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掛」狂吠100年

「開掛」狂吠100年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兩樣」

文/skye

在中國,有一位這樣的老人,他出生在1840年4月17日,去世的時間是1939年11月4日。他一共活了99歲,他一生所做的壯舉數不勝數,他就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

而他生活的這百年也是中華民族飽經風霜的一百年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大門

1939年,日軍侵華第三年,首都南京早已淪陷

馬相伯老人出生於江蘇丹陽的一個貧困家庭,平凡的出身卻沒有改變他開掛一樣的人生,他在1851年也就是12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學。12歲!徒步!丹陽到上海!200公里+!

可能很多孩子12歲時都沒有一次走過2公里的路,而馬先生做到了。這大概就是「掛神」和我們凡人之間的區別吧

於是,從馬先生12歲抵滬開始,命運的轉輪開始轉動了。他先是入法國耶穌會辦聖依納爵公學(後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咸豐八年(1858年),全家從鎮江轉至滬定居

清同治元年(1862年)入徐家匯天主教小修院接受兩年的「神修」訓練。後入大修院學哲學和神學。清同治九年(1870年),獲神學博士銜,加入耶穌會,授司鐸神職。同治十三年,調任徐匯公學校長兼教務,講授經史子集;併兼耶穌會編撰,繼續研究哲學、數理及天文,譯著《數理大全》等書百卷

他的弟弟馬建忠為著名外交家。外甥朱志堯為著名實業家。外甥朱開敏為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

他的弟子有傑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國高官于右任、邵力子

時間流逝到1900年,馬先生60歲時,再一次開了掛

他將家裡3000畝地賣掉,將賣地所得捐贈給基督教會,希望能夠辦一所西式大學——中西大學堂。後來1902年,南洋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馬先生遂決定開設「震旦大學院」(徐匯區第二中心小學是其舊址),自任院長,二月初三(3月1日)開學(「震旦」為梵文,「中國」之謂,含「東方日出,前途無量」之意)。其創辦的震旦學院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梁啟超曾著文祝賀:「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親編《拉丁文通》、《致知淺說》等教材親自授課,實行學生自治。肄業於此的學生有于右任、邵力子、李青崖、徐朗西和張鼎丞等名人。

在此之前,于右任因諷刺時政,遭清廷緝拿,潛逃至吳淞,馬相伯聞訊,親自駕舟接到校中進行掩護

後來由於辦學理念衝突,基督教會要將震旦學院改為教會學校,學生們憤然退學,後由馬先生出面,又得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名流的支持,在江灣另行籌建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於當年中秋節(1905年9月13日)正式開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聘李登輝(不是那個台灣領導人)任教務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耶穌會接辦的震旦大學擬遷址盧家灣,馬相伯仍以辦學為重,不計前嫌,捐現銀4萬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處(當時價值10萬多元),以購置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土地100畝,建造新校舍(後來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已於2005年7月18日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併)。

「復旦」為不忘「震旦」之意,所謂出自《尚書大傳》應為後人攀附

1906年,馬相伯赴日,在日本學會成立典禮上發表演說勉勵留學生:「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張之洞將此語引為至言,譽他為「中國第一位演說家。」

在當了七年的大學校長以後,很多人以為他會回家養老,但是不,他的人生又一次開掛。當時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定都於南京,他受孫中山的邀請,以72歲的高齡出任了第一任的南京市市長

後來到了「九·一八」事變,馬相伯已屆91歲高齡。他深感國難深重,為救亡呼號奔走,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共御外侮」。他親自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在他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聯語,與與會者共勉。

民國37年上海淪陷,老人輾轉多地,最後與越南病重,在得知湘北大捷後,激動地夜不能寐,病勢加劇,11月4日溘然長逝。

插圖 網路

編輯 skye

深度思考 獨立思維

腔調 睿智 格局 眼界

很高興認識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你說我寫讀來你聽 的精彩文章:

TAG:你說我寫讀來你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