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冷了,我媽關心我穿沒穿秋褲,我卻關心古人穿沒穿秋褲

天冷了,我媽關心我穿沒穿秋褲,我卻關心古人穿沒穿秋褲

GIF

最近《青蛙旅行》這款遊戲

可是激發了不少玩家的慈母心態啊

反正辦公室小紅也深陷其中了

這兩天不是大降溫了嘛!

小紅一直念叨:

我家蛙蛙出門玩竟然忘記穿秋褲~

要不要給倒霉孩子寄一條過去?

GIF

說起降溫這件事

我們還可以靠

空調、小太陽、暖風機等

各種高科技產品度過嚴寒

古代人可沒有這些

他們有的是智慧

GIF

下面來跟新妹一起

看看古人的那些禦寒秘籍

秘籍一:衣物防寒法

? 冬季穿搭正確示範一 ?

厚(皮)襪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上圖是現存最早的氈襪(皮襪),年代為公元前九世紀,新疆塔里木盆地扎洪魯克古墓出土

? 冬季穿搭正確示範二 ?

皮靴

牛皮靴,陳列於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

? 冬季穿搭正確示範三 ?

秋褲

現在的我們糾結於冬天要不要穿秋褲,古人也許並沒有這麼糾結。

據目前研究材料表明,合襠褲流行始於漢代,這之前,為了行動方便,古人的褲子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開襠褲」,需要在股間纏繞「褌」。

? 冬季穿搭正確示範四 ?

棉毯

南宋棉毯 浙江省博物館藏

最早的棉的實物是南宋的棉毯,出土於浙江蘭溪高氏墓的棉毯,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上圖為浙江蘭溪潘思明妻墓出土的南宋棉毯。棉毯純用棉花提織,經緯條幹一致,毯面均勻緻密,色灰白,毯面上有八十一枚開元通寶和北宋錢幣排列成六個相互連接的菱形圖案。

? 冬季穿搭錯誤示範一 ?

越人「斷髮文身」

越人模型 浙江省博物館「越地長歌」展廳

冬季請不要模仿上圖「模特兒」極簡的著裝風格。越人斷髮紋身主要是為了方便勞作

? 冬季穿搭錯誤示範二 ?

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 湖南省博物館藏

素紗襌衣,馬王堆漢墓出土。它是西漢紡織製品的巔峰之作,整件可以摺疊塞進火柴盒中,總重量僅為49克。現代技術歷經十年複製後的絲織樣品仍比原件重。

所以......

珍惜我們現在如此常見的

棉衣棉褲和各種新型保暖材料吧

畢竟看起來

古人冬天只能抖的比現在更厲害

GIF

秘籍二:道具防寒法

? 建築防寒設計 ?

南方人家裡來客人了

常說外面天氣好去曬太陽

因為屋裡沒有暖氣

一般都是裹上被子瑟瑟發抖

但是早在遠古時代,在掌握用火技術後,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就已經開始用火驅逐野獸、逐漸改為熟食並用火禦寒,北京人舊石器考古遺址中就有大量的經過擾動的燃燒後的灰燼層,在這些灰燼之中還存在一些骨頭和木屑的殘留物。

新石器時期的許多建築遺址中都曾出現灶坑等的遺迹,它們既有加工食物的作用,又可以在寒冷的時候保暖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建築,由於新石器早期氣候較寒冷,建築多為半地穴式,以此防寒。由於室內空間較小,通風不好,很多灶坑遺迹多在門道附近,既利於排煙也有助於屋內熱空氣對流,取得較好的採暖效果。也許這就是先民因地制宜的「暖氣」吧。

但是建筑前期沒有設計暖氣功能怎麼辦?

不要怕,

還有各種防寒道具啊!

? 防寒道具設計 ?

火爐

戰國原始瓷鋪首爐 浙江省博物館藏

有這樣一個火爐可以說比較便攜了,不局限於建築內,就算在建築外想要取暖也可以實現。我們現在依然沿用著這種取暖方式。

網友在重慶武隆旅行時

晚上在山裡某家小店拍攝的火盆

熏爐與手爐

西晉越窯青瓷薰爐 浙江博物館藏

早期熏爐有加熱取暖和熏香等多重用途。最著名的熏爐是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掘出的「博山爐」

古人的火爐和熏爐也延伸出了手爐這一新品種,

似乎提醒現代的我們

為了避寒也要多元化武裝自己

怕冷的我們也確實將這種取暖方式

流傳了下來

秘籍三:精神抗寒法

? 因為更高遠追求而忽視寒冷 ?

明代初期的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回憶自己兒時求學艱辛。

宋濂在冬日裡即便手指凍僵也要

堅持儘快抄完所借之書,

為了求學跋涉在大雪紛飛的山谷里,

在更為璀璨的精神追求之下,

寒冷已經被徹底遺忘了。

宋濂

? 因情誼而心暖 ?

邀上三五好友談天說地,共話當年或暢談來日。吃上一大鍋熱乎的菜肴,喝上幾碗酒,這也算是能驅寒的方法了。

正如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中寫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綠蟻新醅酒

戰國原始瓷溫酒器 浙江省博物館藏

只需輕輕讀上一遍,

在大雪之中能溫暖人的究竟是酒

還是人與人之間情誼的炙熱自有分說。

紅泥小火爐

漢銅鐎斗 浙江省博物館藏

秘籍四:終極防寒指南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比較完善的社會救濟的思想體系。儒家和法家思想對社會救濟的發展存在不同方面的影響,前者以「仁義」為名,後者以保障國家政治穩定為目的,都提倡社會和個人救濟。

《禮記·檀弓下》記載,在衛國發生饑荒的時候,公叔文子煮粥救助災民,使許多災民受惠,因此賜謚號為惠文子。

四季輪轉是自然界的規律,人們克服了冬日大雪、低溫、寒風等惡劣氣候因素,不斷發展防寒的手段和技術,讓一場大雪也能變成冬日的情趣。

當年杜甫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古至今讓人們能度過並享受冬天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技術的進步,但其本質還應是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和對人性的關懷。

可見,寒冷的冬天裡,

溫暖人的不光有各種保暖且養眼的衣物,

更應是一顆依然跳動的溫暖且善良的心。

古人的終極防寒指南,

理應如是也。

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記者:胡哲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新浙里 的精彩文章:

浙江衛計委發布12月傳染病疫情!這波流感怎麼治?

TAG:中新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