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北有哪些消失的古城?

東北有哪些消失的古城?

NO.2 消失的塞北古城(東北篇)

作者:寒山憶雪

編輯/繪圖:寒山憶雪

副標題:東北有哪些消失的古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城基本上是區分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長城以南,被稱為關內,是農耕文明,在此基礎上,有很多城市存在。

而長城以北,被稱為塞北,是游牧和漁獵文化。我們通常認為,游牧和漁獵地區,是不會有城市存在的,但實際上,塞北還真的存在過幾座著名的古城。

塞北東部,也就是東北地區,至少有過五座著名的古城,他們分別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古城、渤海國東京龍原府古城、金國上京會寧府古城、遼國上京臨潢府古城、遼國中京大定府古城。

五座古城的大體位置


上京龍泉府古城

上京龍泉府古城的位置,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級市西南方向的渤海鎮,牡丹江東畔。

龍泉府古城位置

龍泉府古城是唐朝時期,東北地區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的上京,也就是渤海國都城之一。渤海國最早的都城在敖東城,今天的吉林敦化市區東南角一帶。渤海國的第三任君主,文王大欽茂在位時,開始營建龍泉府城,並在公元755年,將都城遷到此地。

渤海國行政區劃

上京龍泉府城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古城輪廓是規整的長方形,南北距離3.3公里,東西距離4.6公里,皇城處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宮城則處在皇城內正中。外城內街道筆直縱橫,把居民區劃分成一個個規則的方塊。整個都城的規劃,顯然是完全模仿當時的唐長安城。

上京城遺址圖

唐長安城平面圖

渤海國文王遷都龍泉府大約30年,大約在785年左右又將都城遷至東京龍原府。但在文王死後,794年,渤海國成王又把都城遷回龍泉府,並穩定的作為渤海國的首都130多年。

公元926年,契丹攻滅渤海國,將渤海國境內大部分居民,包括上京龍泉府城內外的居民都悉數遷往遼東。剩餘的渤海國人因為抵抗契丹失敗,南遷至朝鮮半島,龍泉府城,這座當時東北亞最大的城市由此變為廢墟。

龍泉府宮殿遺址


東京龍原府古城

東京龍原府的位置,在今天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琿春市區西郊,中朝邊境處,圖們江東岸,距離日本海不到60公里。

東京龍原府位置

龍原府是渤海國營建的第三個都城。文王大欽茂遷都上京龍泉府不到30年,就開始營建東京龍原府。大約在785年左右,文王遷都龍原府,793年文王去世,第二年,繼位的成王又把都城遷回上京。龍原府短暫作為渤海國的都城不到十年,之後,仍然充當渤海國的東京陪都。

東京龍原府具體位置

龍原府城的輪廓也是規整的長方形,與上京龍泉府不同的是,龍原府南北稍長,大約760米,東西稍短,大約710米,也分為外城內城,整體規模比上京小得多。

龍原府故城輪廓

龍原府故城輪廓

926年,契丹攻滅渤海國之後,與上京龍泉府的命運一樣,居民大部分被遷空,古城漸漸淪為廢墟。

龍原府故城城垣廢墟(八連城遺址)


金上京會寧府古城

會寧府城的位置,在今天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郊,阿什河西畔。

金上京會寧府故城位置

會寧府城是金國的第一個都城,金太祖完顏阿古打時期,沒有城郭,只在此地設有氈帳。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時期,才開始營建皇城(1124年)。1138年,外城營建完成,定為上京。

會寧府故城輪廓

會寧府城分為南北兩城,兩城均大體為長方形,最初只有北城,1146年經過一次大規模擴建,才奠定了南城的輪廓。南北兩城的城市規劃都是仿照北宋都城汴梁的,有貫通南北的中軸線,街道縱橫有度。目前殘存的城牆高度仍然有5米左右,城基厚度達7到10米。

會寧府故城城牆遺址

大雪覆蓋後的會寧府城牆根

大雪覆蓋後的會寧府城牆根

會寧府城作為金國的都城30年左右,1153年,完顏亮遷都燕京,4年後,會寧府被廢除上京稱號,宮殿廟宇也被拆毀。1173年,金世宗在位時,又重新恢復會寧府的上京稱號,作為金國的陪都。1181年,金世宗重建上京城,重修了宮殿廟宇,並在城牆表面砌上青磚。

上京會寧府皇城復原圖

蒙古滅金後,會寧府城被毀壞,但城牆以及青磚仍然完整保留,降為元朝的一個驛站,居民稀少,不復金國時盛況。清朝時,設置阿勒楚喀副都統治所於上京城遺址的北側。清朝末年,阿勒楚喀副都統拆除上京城城牆的青磚去建造阿城縣城,上京城最終只剩下土城垣。

會寧府遺址圖


遼上京臨潢府古城

臨潢府城的位置,在今天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東南郊,西遼河支流烏爾吉木倫河畔,西倚大興安嶺,東望科爾沁草原,地緣位置十分重要。

遼上京臨潢府位置

臨潢府是契丹國最早的都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三年908年開始營建。92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後開始大規模擴建,到938年,上京城基本營建基本完成,並在同一年將都城由皇都改為上京臨潢府。

契丹人

完工的後的遼上京,分為南北兩城。北城稱皇城,居住契丹人,南城稱漢城,居住漢人,這也是遼國一國兩制的一個反映。

上京臨潢府平面圖

金滅遼後,繼續保留臨潢府,只是改上京臨潢府為北京臨潢路。而元滅金之後,臨潢府城逐漸荒廢,烏爾吉木倫河穿城而過,基本把南城的城垣沖毀殆盡。

上京臨潢府衛星圖輪廓

上京臨潢府故城遺址航拍圖

上京臨潢府故城遺址風景圖

遼中京大定府古城

大定府的位置,在今天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西郊10公里處的大明鎮,西遼河支流老哈河的北岸。

遼中京大定府故城位置

大定府興建於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耗時四年基本完成,設為遼國中京。大定府的營建晚於臨潢府60多年,當時遼國正進入了鼎盛時期,與宋朝簽訂檀淵之盟後,中華文明更是大量湧入遼國,大定府的城市規劃,與宋東京汴梁城幾乎一樣,面積也比臨潢府要大的多。

遼中京平面圖

宋東京開封平面圖

中京南北寬3.5公里,東西長4.2公里。而上京北城東西寬不過1.7公里,南北長不過2.8公里,面積只有中京城的三分之一,此外,也沒有中京城規整。

遼中京平面輪廓圖

金滅遼後,中京大定府改為北京路大定府,城池依舊保存。元滅金之後,改大定府為大寧路,大定古城依然留存,成為蒙元時期草原上除元上都以外最大的城市。

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奪取大寧地區,分封自己的兒子朱權為寧王,鎮守大寧地區,原來的大寧路改名為大寧衛,城中的遼代皇城直接變成寧王的王府。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挾持寧王家屬及下屬兵丁前往北京,並焚毀大寧古城,繁華了392年的大定(大寧)古城就此淪為廢墟。

遼中京遺址風景雙塔圖

遼中京荒廢而殘破的城牆基

下期更新,消失的塞北古城(下篇)。

本文為寒山歷史小講堂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寒山歷史小講堂 的精彩文章:

貝加爾湖曾經屬於過中國嗎?

TAG:寒山歷史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