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冬季吃這兩種水果對身體最好!

冬季吃這兩種水果對身體最好!

冬季有保健效果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這兩種水果的功效與食用價值吧!

供圖/視覺中國

冬季空氣乾燥,尤其是家裡有了暖氣後,人們更容易感到口乾鼻燥、咽喉疼痛。除了多喝水,不妨再吃點潤燥果——梨。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還可以做成湯和羹。

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冬季發熱和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疼、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對急性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咽喉干、癢、痛、音啞、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此外,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怎樣吃梨功效最優?

老人、小孩適宜吃口感糯軟的西洋梨,有益心臟健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營養科魏幗表示,目前常見的梨有鴨梨、雪花梨、豐水梨和香梨等。我們常見的如鴨梨、雪梨等梨口感略硬,對於老人和小孩來說咬起來費勁,蒸熟後吃又有點麻煩,這個時候可以試試口感糯軟的西洋梨。

西洋梨有益心臟健康。

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觀察了91058名男性和245186名女性,每吃10克纖維,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14%,死於冠心病的總風險降低27%。這項研究表明,最有效的膳食纖維是來自水果的膳食纖維,其次穀物纖維。而在一項針對愛荷華州婦女的研究中,與其他常見的水果相比,梨和蘋果最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因為西洋梨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降低人體對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要提醒大家,梨性寒冷,若孩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則不宜多吃。

如何挑選西洋梨?

與我們常見的梨不同,西洋梨是少數不在樹上熟軟的後熟型水果,也就是說採摘後的西洋梨不能直接吃,要經過催熟,口感和營養才能發揮到最佳狀態。所以,在超市購買西洋梨後,如果摸上去硬硬的,先別急著吃,可存放在室內,或暖氣上等幾天。由於西洋梨是從內至外成熟,表皮顏色變化較輕微,最好的辨別方法就是用拇指輕輕按住西洋梨的勁端,如果肉有輕微陷下,表明已經成熟,可以吃了。

梨汁是腸胃最好的「清潔工」,可促進胃腸蠕動,避免便秘。

梨汁味甘酸而平,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養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對喉乾燥、癢、痛、音啞、痰稠等均有良效。

梨汁還富含膳食纖維,是最好的腸胃「清潔工」。飯館裡的飯菜大都以「味」取勝,食物多油膩或辛辣,吃後容易誘發便秘,而飯後喝杯梨汁,能促進胃腸蠕動,使積存在體內的有害物質大量排出,避免便秘。

梨汁含有較多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對肝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特別適合飲酒人士。

亞洲梨汁可有效預防宿醉。

研究證實,梨汁可有效預防宿醉。梨子被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吹捧為「宿醉解藥」,這些科學家宣稱,梨不僅可降低膽固醇,而且能預防過量飲酒造成的宿醉。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發現,飲酒前先喝點梨汁可降低血液中酒精含量,從而有效預防宿醉。不過,為了有效發揮梨汁的「宿醉解藥」功能,人們需在喝酒前飲用約200毫升的梨汁。

這項研究由Horticulture Innovation Australia資助,試圖發現亞洲梨汁不為人知的功效。科學家指出,梨汁對飲酒者的作用明顯,飲酒前先喝梨汁可明顯緩解宿醉的14種常見癥狀。此外,梨還有降低膽固醇、通便和消炎等功效。

研究帶頭人曼尼·諾克(Manny Noakes)教授解釋,亞洲梨汁對乙醛脫氫酶(ALDH)和乙醇脫氫酶(ADH)影響顯著,而這兩種酶類有加速酒精代謝和抑止酒精吸收的功效。另外,梨汁可以顯著降低血液中的乙醛含量,而乙醛被認為是引起宿醉的一大因素。

不過,這個項目僅僅研究了亞洲梨,科學家未來將研究其他品種的梨是否也有類似功效。

此外,梨汁還具有降低血壓、養陰清熱的功效,患高血壓、心臟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經常喝些梨汁大有益處。

同時,梨汁還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並有利尿通便和解熱作用,可用於高熱時補充水分和營養。愛吸煙的人應多喝梨汁,可以減輕香煙中有害物質對咽喉、呼吸道的刺激,而經常忘了喝水的老年人也可多喝梨汁,梨汁含有80%以上的水分,喝梨汁可達到補充水分的目的。

最後,再幫大家明確一個誤區。

「睡前在嘴裡含一片梨,早上起來會發現梨都變黑了,這就是把體內的火氣吸出來了,這能護嗓!」這種說法靠譜嗎?梨要發揮護嗓功效,只有吃下去才有作用,營養成分才會被吸收,光含著效果不大。

「早上起來發現梨變黑了,是因為睡覺時口腔是閉著的,含著的梨片處於無氧狀態,這是一種被氧化的酵解,不是吸了體內的火氣,早上看到的也應該是褐色而不是黑色的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李艷玲強調。

不僅如此,當我們嘴裡含著東西時,會不自覺地分泌唾液,夜間嗓子里還含著東西,很容易就會被嗆到。北京中醫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羅輝醫生強調,尤其是老人、孩子和睡覺時打呼嚕的人,一旦嗆到後果會很嚴重。食物被卡在嗓子里時,容易往氣道走,造成氣管異物,堵塞呼吸通道,甚至會引起生命危險,所以,不建議睡前含梨過夜。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李艷玲也表示,從中醫上說,梨本身清潤的作用非常強,能潤嗓潤肺、止咳化痰。「在中醫看來,在把細菌、病毒殺死的過程中,會傷體內陰氣,所以很多人發燒後都會感覺嗓子干、口渴。這個時候吃點梨,或者喝點兒梨汁便能滋陰潤燥,嗓子會舒服不少。」

北京中醫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羅輝也表示,吃梨確實對嗓子有好處,梨能滋陰潤嗓,不僅是梨,像蘋果、西紅柿等都能起到局部清熱的作用。因為它們本身含有很多維生素C。發炎受損的嗓子在恢復正常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維生素來幫忙,而維生素C可以增加細胞的通透性,有助於嗓子恢復。

羅輝醫生還特別提醒,如果是喉炎等疾病,由於起病急、發展快,是耳鼻喉科比較要命的疾病之一,食療護嗓作用也不大,需要及時看醫生。

甘蔗

甘蔗滋補清熱,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對低血糖、大便乾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

甘蔗還含有大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鐵的含量特別多,每500克里就有4.5毫克的鐵。鐵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元素,利於養血,血補足了才有利於把「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中。

甘蔗富含的大量維生素C,對口腔炎症和口臭也有一定的療效。另外,甘蔗含有大量的纖維。在吃甘蔗的過程中,通過反覆咀嚼這些纖維,可以把口腔和牙縫中的食物殘渣及沉積物清除乾淨,這個過程跟刷牙的原理是一樣的,由此提高了牙齒的自潔和抗齲齒的能力,且在反覆咀嚼甘蔗時,也充分鍛煉了口腔的肌肉,增加了咬合及面部肌肉的力量。

勞累過度或飢餓頭暈的人,只要吃上兩節甘蔗也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有句諺語說得好「立冬食蔗不會牙痛」。把甘蔗切成食指大小,更方便給小朋友食用。即使甘蔗渣吃進肚子里也不用緊張,甘蔗的纖維通過刺激腸道壁有促進腸道排便的功效。

但還要提醒大家, 甘蔗性寒,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少食為宜。

甘蔗怎麼吃功效最優?

甘蔗汁治慢性胃炎、反覆嘔吐,有助清潔異味、緩解疼痛。

甘蔗汁具有助脾功效,起到生津止渴、補充水分和能量的作用。而將甘蔗汁加熱後飲用,能益脾胃。甘蔗汁有助脾作用,古人稱之為「脾果」。民間常用蔗汁、葡萄酒各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對治療慢性胃炎、反胃嘔吐有很好的療效。加少量薑汁效果更好。

此外,有口臭或口腔發炎的人,含漱甘蔗汁後吞下,有助於清除異味、緩解疼痛。口臭、口腔發炎時,牙齒咬合較為困難,適合第一口含漱後吐掉,第二口含漱後吞下。

甘蔗馬蹄水,潤腸通便,幫助腸道排毒。

甘蔗富含纖維,進入腸道可以起到刺激腸壁會引起便意,緩解便秘。而且,這些纖維還有幫助腸道排毒的功效。

甘蔗馬蹄水製作:

食材:甘蔗200克,馬蹄150克,紅棗50克,紅糖50克,桂圓肉10克。

做法:甘蔗去皮切段,馬蹄去皮,紅棗洗凈。用燉盅一個,加入甘蔗、馬蹄、紅棗、桂圓肉、紅糖,注入適量的清水,加蓋。將燉盅放入鍋內,隔水大火燉煮。

甘蔗粥、烤甘蔗,止虛熱咳嗽,增強潤燥清肺祛熱的功效。

甘蔗味甘而性涼,有清熱之效,能解肺熱和腸胃熱肺熱咳嗽。如果痰多且痰色黃稠濃濁,大可用竹蔗汁配梨子汁,增強潤燥清肺祛熱的功效。若是把甘蔗烤一烤再吃,不但更甜,而且潤喉效果卓越,是保護嗓子的食療佳品。

甘蔗粥製作

食材:高粱米1杯,甘蔗汁5杯、調味料水2杯,黃砂糖適量。

做法:高梁米洗凈,加水2杯浸泡20分鐘,移到爐火上煮開,改小火煮到米爛裂開,再加入甘蔗汁同煮。待米粒軟爛,即可熄火盛出,食用時可適量加糖調味。

甘蔗羊肉湯,溫補禦寒,滋補暖身。

甘蔗羊肉湯溫補禦寒,其中甘蔗中的蔗糖能起到調味的作用,亦可使湯鮮肉美。甘蔗富含的膳食纖維可吸附湯中的油脂和鹽分,同時其富含的甘氨酸、谷氨酸還能增鮮調味。

甘蔗羊肉湯製作

食材:甘蔗一小根,羊肉半斤,青辣椒3根,山藥半根,胡蘿蔔半根,洋蔥半個,醬油適量。

做法:事先將甘蔗和羊肉加幾顆八角,再清水用瓦鐺褒3小時。等羊肉爛了,就將甘蔗和羊肉撈出來。油鍋燒熱,下青辣椒先炒一下,盛出待用。用余油,繼續炒香洋蔥,然後放山藥胡蘿蔔,一起翻炒。將甘蔗和羊肉一起倒入鍋里,加醬油和羊肉湯。大火燒開,改中火燉。大致20-30分鐘即可。

其實,適於冬季養生吃的水果還有蘋果、橘子、香蕉、山楂等。

蘋果可生津止渴和脾止瀉;橘子可理氣開胃、消食化痰;香蕉可清熱潤腸降壓,防痔;山楂可擴張血管、降低血脂、增強和調解心肌功能。但吃這些水果時,應適可而止,並不是越多越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塵肺村:未亡人的五次啜泣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