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本書的主角,一半是鳥,一半是人

這本書的主角,一半是鳥,一半是人

開始看《游隼》的時候,我真的是在看游隼。十月一日,十月三日,十月五日,十月七日,十月八日……十一月二日,十一月四日,十一月六日……十二月五日,十二月八日……一月五日……二月十七日……三月十一日……《游隼》的內容就是這樣的,一篇篇的觀鳥日記。

日記中會記下觀察鷹(在作者那個年代,游隼還是鷹的一種)的時間,是日出前,是上午,是午後,還是傍晚;寫到觀察的地點,是河谷,是果園,還是海邊;寫到是否看到了鷹,是怎樣的一隻,雌的還是雄的,羽毛是棕色的還是金色的;寫到鷹是在休息,是在捕獵,還是在練習或遊戲。如果鷹在捕獵,那日記中接下來就是整個捕獵的過程,鷹如何乘著氣流盤旋而上,如何消失於高空,如何自由落體般加速俯衝,如何在接觸獵物的一剎那精準捕捉到那隻它早就瞄準的獵物,如何振翅重新升起,攜著獵物遠去。繼而會寫,鷹都捕食了哪些鳥類,觀鳥人會逐一找到並加以描述,比如一隻斑尾林鴿是怎樣被吃得只剩下一對翅膀一具內臟全無的空殼。

這樣一天一天的觀察,一小時一小時等待鷹的出現或一小時一小時與樹枝上棲著的鷹為伴,看鷹一個回合一個回合的翱翔,一遍一遍的捕獵,一次一次去尋找那些被鷹吃掉的獵物,當感到這樣的敘述開始有些重複時,我認為就是這位作者在一遍遍在做觀察或記錄的練習,培養自己的耐心與磨鍊讀者的耐心。我的閱讀開始被瞌睡一次次打斷。然而某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大概看錯了重點,因為——

這本書的主角一半是游隼,一半是那個追隼的人——J. A. 貝克。

哪怕在日記中他對自己交待得很少,比如為什麼觀隼,有哪些收穫,用了什麼方法,得出了哪些結論,幾乎沒有說明。書看過大半時,他才偶然提到他的工具:一隻單筒望遠鏡,騎一輛自行車,我想他還會隨身帶一支筆和一個本子。J. A. 貝克,他並不擁有專業的鳥類學知識,高度近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行動不變,一生生活在英國的一鄉下小鎮,寫作有兩本書,其中之一就是這本編輯自他十年來的觀鳥日記的《游隼》(到這兒才發現,構成這本書的日記,只有月份沒有年份,原來是擷取自十年的筆記)。這樣一個固執、孤僻、寂靜、緘默的人,就像他觀察和追尋的游隼。

《游隼》被《新京報》評為2017年年度十大好書之一,給它的致敬詞第一句就是:「這是一部關於一個人如何成為一隻鳥的自然觀鳥筆記。」十分之精確。

知人而論後,隨著閱讀,我越來越懂游隼,也通過游隼越來越察知游隼背後的這個人。

《游隼》是一本本薄薄的書,十年積累的觀鳥日記彷彿乏善可陳。貝克常常出行一上午或一下午,一趟就是幾個小時。有時遇到鷹,有時沒有遇到,於是他會花個把小時的時間在樹下等鷹的到來。如此的身體力行,最後體現在文字上,幾乎數字為零。而看到了鷹,鷹捕獵,所能記錄下的文字也不過數行,極其儉省。其中的樂趣和意義何在?如果拿這本十年之後所成的薄薄一冊書去衡量,誰都不會認為這值得。這樣的過程,倒像是一次次自我放逐,或去赴一個個不期的約會,其價值完全是內向的。

你無法從他的文字中讀出一絲取悅。這本書的純粹,使它看起來不像是給既定的讀者所寫,所以它才擁有開篇就有的力道,毫無給一個入門者鋪墊和進入的過程。它所記錄的,都是打動了那個凌厲的觀察者的那些瞬間,鷹的每一個有力和值得回味的瞬間。有人說,這本書適合大聲朗讀,就在於它文字的力量。它的每一段都精彩,動詞大於形容詞,情景變化迅捷,情感毫不粘滯,以致你沒有機會回味,以致於透著無情冷酷的基調。

自然文學作品常常因欠缺故事性而讓閱讀難以為繼,《游隼》不僅毫無故事性,而且不像跨越空間或時間敘述一個事物,或者描寫諸多的主題,它只盯住同一空間同一物種的某一些行為,由此構成了一部書。這些貌似重複的日記蘊含的不同與變化,是來自大自然從不重樣的溫度濕度天色時辰鷹的種類獵物的種類和個體的組合變化,這讓每一隻鷹的每一次捕獵都獨一無二,重複在一次次重複中有了變化的節奏和愈加升華與加強的意義。

這或許就是《游隼》的迷人之處,也是游隼的迷人之處,也是J. A. 貝克的描寫所擁有的迷人之處。

題圖來自網路,是J. A. 貝克生活的薩塞克斯郡(Sussex)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磨坊書簡 的精彩文章:

「一想到范用,我就要感激你對我的好意」

TAG:磨坊書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