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天橋到照川,織女在此留下一串串美麗的傳說

從天橋到照川,織女在此留下一串串美麗的傳說

秦 楚 書 社

專註秦楚民俗文化

關注

從天河溯水而上,便到了天河源頭,山陽天橋鄉,一個美麗如童話的世外桃源。而沿著天河,從天橋到照川的很多地方,沿途分布著棒槌石、珍珠洞等地名,背後都流傳著織女的傳奇故事,一個又一個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地名,均有力地表明——神奇的照川,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

編輯丨秦楚玉

在巍巍的秦嶺深山,有個地方叫照川。

白鷺鳥兒天上過,山青青兒水藍藍。

淳善拙樸的照川人,母慈子孝家宅兒安。

蜿蜒八十里山路,通往我家兒門前。

在靈秀的秦嶺深山,有個地方是照川。

移步成景皆堪畫,白雲深處有人家。

鳥兒樹上打著盹兒,籬笆牆上爬著花兒。

若有客到此處來,美酒好菜來招待。

在茫茫的秦嶺深山,有個地方通照川。

東西河兒暖水川,天橋魚洞胡家灣。

碧綠的潭兒游著魚,桃花源里住著神仙。

牛郎織女的故事,世代在這兒流傳。

……

2016年四月,山陽籍作家畢堃霖和聞孝書、陳家喜等先生編輯出版《天河之源》一書,從而揭開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發源地——照川的神秘面紗,今天,秦楚書社在此編錄其中幾個與織女有關的地名故事,以供欣賞:

1

天河之源:山陽天橋

順天河逆水而上,便到了天河發源地——山陽縣天橋鄉。

該鄉轄7個行政村,分布在天河源頭的崇山峻岭和秀水環抱之中。這裡溶洞交織,瀑布成群,沿途的自然景觀使人眼花繚亂,更有講述不完的七夕傳說故事,令人大開眼界。

在那裡,我們走訪了當地不少老者,其中一位解放初就在天橋區〔後改為天橋公社,現為天橋鄉〕工作的退休老幹部,現任照川地區民族宗教事務領導小組負責人的陳世高老人介紹說:天橋區政府所在地原來叫鵲橋坪,自古以來傳說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地方。為此大約在明初時期,當地就建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石拱橋,以示七夕鵲橋。後被雷電擊毀,不過至今仍能在兩岸的石岩上看到昔日橋墩的痕迹。自古天橋,由此得名。

據當地另一位吳姓老人提供,他們的老家族譜記載:其祖籍原系湖北鄖陽府人,當時到處兵荒馬亂,加之洪水為患,瘟疫肆虐。聽說秦嶺南邊有一「天橋」的地方沒有瘟疫,沒有丁稅,沒有壓迫。是理想的農耕世外桃源之地。於是於清順治年間按七夕傳說的漢天路線,順漢水來到鄖西天河口,然後沿天河而上來到源頭——天橋堡定居。

如此說來,天河、天橋的七夕文化由來已久。且當地的天蓬山上就建有牛郎織女廟,還有直徑丈余深不可測的雷神洞。據說是王母娘娘專派雷公雷母前來阻止牛郎尋妻而留下的遺迹,至今香客絡繹不絕。

2

織女天河洗衣:棒槌石

位於織女故鄉天河的上游,與照川相毗鄰的弔橋村天河鯉魚潭的懸崖上,自然形成了一個丈余長酷似洗衣棒槌的石頭,傳說是當年織女在天河邊洗衣留下的。

關於棒槌石,還有一段織女為民除妖的千古傳奇故事呢。

相傳很早以前,鯉魚潭幽靜清湛,四周雜花競發,綠草如茵。在鯉魚潭旁邊,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溶洞,不知什麼時候,洞內突然盤踞著一條大蟒,久而久之,蟒蛇修鍊成精,經常出洞來傷害人畜。特別是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孺們,沒有一個逃脫得了它的魔爪,這使得本來祥和太平的天河沿途變得烏煙瘴氣,人斷路稀,好不荒涼。官府也曾重金懸賞除害,但蟒蛇已修鍊成妖,變化多端,法力高強,而前往除妖的人馬也都成了它的腹中餐

一天,織女來到天河邊,得知情況後,便只身前往河邊一探究竟。織女剛來到洞前,忽見狂風陡起,黑雲密布,一條巨蟒張開血盆大口向她撲來。織女急忙躲閃一旁,對蟒蛇叱道:「你這蟒妖,既已經修鍊成精,何不改惡向善,以求仙道?」蟒妖哈哈大笑:「吃人是我的本性,還從來沒有誰敢阻攔我?你這小女子竟敢教訓於我,還不束手就擒讓我飽餐一頓?」

織女回道:「善惡到頭終有報,你好自為之吧!」織女本想規勸蟒妖棄惡從善,哪知蟒妖不曾把眼前的小女子放在眼裡,張牙舞爪,恨不得將其一口吞下。眼看著蟒妖急不可待地又一次向織女撲來。說時遲那時快,織女順手一擋,手中的玉鐲正中蟒妖頭頂,致使蟒妖頓時眼睛放花,痛得「嗷嗷」亂叫,一溜煙鑽進洞內去了。

蟒妖回到洞內深處養傷七七四十九天,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終因本性難移,又欲出洞繼續尋覓路人充饑。這天,織女喬扮成一普通農家女子手提衣籃,佯裝到河邊洗衣服。織女剛在水邊落腳,只見蟒妖張開血口就向她撲將過來。為了將蟒妖引得離開洞口更遠一些,織女假意提籃上岸幾欲逃跑,蟒妖在後緊追不捨。織女跑了一段路程後,在一拐彎處,猛地回過頭來,瞅準時機,順手將籃中的洗衣棒槌飛了出去,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中蟒妖七寸處。正所謂:打蛇必須打七寸。只見一道金光閃爍,隨著一聲響雷,蟒妖瞬間化為灰燼。

自此,天河岸邊又恢復了之前的安寧祥和,這裡又成了當地小夥子們放牧賞玩,以及姑娘們洗衣梳妝的好去處。為了紀念織女為民除妖的義舉,當地人在岸邊建了一座織女廟,老百姓每逢七月初七都要前往祭拜。更有一些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虔誠以求,祈禱織女仙姑能賜予自己一個如意美滿的婚姻家庭。

3

織女下凡遺落珍珠:珍珠洞

位於山陽縣照川鎮晏馬村的珍珠洞,相傳這些珍珠石子是織女下凡時,被這裡怡人山水所吸引而駐足,走時將彩珠項鏈遺失於洞中,後來就變成了現在的珍珠石子,遍及洞內外,滿山皆是。

遍地的珍珠石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盡情挑撿,傳說凡來敬香者只能帶一粒神珠回家,放在身旁能消災滅禍,帶來好運。如果貪心拾得太多,珍珠石則會不翼而飛,顆粒不存。

珍珠洞是一處古老而神奇且具有悠久歷史的風景勝地。此處群峰林立,地勢險峻;蒼松翠竹,綠蔭蔥蔥;雲霧繚繞,泉水淙淙;鳥鳴雀躍,繁花似錦。而更為獨特之處,就是洞內盛產五顏六色光滑如天然珍珠的石子,從古至今久采不竭,珍珠洞由此得名。

據史料記載和殘碑考證,該洞廟宇與武當山金頂同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真武帝行宮之一。當初殿宇雄偉、幽雅別緻;亭台樓閣、超塵拔俗;雕樑畫棟、飛檐走獸,甚是壯觀。香客常年絡繹不絕,多來自湖北、河南、四川、陝西等地,其中不乏海外華僑。特別是每逢三月三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都想藉此機會在洞內撿得一些珍珠石子,作為「吉祥神珠」收藏。

從蕩氣迴腸的山間公路上,一眼望去,林壑雲深,清泉長流,山青水秀。踏著鱗次櫛比的石階山路登高遠眺,腳下雲海翻騰,蔚為壯觀,使珍珠洞那瑰麗的風光盡收眼底。漫山遍野的蒼松翠柏,剛勁挺拔,鬱鬱蔥蔥;體態嶙峋的懸崖巨石,虎踞龍蟠,雄壯險要。

在距珍珠洞不遠處有一六米高的巨石,方方正正,遠看酷似一口大印置於路旁。傳說是姜子牙當年東征討伐商紂王時路過此地,將寶印暫放於此,所以自古以來被稱為「將軍石」,同時也是陝鄂兩省的界碑。

一到珍珠洞的谷底,刀劈劍削般的山崖立即呈現在眼前,抬頭仰望,一孔半圓形的洞口,宛如一輪弦月懸掛在絕壁上,漂浮在雲霧之中,這就是神奇的珍珠洞。

每年的三月三,趕廟會的人群一浪高過一浪。山溝里人頭攢動,叫賣聲、戲劇聲、看雜耍的喝彩聲此起彼伏。

在密集的人群中,勉強擠上了登山小道。山道陡峭崎嶇,蜿蜒盤旋,路旁奇形怪狀的山石,夾雜著多姿多彩的藤木,香氣鬱人的野花,逗引得遊人目不暇接。

正在行走之際,突然有人大聲叫「你們看啊,誰把珍珠撒了一地?」於是大家都彎腰去撿,一顆兩顆……只見那大的如同跳棋玻璃球,小的猶如火柴頭大小,粒粒光滑如玉,色澤照人。在這些五彩繽紛的珍珠石子中,紅的朱殷奪目,藍的透明晶瑩,黃的桔橙柔和,白的純潔無暇,還有的一顆中呈現多種顏色,更有那十分珍稀的黑色墨玉,實在令人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順著登山小路扶著峭壁上的石欄拾級而上。在半壁處,只見剛勁有力的「珍珠洞天」橫匾鑲嵌在洞口的門樓上。據說,這四個大字還是清朝商洛一個知府留下的手跡,只不過後來被摹仿複製而成。

珍珠洞有講不完的神奇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

很早以前,當地發大水,洪水滔天,只剩下居住在湖北境內弔橋大粱上一個大戶人家。其家中餵養了一匹白馬,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只是嗷嗷大叫。主人家心疼地問它:

「你是不是要走?要走你就點點頭。」

果然,白馬點了點頭。

於是主人家就騎上馬,隨馬游韁,一直跑到珍珠洞。只見洞中廟宇輝煌,下馬觀之,白馬飛奔入洞,轉眼不見了蹤影。

主人家失去了愛馬,痛不欲生,決心進洞尋找白馬。於是就備足了一大背簍蠟燭,順著崎嶇的山洞一直走了七天七夜,仍不見白馬的蹤影,眼看所帶的蠟燭即將燃盡,正一籌莫展時,前面出現了一片空曠的水草地,河邊有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

主人家上前施禮問話:「可曾見到一匹白馬?」

牧童答曰:「那匹白馬原來是東海龍王的愛子,因出宮玩耍被此地的山水勝景所迷戀,一住就是數年,現已回龍宮去了。」

主人無奈,拜別返回。此時,頓覺一陣清風吹來,瞬間就到了洞口。

這個洞究竟有多深,又通向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

據當地老年人講,此洞向東一直通往大海,每逢龍抬頭之日,夜半子時萬籟俱寂,將耳朵緊貼洞壁,能隱約聽到大海的波濤聲,時而還夾雜著海鷗的鳴叫聲。從洞內發現的魚蝦化石,又為珍珠洞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珍珠洞高大寬敞,約有400多平米,殿宇建築錯落有致,原有的輝煌建築已毀於「文革」動亂中,經近幾年重新復建已初具規模。殿中神像栩栩如生,香煙裊裊,鐘聲常鳴。

在洞口左上方有一名為雷鋒洞的天然溶洞,洞內鐘乳石倒立,地面的岩石上有一個碗大的石窩,鐘乳石的滴水正好落在其中,石窩內的清水常年不幹不溢。

據說,以前這個石窩只有酒盅大小,每天能自然生出一勺白花花的食鹽。後來駐廟道士為了多取食鹽,就用鋼鑽將石窩鑿至碗大,之後再也沒有食鹽自生了,只留下了現在的「叮咚」泉水。在洞中靜聽滴水聲,宛若仙樂,忽遠忽近,飄緲不定,別有一番情趣。

據住廟老道介紹,原來祖師爺寶座下面有一個三尺長的鵝卵珍珠石,上面常年長滿五顏六色的小珍珠石子,虔誠的香客只要用手輕輕一拂,珍珠石子即會脫落。奇怪的是朝采暮生,第二天依然恢復原樣,久采不竭。

只可惜,前幾年被人破壞性地開採取珠,運往廣州販賣,竟連碩大的珍珠卵石也挖走了。珍珠洞不僅是風景勝地,而且還留下了許多名人志士珍貴的足跡。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兵攻打商洛時路過此地,曾在洞中駐足進香,以祈禱起義成功。

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部隊勝利突圍轉入鄂西北後,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曾在此約見陝南遊擊支隊支隊長譚道鵬,共商創建陝南革命根據地大計。

在珍珠洞的山腳下,無論是你急行於陡峭的山道上,還是漫步在楊柳青青的小河邊,在那綠竹紅花掩映的地方,處處都有看不夠的奇特美景,每一個景點都有講不完的神奇故事。尤其是那獨特的天然珍珠奇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樂不思歸。

有詩讚曰:

紺宇凌霄輕步雲,登高盡覽蓬萊景。

遠眺天河東逝水,近賞珍珠添詩韻。

織女播玉傳千古,銀河在地絢晶瑩。

無限珠景美如畫,人間仙境別有情。

編輯 秦楚玉 供稿 聞孝書 聞孝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