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斗」,何時真正來到我們身邊?

「北斗」,何時真正來到我們身邊?

隨著北斗三號衛星又一次成功飛天,拉開了2018年高密度發射的序幕,而作為一個從一出生就註定要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國之重器」,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何時用、誰能用、怎麼用又一次受到矚目。那麼「北斗」,何時真正能來到我們身邊?

眼下「北斗」所處的環境,和10多年前第一顆名為「北斗」的導航衛星面世時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撇開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新四大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談,僅就「北斗」自身而言,也正在從「三步走」中的前兩步「向中國提供服務」「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邁向最後一步「向全球提供服務」,而留給這一步的時間僅剩兩年——2020年年底前我國將建成真正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北斗」除了編織天上的太空網路之外,也在不斷為地上的人類提供服務,我國推出的全球首個支持「北斗」的加速輔助定位系統,服務覆蓋200餘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突破1億,日服務達2億次。巨大數字的背後,卻可能是普通民眾的另一番感受,即除了某些專業領域所聽聞的北斗放牛、北斗菜之外,大眾日常生活里似乎再難覓到「北斗」的影子。「北斗」這張耀眼的「國家名片」,究竟去哪兒了?

01

北斗未來有望成為手機「標配」

說起北斗應用,在國家安全和重點領域,「北斗」已經「標配化」使用。這種應用已經形成從晶元到終端、到製造業、到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以晶元為例,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總體性能達到甚至優於國際同類產品。截至2017年年底,國產「北斗」晶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接收機天線已佔國內市場份額90%。這一個個的晶元,正是「北斗」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前提。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專註無人駕駛的企業,將「北斗」晶元加入整個系統的研發裡面。

過去5年,我國480萬輛營運車輛上線「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車聯網平台,全國4萬餘艘漁船安裝「北斗」。相比2012年,我國公安出警時間縮短近20%,突發重大災情上報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應急救援響應效率提升2倍。截至2017年底,「北斗」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甚至被漁民稱為「海上保護神」。

5年來,「北斗」由「高大上」轉為「接地氣」。以北京為例,已有33500輛計程車、21000輛公交車安裝「北斗」,實現「北斗」定位全覆蓋;1500輛物流貨車及19000名配送員,使用「北斗」終端和手環接入物流雲平台,實現實時調度。

當代社會中有這樣一種錯覺,即只要手機上用不到的,似乎就很難說「來到了身邊」。據悉,目前世界主流手機晶元大都已支持「北斗」,並國內銷售的智能手機,「北斗」正逐漸成為標配。

02

北斗將成為像水電一樣的公共服務

對於一套導航系統,人們最為關心莫過於其定位精度,但鮮為人知的是,僅僅依靠「天上」的衛星,定位精度往往只能控制在10米量級,而要提升這個精度,短時間來看似乎只能從「地上」下功夫。

眼下,就有一張由1400多個北斗基站和上萬台套設備組成的「北斗網」在中國境內鋪開。這將為整個傳統的位置導航服務帶來革命性變化,北斗的高精度服務,在中國將成為一種像水電一樣的公共服務。例如在普通導航時代,使用車載導航儀「很容易就出錯」,尤其在一些主路輔路的路口。但如果用了「北斗」,在車輛抵達的最後100米甚至10米,或許不必再靠電話「喊」來確認服務,「車可以直接開到你的腳下」。

事實上,這張「網」並非憑空搭建,在GPS時代,我國氣象、交通、國土資源等多個行業就已經建有大量GPS基準站。通過技術升級改造,這些基準站將可變為「北斗」基站,建成國土範圍內無縫隙覆蓋的「北斗」地基增強網。在去年上半年,我國已經基本具備提供服務的能力,初始的服務能力可以提供米級、分米級的高精度服務,在某些局部區域已經實現了厘米級的高精度服務。完全建成後,人們就有望感受到從10米,一下子到分米級、厘米級的體驗飛躍。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司長白貴霞說,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務,主要是基於實際需要,並綜合考慮成本、效率、信息安全等因素。以亞米級為例,簡單說就是不到1米的精度級別,比如0.8米、0.9米,均是優於1米的精度,這對普通民眾使用車載導航服務已經足夠。他還提到,從技術成本上來說,厘米級和毫米級的服務終端,需要採用專用裝備。但從目前的製造工藝來看,這種裝備很難「載入」到手機里。當然,從信息安全形度分析,厘米和毫米精度的定位已經涉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也需要具備相應資質才能獲取。(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