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定窯白瓷的燒造起始於唐代,當時的定窯從燒造技法到器型特徵都類似於邢窯白瓷,到了北宋,定窯白瓷大量採用刻花裝飾,技法獨特,方始脫穎而出。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北宋定窯白瓷不僅古今馳名,同時也是定窯瓷器的一個大宗,收藏定窯瓷器,第一步就是要把握住北宋定窯白瓷的特徵:

1,淚痕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淚痕是瓷器表面的一種流釉現象,定窯的流釉呈條狀,彷彿淚滴垂下,故名淚痕,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瓷器,唐至五代定窯瓷並沒有這種特徵,因為唐代定窯施釉比較薄,胎釉結合十分緊密,所以無流釉現象,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民窯採用正燒,流釉的方向是從口部到底部,而北宋中期以後,定窯開始採用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正好反過來,也有少量特殊的情況,小編曾經見過一些橫向流釉的瓷器,非常怪異,成因尚不明了。

2,竹絲刷痕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定窯的碗或盆一類器物的外壁上,經常能見到非常細密,狀如竹絲的痕迹,這些痕迹是修坯時留下的,這種痕迹不只出現在定窯瓷器上,但是其他窯口的刷痕不如定窯的細密,因此可以作為定窯器鑒別的一個特徵。

3,底足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兩種,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於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並不那麼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採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徵,此為鑒定之關鍵。

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牆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4,變形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定窯的器物,尤其是碗一類,大部分都有一些變形的現象,將整器倒扣於桌面上,會很明顯的觀察到這種特點。

北宋定窯白瓷的鑒定有個「一錘定音」的訣竅

目前就市場上定窯的仿品來看,淚痕現象是可以做到的,並且足以亂真,竹絲刷痕也不難搞定,而器物的變形,非人力所為,即使有些故意為之的,也能看出不自然的痕迹。而對於足面不平這個特點,目前偽品都難以做到,或許是作偽者尚未注意到這個特徵,因此可以當做鑒定定窯器的一個訣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