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明君身邊諍臣多?

為什麼明君身邊諍臣多?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能聽取臣下意見的明君都能善始善終,而那些只喜歡臣下對自己阿諛奉承的昏君均不得善終。秦二世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一聽到民間有人造反就不高興,如果有人說:「那只是普通盜賊,地方官吏全力追捕,已將盜賊全部抓獲,這些小賊小盜不足為憂」,他就很高興。結果「遍地皆反者,內有叛臣」,秦二世還不知道。秦二世被叛臣所逼,臨自殺前問身邊唯一的宦者:「公何不早告我,乃至於此!」宦者回答說:「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誅,安得至今!」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明君身邊都有一批諍臣。劉邦有樊噲、張良、周昌、叔孫通等敢提意見的大臣。劉邦佔領咸陽(今西安)後,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宮裡面,把秦朝的財寶婦女據為己有。樊噲及時制止了他,樊噲說:「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願急還霸上,無留宮中!」張良也說:「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開明的劉邦接受了樊噲和張良的意見,馬上還軍霸上。劉邦晚年寵愛戚姬,戚姬生趙王如意。劉邦覺得太子仁弱,而趙王很像自己,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周昌、叔孫通、張良等大臣先後多次進諫,後來張良又建議呂后請出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輔佐太子,才使劉邦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諍臣也不少。如魏徵、虞世南、馬周等,尤其是魏徵,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諍臣。《資治通鑒》記載:「魏徵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李世民曾經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自古明君不僅納諫,而且鼓勵大臣進諫。如漢文帝曾多次下詔命諸侯公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重用諍臣張釋之、申屠嘉等人。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為鼓勵臣下進諫,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與自己意見相左而置人於死地,並將此誓言納於太廟,傳及子孫。

君子要納諫,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見的諍臣。孔子認為,諍臣的有無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曾子全書·仲尼閑居篇》記載了孔子論述諍臣、諍友、諍子的一段話:曾子曰:「敢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諍於父,臣不可以弗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圖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限制了韓信的想像力,三分天下不要,卻只跟著劉邦?

TAG:看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