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祥雲博山爐:漢晉人心中神人仙獸出沒的海上仙山
文史
01-25
原標題:裊裊祥雲博山爐:漢晉人心中神人仙獸出沒的海上仙山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
陶綠釉獸紋奩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陶
連蓋高27.6厘米,腹徑22.3厘米
圖片均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
內容為上博《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展品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