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本書看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

一本書看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是錢穆先生五次講課的記錄稿整理而得。

短短五節課,中國千年政治制度,先生擇其關鍵處言之,對中國秦漢以來的政治制度做了高度精鍊的總結。

本是千頭萬緒,讀來卻脈絡清晰,絲毫不覺散亂。

複雜的事情簡單說,才見真功力。非大師不能為也!

頗有所感,略記如下。

1.對政治制度的評價方法

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評價標準,先生指出的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要看重「歷史的評價」,即當時人對當時制度的評價,而非用今人今事的標準來評價古時的制度。

這一觀點看起來簡單,實在是人們常犯的錯誤。比如以今日之眼光看專制的皇帝實在是個壞的制度,可是,當時的情形是否又有更好的選擇呢?

二是制度要與人事結合起來看。先生認為凡是能持續很長時間的制度,幾乎沒有一開始是不好的。

而好的制度,也很少有經過很長時間還不需要改變的。所以評價一個已不合適的制度,千萬不可只見其後來的弊端,而不顧其初始時之好處。

好的制度之所以變得不好,多是人事已變,制度因之不再適合了。比如唐之兩稅制的改革,起初是一好制度,日久之後,土地登記逐漸混亂,這就變成了一個弊端重生的制度。

這兩點看問題的標準,不僅適用於政治制度的評價的啊!

2. 「化家為國」——統一政府的開始

從秦始有正式的統一政府,此前是封建的統一。封建諸侯有家而無國。

從秦始,除皇帝外,再無世襲之政府官職。

封建諸侯之家臣變為政府之官員,君王之家事變為國家之事。無「私家」而成「國家」。

從此,中國政治中最核心的關係成為:皇權與相權的關係。即皇帝與政府的關係。政府的代表是宰相。

皇權一直受到相權的制約,但相權逐漸衰弱。專制的程度也因之加強。

漢延續秦制,政府實權在丞相,甚至皇宮中事也屬於丞相職責之一部分,通過御史中臣溝通皇帝與丞相。

宋始開始弱相。

以前傳說,宰相在皇帝面前只能站著始於趙匡胤撤走凳子,看本書就知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五代以來,小國紛立,皇帝廢立頻繁,而宰相反而常有做得久的,比如馮道。

因此,皇帝權威反而不如宰相。

宰相為了避嫌,所以自行謙抑,在皇帝面前不坐而站以示尊敬。

而宰相此舉,又很大程度上因為唐開科舉後,宰相出身多為貧寒,無世家門閥的底蘊,才會做出此等有失宰相身份不識大體的舉動。所謂「進士輕薄」。

明朝沒有宰相一職,內閣大學士行宰相之實。而內閣大學士從制度上講實為皇帝之私人秘書,此為皇權對相權的侵奪。

大學士需與太監相勾連方可成事,如張居正事。

無宰相運作的政府處理國家事務,導致皇上精力必不足以理事,太監得以擅權。

明代宦官問題嚴重,實與相權被皇權侵奪,政府權力衰落有直接關係。

3.考試製度

從賢不從眾的傳統。

漢初,無定期選舉。仕途多為貴族集團壟斷。民間舉「賢良」或者特殊事件推舉。

後有定期推舉,舉「孝廉「,多為郡國世家所包攬。

後九品中正制,人才集中到中央。上級關注有考評權的官員而直接上級沒有權柄約束。

先太學,後郎官,出掾屬,實習鍛煉而後得官。

唐開科舉,政權向更廣泛的階層開放。

從漢以來,中國即為讀書人的政權。

西方國家政權未向工商階層開放,先有經濟實力,後求政治參與。中國早已把政權開放至全國,獎勵讀書人入仕,優秀人才首選從政而非工商。

後果:人皆向官,而工商未得發達。求官者愈多,政治上之臃腫病。讀書人成多餘之政治脂肪。

4.滿清部落政權的統治

無制度,有法術。

滿清一朝,可說全無制度,只有出於私心之法術。

沿襲明朝,無宰相。

最高政權出自皇帝,軍機處為皇上之私人機構。

秘密政治,皇上直接發上諭給各地官員,連中央官員也不得參與,全國變成秘密政治。

滿漢並立,有一中國尚書,必還要有一滿洲尚書。

滿清政權並不代表全國民眾。出於私心之秘密政治,而其得以延續,在於滿族,蒙古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支撐皇帝掌握政權。

扼殺自由。

各地學堂設「卧碑」:

生員不得言事。

不得立盟結社。

不得刊刻文字

此三禁令,正是近代西方「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之三大自由。

悲哉。

結語

草記如上,遺漏甚多。待來時再讀。

從秦以後,早已不是封建;滿清之前,難以稱專制。

【說明】

常識稀缺的時代,或因書讀太少而無知,或被洗腦太深而不再思考。

本號關注投資和歷史,所有的文章均為原創,是號主獨立思考的體現。

三十歲時始覺書讀不夠,從此不敢輕言世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睿果卡卡 的精彩文章:

TAG:睿果卡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