼只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哲理故事】人生的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的得克薩斯洲引起一場龍捲風。

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或許會改變人的一生,這絕不是誇大其辭,可以作為佐證的事例隨手便能拈來。

美國福特公司名揚天下,不僅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熬頭,而且改變了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狀況。

誰又能想到該奇蹟的創造者福特當初進入公司的「敲門磚」竟是「撿廢紙」這個簡單的動作?

那時侯福特剛從大學畢業,他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很自然地彎腰把他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福特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這個讓福特感到驚異的決定,實際上源於他那個不經意的動作。

從此以後,福特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全世界。

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也有與福特相似的驚喜。

他多次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而最終能夠簽單的原因,僅僅是他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隨手撿起了地上一張廢紙並扔進了垃圾桶。總經理對他說:「我(透過窗戶玻璃)觀察了一個上午,看看哪個員工會把廢紙撿起來,沒想到是你。」

而在這次見面總經理之前,他還被「晾」了3個多小時,並且有多家同行在競爭這個大客戶。

福特和業務員的收穫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他們下意識的動作出自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來源於他們的積極態度,這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事實上,被科學家用來形象說明混沌理論的「蝴蝶效應」,也存在於我們的人生歷程中:一次大膽的嘗試,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習慣性的動作,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真誠的服務,都可以出發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點,它能帶來的遠遠不止於一點點喜悅和表面上的報酬。誰能捕捉到對生命有益的「蝴蝶」,誰就不會被社會拋棄。

【哲理故事】真理常常很簡單

路旁有兩棵桃樹,一棵在籬笆內,一棵在籬笆外。籬笆內的受保護,枝繁葉茂;籬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橫斜。

春天,它們都開粉紅色的花,秋天都結黃紅色的果。不同的是,外面的年年碩果累累,裡面的總是稀疏的幾枝。

我天天走這條路,對這種現象不免困惑。

直到有一年去一處果園參觀,才知道果實的多寡與枝的疏密有關。枝疏者果眾,枝密者果少。

大自然的許多奧妙與某些現象常有相似之處。

我有兩位朋友,都是搞繪畫的,一個在社會上流浪寫生,一個在國畫院做專職畫家。

流浪寫生的,從城市到鄉村,從山野到海濱,新疆、西藏、雲南一路畫去。

食取果腹,衣取避寒,沒有學術會議,沒有國內國外的參展。心無旁騖,專心作畫。

做專職畫家的人有十七個頭銜,理事、會長、評委、顧問、指導,應有盡有。

每年的工作也豐富多彩,作畫、開會、剪綵、輔導、義賣、參展、評獎,不一而足。

1998年,兩岸文化藝術節上,他們的畫共同在文化宮展出。

來自國外和台港澳的人士參觀後,花高價買走了流浪畫家的所有作品,專職畫家的畫一幅都沒賣出。

他很是傷心,來我家找先生喝酒。先生不知如何勸他,只說,他們有眼不識金鑲玉,我看你的畫就不錯。

我當然知道這不是我的心裡話。其實,誰心裡都明白,他如果把身邊的事減少到用手指數得清的程度,是不致如此的。

在這個世界上,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生命,把生命複雜化的人常使生命落空。

這樣的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尤其是那些在世俗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的人。

【哲理故事】倒過來思考

提起倒過來思考,我就想起宋朝時兩個秀才對吟的詩:

遠看鐵塔一骨碌,頂上沒有底下粗。要是把它倒過來,底下沒有頂上粗。

開始聽到這個笑話的時候差點笑岔了氣。依我看,這詩是不怎麼樣,不過它也有兩點好處:第一,它能說實話,雖文采差了點,卻能夠實事求是,不偽不詐,這是很難得的;第二,它帶給了我快樂的、舒暢的心情。

講這個笑話的目的是想給倒過來思考的話題增加一點點情趣。

倒過來思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變我們傳統的思維習慣,帶給我們有益的人生啟示,愉悅我們的身心。

以前老師曾講過,面前有半杯水,悲觀的人說:「唉,只剩半杯了」;樂觀的人不這樣想,它會倒過來思考,說:「嚯,還有半杯呢。」這樣看來,倒過來思考能夠折射或者影響人的生活態度,進而影響生活質量。

晉代畫家顧愷之吃甘蔗的時候,「恆自尾至本,」就是說總是倒過來吃,從根端開始吃。

人們就奇怪了,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倒著吃呢?」

顧愷之挺幽默地說:「嘿嘿,這樣吃的話,可以漸入佳境。從差一點的地方開始,慢慢品嘗生活的甘美。」

看來顧愷之早已領悟出倒過來的好處了。

人生就好比是一根甘蔗,如果你先揀好的吃,那就意味著你的日子越來越枯燥,越活越沒甜頭。

真正的做法是倒過來,循序而進,漸入佳境,越來越有滋味。

當然,筆者不是強迫誰一定要倒過來思考或做事,而是提倡一種積極的心態。當我們身處羈絆、心陷囹圄之時,不妨想想倒過來的鐵塔,想想倒著吃甘蔗的顧愷之,在酣暢的笑聲中,趕走生活中的苦悶,讓快樂永駐心間。

【哲理故事】不可重複的

我們平時認為的許多草稿,其實就已經是人生的答卷——無法更改。

有一位學生學習書法,用廢舊報紙練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沒有大的進步。

老師說:「如果你用最好的紙來寫,可能會寫得更好。」

從此以後,這位學生就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果然,寫字大有長進。問其原因,老師說,因為你用舊報紙寫字的時候,總感覺是在打草稿,即使寫得不好也無所謂,以後還有機會,所以就不能完全專心;而用最好的紙,你就會感覺機會的珍貴,有一種很正式的心態,從而也就比平常練習時更加專心致志,用心去寫,所以字也就能夠寫好。

回首我們走過的人生路程,確實有草稿上練字的那種心態,以至於使許多願望沒能實現。

其實就是因為曾經以為自己還是來日方長,所以才一次次失去難得的機遇,白白浪費了一張又一張的人生好紙。

老是在以一種非介入的心態做事,只是把生活里的許多事情當成演習,而不是真刀真槍的實戰。

所以就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專長,更沒有全力以赴地去做事,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許多時候,我們老是在犯這樣的錯誤:

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不珍惜生命;對人生就像寫字一樣,往往不注重字寫得怎樣,而只是看花費了多少紙。

生命不應該打草稿,而現實的生活其實也不會給我們打草稿的機會,因為我們所認為的草稿,其實就已經是我們人生的答卷——無法更改,亦無法重繪,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次機會,認真對待每一天。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

「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的: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自己碌碌無為而羞愧……」

珍惜生命,擯棄苟且偷安,抓緊爭分奪秒,待到碩果累累時,才會真正懂得生命的快樂。在人生的海洋中,我們都是赤裸裸的泅渡者。只有不斷地修正航向,激勵堅強的意志,才能抵達生命的彼岸。除此,我們別無選擇。

季節可以重複,時間可以重複,金錢可以重複,惟有生命不可重複。生命之於每個人只有一次。

【哲理故事】埋在地下的人生哲理

在新疆吐魯番以東42公里的戈壁沙灘上,有一座舉世稱奇的「地下博物館」。

那裡不但保存著大量千年不腐的古人乾屍,還珍藏著無數的珍貴文物,它就是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著名的高昌古城北郊,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西北,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在約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埋有自晉至唐的古墓數千座。這些墓葬沒有碑刻、祠堂、樹林等地面紀念物,甚至連封土都沒有。

地面上除了礫石沙丘,幾乎見不到任何墓葬標誌。

每座墓葬基本上都由斜坡墓道和深約四五米的單室或雙室墓室組成,極個別的還有天井。

墓中的屍體就擺放在土洞墓室中的土檯子上。由於當地氣候極為乾燥,80%的屍體葬後都變成乾屍——木乃伊。

墓葬中保存的文物也極為豐富。僅文書一項,目前就已整理出1700多件。這些文書,上迄西晉,下至唐代,歷時500多年,包括契約、賬簿、官府文書、信札、經籍寫本等;大自典章制度、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小到禮尚往來等生活瑣事,涵蓋了當時社會的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墓中隨葬的大量陶佣、木俑、絲織品等,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墓中還保存了大量彩繪壁畫。這些壁畫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

尤為難得的是,在一座墓的墓室中,保存了6幅壁畫。

這6幅壁畫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的道德操守和理想願望,也闡發了一些可貴的人生哲理。

第一幅畫畫著一個欹器,墓主人以此警戒自己:滿招損,謙受益,時刻都不能驕傲自滿。

這種欹器,是一種兩頭稍尖、支點易偏的盛水容器。無水時,它向一邊略微傾斜;盛滿水時,它立即會向一邊傾倒;水不滿時,則可穩定地掛在特定的支架上。於是古人便將其置於案側,取名「宥坐」,放在座位右邊,當作勸告之器。當年孔子在魯桓公廟看到這種欹器時,便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確切地說明了欹器的特點。

第二幅畫畫一綠衣人,胸前寫有「玉人」二字。

「玉人」原為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表情溫和,好像在控制著內心的慾念。

其意在教人節制物慾,修身養性,端正操守,守身如玉。

第三幅畫畫一人用布巾勒住嘴巴,胸前寫有「金人」二字,意為做人應該少說多做,惜言如金。這裡用的是「金人緘口」的典故,說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廟右階下,看見鑄著一個金人(銅人),嘴上被布纏繞三周,即「三緘其口」。

背後有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第四幅畫畫一人兩手張開,侃侃而談,胸前寫有「石人」二字,意在教人要敢於仗義執言,立場堅定。

「石人」原也是周朝太廟階下的雕像,與右階「金人」的位置相對,胸前也有銘文:無少言,無少事。

第五幅畫為墓主人的畫像,他正在屏神凝息,閉目深思,也許正在考慮如何應對這複雜的人生?

最後一幅畫畫一筒狀容器,上有一刻度線,東西裝得過了線,便會從筒底漏掉,意為做人應當廉潔,不要貪得無厭……

六幅普通的畫,卻講述了如此豐富的人生哲理,也留給人們太多的思索……

【哲理故事】簡單就是幸福

有天,上班的途中經過一個施工的工地,就在那暖洋洋的中午的陽光下,一群打工的力工,穿著破爛爛的衣服,就那麼隨隨便便的,面對藍天躺在沙堆上,睡著的和沒有睡著的,單純的笑容是發自心靈深處的那種,明亮而璀璨。

突然間就被那快樂所感染。

再看看那些人,他們活著,他們沒有時間去多愁善感;他們愛著,他們卻不懂怎麼詮釋愛情;他們滿足著,因為他們沒有奢望生活過多的給予;他們簡單著,他們不用在人前掩飾什麼。

他們也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快樂的卻就是這麼一群簡單的人。

明白了: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不能夠活得單純。

其實,不要去放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塑造形象。

其實,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哲理故事】所有的雨都會停的

馬克·吐溫與作家朋友郝威爾參加教會聚會,出門時碰到天降大雨。

郝威爾見這扯天扯地的大雨,不禁悲從中來,他喃喃地問馬克·吐溫:「你看這雨會停么?」

馬克·吐溫回答:「所有的雨都會停的。」

我們見過沒完沒了無休無止的雨么?所有的雨不管它是怎樣地來勢洶洶排山倒海,也無論它是如何地令人心煩意亂愁緒如織,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而且,雨越大,意味著它越快停下來——老子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夕」是也。

只要我們有耐心,它就一定會停下來—而且,雨後的天空會更加美麗,雨後的空氣會更加清新。

或者,你還能看到在晴天里根本就看不到的彩虹呢!

所以,當生活中出現狂風暴雨時,我們不要沮喪,也不要失望—也許,這是幸福的前奏、命運的轉機,我們笑對可矣!

再說,別人的天空就不會下雨么?想想朗費羅的詩吧:「你的命運一如他人,每個生命都會下雨。」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圓網創 的精彩文章:

一次閱讀,一生受益!值得收藏!

TAG:智圓網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