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輩們的回憶:帶你重溫30年前中國的春運

父輩們的回憶:帶你重溫30年前中國的春運

1981年,「春運」兩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標題上。1989年,我國媒體開始大量使用「春運」字眼。從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樣的候鳥式大遷徙不斷上演。

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春運,就要提到「綠皮車」。上個世紀,在中國大地上,隨處可見一條條綠色長龍呼嘯而過,它們穿過河流山川、村莊城市,到達你想去的地方。曾經清一色的「綠皮車」,承載著不同的期待,拉近了人們與夢想的距離,將萬千旅客在春節前送回家。如今,這一抹抹綠色正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綠皮車」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鐵路客運的主要車型,運行速度每小時60公里左右。車廂里座椅是綠色的皮革,沒有椅罩,一邊三個座,一邊兩個座,每兩排中間有一個小茶几,這是給旅客放東西用的。有的車廂一側有茶爐供應開水,所謂茶爐就是一個小型燃煤鍋爐,列車員將熱水灌到兩個大水壺裡,用小推車推著逐個車廂送水。

「綠皮車」沒有空調,在車廂的天花板上有一排整齊的風扇,用於夏季降溫。窗戶是上提式開啟,可大可小,根據需要卡在不同的位置。窗外是不斷變換的景色,旅客可以欣賞到近處的農田、遠處的山、天上飛翔的鳥。

一般來說,春運是一年中非常冷的時候,列車靠鍋爐供暖,列車員不但要負責車廂的衛生、開關車門等工作,還要負責燒鍋爐。車廂里白天還能湊合,不是太冷,晚上就不行了,「綠皮車」的車廂密封不好,到處透風,加之夜晚氣溫更低,旅客常常凍得渾身哆嗦。

上世紀80年代末,春運更像一場戰爭,因為車少人多,擁擠的場面可想而知。有時候,好歹擠上了火車,卻發現車上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兩個車廂間的彈簧已被死死壓住,車都開不了。這時候,萬般無奈,列車員只得勸部分旅客下車,但事實上沒有旅客願意下車。據老列車員說,在那種情況下,為了列車可以正常運行,往下扔行李也是不得已的事,只要行李下去了,人也會跟著下去。每次到站之後,大批的人擁上來。從那時候起,農民工成為了春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1985年,我跟隨哥哥到外地打工。春節前,我們只從老闆那裡要回來一半工資,裝著這辛苦錢直奔火車站回家過年。車站等車、買票的人很多,我們只買到了兩張站票。聽人說有的人買了票也擠不上車,我特別緊張,早早地開始排隊。為防止別人插隊,大家都緊靠在一起。好不容易擠上車,車廂里人滿為患,連廁所里都是人,我們擠在人群里,動都動不了。

春運時,坐「綠皮車」必須要有很好的體能,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還不能上廁所,呼吸著污濁的空氣,這些對人絕對是一種考驗。即便如此,相比在沿途的停車站根本擠不上車的旅客,我們能站在車廂里已經很幸運了。那些失望和羨慕的眼神讓人心生憐憫,每趟車上的人都很多,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踏上回家的列車。

列車到達濟南站,我們還要坐長途汽車才能回到老家。在廣場上,或站或坐全是等車的旅客。每當列車將要到站,車站工作人員就舉著引導牌讓旅客排隊。如果隊伍太長廣場排不開,為防止擁擠和踩踏,引導人員就舉著牌子領著旅客圍著廣場轉圈。列車進站後,再把他們引導進站。

那幾年,我跟著哥哥四處打工,沒少遭罪,春運坐火車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有時買上了票,卻因為車上嚴重超員,車站根本就不放客。有時我們進了站,卻沒能擠上車。總之,春節坐火車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感覺自己就像一片樹葉落入大海,孤苦伶仃,連飄向何處都不知道。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鐵路的快速發展,空調車、動車組列車大量開行,當年那種擠「綠皮車」的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鐵路運能大大提高,車次多了,購票方式也多樣化了,乘車環境、軟硬體設施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對旅客而言,春節坐火車回家再也不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果媽 的精彩文章:

TAG:果果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