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有沒有見識,就藏在這三個細節里

一個人有沒有見識,就藏在這三個細節里

一個有見識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活得木訥寡談、謹小慎微、步步驚心的人,他會允許自己多體驗多嘗試。他甚至可以比別人活得更率性自由一些。

因為,他的視野在,心胸在,自信在,手段和方法都會同在。

不得不說,一個人有沒有見識,是可以通過細枝末節辨別出來的。它不用刻意顯擺,而是一種自然流露。

一個人有沒有見識,就藏在這三個細節里。

1

沈南曾經在《金星秀》里說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劉嘉玲來做節目,她上台和觀眾打過招呼後,直接走向了舞台邊上的沈南,她說:「我每周都會看你們的節目,你們配合得非常好。」並大方的和沈南握手,她的表現讓沈南受寵若驚。

沈南說:「劉嘉玲是節目開播以來,第一個主動走過來跟我握手的嘉賓。」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耀武揚威的嘍啰,他們自命不凡,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牛的人,而越是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顯露自己的本領,對任何人都非常謙卑,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他們會表現得很淡定。

其實,就像越是富有的人,他們越不會用一身的奢飾品彰顯自己一樣,越是見識多的人,越不會跟別人標榜自己有多麼見多識廣,而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足夠優秀。

見識多的人,都有極高的素質,這種素質是他們一輩子的財富,著名影星俞飛鴻在《十三邀》採訪視頻中,完全傳遞出了這份品質。

當採訪者許知遠一遍遍地用略微傲慢的語氣反覆問她:這樣的男人你喜歡嗎?就沒有想過要依靠男人嗎?

她並沒有惱火,只是微笑著不卑不亢地說:所謂擴展邊界,自我救贖,靠的是自己的經歷,女人應該學著自己去生活,聰明的女人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有見識的人面對長輩或弱者懂得屈尊,面對默默付出的人懂得尊重,面對咄咄逼人者也用最寬廣的胸懷接納。

見識越多的人越謙卑,越是經歷挫折越懂得自矜。

董卿在《開學第一課》中又火了,火的原因是她跪地採訪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這是一位將一生都奉獻給翻譯事業的著名翻譯大師,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

當這位老人和董卿侃侃而談時,大家更多的注意力卻很快被董卿吸引了。

面對身體狀況不好的老先生,董卿三分鐘的視頻里,跪地三次,一直努力保持和老先生平視或者仰視的角度,非常認真地聽著許老先生講述自己的故事,然後把老先生的意思傳遞給現場的觀眾。

每當要提問的時候,董卿會主動靠近許老先生的耳邊,用緩慢的語氣向老先生提問。從董卿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謙卑。她跪地採訪的謙卑態度,等於給孩子們上了一節「尊敬師長」的言傳身教課。

跪地採訪並沒有損失她任何個人的尊嚴,反而讓我看到她得體的外表和淵博的知識下藏著的謙卑的心。

謙卑是一種交際態度,更是一種人格修為。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偉大的人,儘管功成名就,也往往會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而把自己放得越低、越謙卑的人,往往也越容易接近成功,越能夠從成功走向偉大。

一個人的見識,就藏在他的謙卑里。

2

在一個讀書APP的廣告中,女孩在鏡子前試了好多套衣服,一臉嬌嗔對胡歌「抱怨」:「我怎麼穿什麼都好看啊!」胡歌目光爍爍地對著鏡頭說:「書讀多了,自然百搭!」

看著鏡頭裡的胡歌,發現他的帥早已不是當年單純皮囊的俊逸,而是飽含著故事,散發著書香的儒雅。

書讀多了,它會隨著時間的沉澱形成一股氣質,這股氣質就所謂的書香,是一種飽讀詩書後形成的雅緻。語出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現在的胡歌就是有一股「靜水深流」的氣場。

2006年的胡歌,憑藉「李逍遙」一角,一舉成名的他,就在當年遭遇了一場慘重的車禍。助手當場搶救無效死亡,而他的面部傷勢十分嚴重,縫了100多針,甚至面對有可能失明的風險。

原本搖扶直上的璀璨星途,卻瞬間跌入谷底。縫了針的眼睛不能哭,胡歌就把頭放的很低很低,讓眼淚掉在地上。自殺和自棄他都想過,而胡歌說,在那段最消沉最無助的日子裡,是讀書讓他挺過來了。

他甚至開始懂了那一段時間「殘破外表」下的意義,是恩寵也是勇氣,讓他從閱讀書籍開始,重新翻閱自己的人生。他說:「如果皮囊難以修復,我願意用思想,去填滿它。」

那些不演戲的日子,他會把自己丟進書堆里,在別人的故事裡沉浮,也參悟著自己。「繁華世界,越讀,越明白自己。」這正是他千帆盡處的感想。

被命運洗牌後,重新回歸的胡歌,再次紅到發紫。而面對榮譽,讀過的書都延伸在他的一言一行和氣質里,他謙卑又得體的言談舉止得到大眾的一致稱讚。他更加懂得如何去感恩、去尊重、去努力、去做自己。

多讀幾本書,你會知道世界有多大,視野更開闊。永遠心懷希望,才不至於被眼前的局勢困住;

多讀幾本書,你看問題的思維會轉變,腦筋也會更靈活,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會有所改進,擺脫貧窮的籌碼可能也會增加幾分;

多讀幾本書,在為衣食住行勞碌的每一個日子裡,都為內心點上一盞燈,照著前進的道路和方向,不迷茫,也不迷路。

有見識的人,總會堅持閱讀,不斷刷新自己的眼界,挑戰新的領域。

所以他們才能氣質如蘭、口吐蓮花,能對身邊的事物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

一個人的見識,就藏在他讀過的書里。

3

北宋王安石做了宰相後,在政務閑暇時,常常翻閱各地送來的詩文。

有一次,他看到廣東有個秀才寫的詩:「彩蝶雙起舞,嬋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卧花心。」

他看了前兩句,點頭稱讚;看到第三、四句時,不覺發笑:明月怎麼會叫?黃犬又怎會卧在花心上呢?

於是,他便大筆一揮,把後兩句詩改成:「明月當空照,黃犬卧花蔭。」

直到後來,他被辭去職務之後,遊歷南方。

他到南方時才發現,原來南方有一種鳥叫「明月」,叫聲婉轉動聽;有一種昆蟲叫「黃犬」,常卧在花心裡睡覺。

王安石恍然大悟,原來那兩句詩是對的,自己反倒給人家改錯了。不親身遊歷南方,王安石就無法得知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識缺陷。

70年代時,美學大師蔣勛在歐洲讀書。

那時候他寫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他:「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

蔣勛說:「還沒有。」

老師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

後來,蔣勛就在義大利跑了一個月。身上就是一個背包,兩件襯衫,睡過火車站、蓋著報紙打過地鋪。

有見識的人,會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去感受不同文化的差異、不同思想的碰撞,讓自己的視野和格局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亨利·米勒說:我們旅行的目的,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

旅行,不是單純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而是一種改變。去看日出日落、星辰大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與自己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旅行可以讓你的見識更加廣闊,讓你對世界的感悟更加深刻。

一個人的見識,就藏在他去過的地方。缺見識,讓多少人平庸一輩子。

在這個並不單純的世界上闊步前行,你需要一些比單純更有力量的傍身利器,比如,見識。

在中國式的養成教育里,父母會有意識地鍛煉男孩子,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而女孩在成長的歲月里,更多的是被保護,被蔭庇,被盡一切努力與壞的、惡的、陰暗的、灰色的地帶隔絕。順理成章地,單純善良,成為普遍情形下對好姑娘們的推崇和讚美。

但僅僅基於單純的善良,是靠不住的。沒有在紅塵中打過滾、沒有被五色迷過目、完全未經引誘和衝擊的單純善良,並非本色堅持,而只是沒機會變質。這樣的單純是容易被浸染變色、被擊垮和崩壞的。

當我們說見識的時候,不單是指見聞,也不只是知識。見識,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綜合認識、理解和判斷能力,它包含眼光、見解、思維方式、分析能力,包含對過去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靈活駕馭應用。

有見識的人會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儘可能多地認識世界的寬廣遼遠,明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相對位置。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長篇連載:宮廷變亂五十起 第三十一集《八王之亂》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