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批90後,應該這麼活……

第一批90後,應該這麼活……

我們90後的焦慮,是時代的召喚和無法匹配的野心。

自從各種「佛系」代言人在被各種公眾號複製粘貼過無數遍之後,第一批90後已如約地被玩壞。十年前,媒體在電視上報刊上書籍中也這麼問過這麼一批類似的人群,還稱他們為「垮掉的80後」。十年後,人們已不再討論起他們,媒體們也轉換了陣地,開始在90後上作起了文章。

很不幸,中槍的90後真正的開始進入了社會,還剩20天不到的2017年,1990年出生的人掐指一算,已經28歲了。就算是20世紀的尾巴,1999年生的他們,也都長成了18歲的成年人。

90後匆匆地來到了這個世上,迎接他們的即將是什麼?

1

孤獨的一員

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年齡在20-39歲的獨居青年達2000萬人。正如那首著名「喪曲」——《葉子》中所述,他們幾乎每天都在過著「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的狀態。

孤單變成了更多人的「一個人的狂歡」,每天朝九晚五,遠離家鄉,獨自生活。

一個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比如吃飯。

在家自己做飯?煮一鍋飯可以吃好幾天;那還是叫外賣吧,有時連起送價都湊不齊,點多了要不浪費了要不就能吃一天;出去吃?那也不能天天吃啊,不健康,而且錢包也承擔不起,開銷實在太大;放在家裡的食物有冰箱還好,水果放著放著就壞掉了於是下次就不買,唯一會定期更新的食物應該只有偶爾逛一次超市順手帶回來的零食飲料和上次從單位拿回來的網購土特產。

光吃飯都有這麼多坎,還能說什麼呢?

於是我們選擇在互聯網中選擇抱團取暖,這樣的死循環只能讓我們更加孤獨。《孤獨的城市》作者Olivia Laing就說到,鋼筋水泥的城市將我們隔成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個體,整座城市的孤度感是無法消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接受它,並且正視它,學會獨處。

2

獨處的時間

與其每日惴惴不安,擔驚受怕,不如選擇接受並與其和諧共處。

獨處是直面自己最好的機會,與自己對話,與心靈對話,與靈魂對話。雖然這麼說肯定會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不是人格分裂,當然不,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的傑作,皆是沉浸於名叫自我的世界才能產生真正的心靈感悟;唯有自己獨自面對群山與大海的壯闊時,才能真正的感悟大自然。

洗澡時其實是我們獨自思考的最佳時間,阿基米德在澡盆里發現了浮力,算出了皇冠的真實重量。老羅羅永浩爆料自己在洗澡的時候想到了Big Bang大爆炸和One Step一步功能,這些功能使鎚子手機成為了其最著名的功能,使得各大公司都爭相效仿。即使再忙,也要抽出身來,和自己對話,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體驗。

和自己交朋友,傾聽自己的心聲。有的人只習慣與別人共處的感覺,和別人說話時總能找到共同語言,一旦獨處就受不了,對自己無話可說。然而,與他人交談雖然能獲得交流的能力,可人總要學會與自己共處,這樣才能逐漸形成有深度的內心世界。身體里的一個我可以是奔放的,一個我可以是安靜的,奔放的我成為了「使者」,他負責與這個世界保持聯繫,讓我看到世間的美好;另一個安靜的「守護者」,他永遠住在我心裡,為我築建一個美好的家園。

善待自己,與孤獨無關,與情字相連。

3

時代的召喚

90後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焦慮、迷茫,還來不及青春就被開始吐槽「油膩」。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就像沒有傘的孩子,拚命地在雨里奔跑,而周遭的人都只在冷漠的觀望著你,認為你是個異類。

當我們年輕時,曾聽過上代人年少得志,創業成功,一夜暴富的故事。然而當我們滿心歡喜的跑進社會,努力拚搏一年又一年,這些奇蹟依然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大部分90後不是剛畢業,就是剛參加工作,既沒有固定資產,也沒有令人滿意的工資,我們90後的焦慮,是時代的召喚和無法匹配的野心。

身處大城市的90後,加不完的班,買不起的房,等不到的「另一半」,無法逃避的現實,於是我們被迫焦慮被迫抑鬱了,被這個社會歸類為油膩了,甚至,我們都被「強迫」出家成佛了……

孤獨從小到大都陪伴著我們,所以在很多時候,當你在互聯網上肆意表達著自己的孤獨感時,很多時候都會收穫很多的共鳴,也會更容易習慣和消解。慶好我們還擁有些時間,可以在休息時睡到日上三竿,胡吃海喝訂一大堆外賣,留一點點時間給那些不安和焦慮,然後又開始新的一天。

有時候我挺不理解的,我們讀書的時候這些人都在罵我們90後腦殘,搞非主流發火星文,是扶不起來的一代。畢業了開始工作了又開始寫這些所謂成功學的文章想趕鴨子上架,想讓我們接過他們的衣缽開始這麼對待00後。

十年後的00後,他們會不會也開始覺得我們已「油膩」?

4

喪燃著活下去

逃避是沒用的,不如喪燃著活下去。

這不是沮喪,也並非不思進取。曾經我們身上的那絢麗光彩逐漸消失,正是我們在人生這條長路上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在未來的很多年裡,我們依舊逃不過被世人注意、針對的眼光,喪文化也一直會流行下去。可畢竟我們還是要生活的,即使活得佛系,也只不過是給自己包了個殼,裝作什麼都無所謂罷了。

最近和一個工作了十多年的姐姐聊天,發現她即使還是一個人過,但還是挺有滋有味的,有了自己的小家,經常邀請朋友們來他家吃喝玩樂,無論是工作還是愛情都選擇隨緣。我問她,難道你不會為生活而感到擔憂嗎?她苦笑:「還是會喪的,畢竟我們都是人,只不過工作了這麼久,內心或多或少都會變「堅硬」些罷了。」在喪的環境下熱烈地活著,這便是喪燃吧。

網上有份《當代青年獨居指南》,總結出了幾點年輕人的積極活法:

1. 多給爸媽打電話

2. 跟同事同學處好關係

3. 平日里不要太宅

4. 盡量生活健康

5. 有安全意識

6. 找個對象

大概能滿足這些條件的青年,這輩子應該都喪不起來吧。

p.s.

半年前某公眾號在提出了「喪燃」新詞之後沒怎麼火,半年後創造出了佛系這樣的概念,終於成功的變成了一次炒作,不得不說作為輿論尖端的90後,我們總是會遭到這些不明所以的壓力。勸大家還是看淡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晗 的精彩文章:

TAG:言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