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成氣候地聊起了Y.M.O

不成氣候地聊起了Y.M.O

我讀書少,不擅長脫離敘事來理性總結。越總結越露怯,因此科普文寫得少,有限幾次影評也是脫離責任感,全無考究地胡說一通。前不久,馬雄寫完英搖專欄問我要不要也寫一篇,關於石玫瑰樂隊。石玫瑰是英搖祖師爺級別的樂隊,我對英搖一竅不通。我問馬雄,大衛鮑伊是英搖嗎?馬雄說不算。我就更沒興趣了。又眼見馬雄這次終於拿出了貨真價實的態度,不留下點相關類似又顯得我對工作任務不上心。想來想去,恰好最近翻完教授自傳,順便就聊聊YMO吧。

提到日本電子音樂始終繞不開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也可直譯為黃色魔力樂隊。YMO是日本昭和年代誕生的電子樂隊,成立於1978年,成員包括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高橋幸宏。這三人如今任何一位單拎出來,名諱都振聾發聵。

早期的日本電音發展於現代音樂,同時深受具象音樂影響。現代音樂簡單點說就是去除傳統的作曲技巧,玩一些片段,混響。再簡單點說,很難在現代音樂中區分所謂前調高潮,它很可能就是旋律的重複疊加。而具象音樂則直接採錄自然生活的真音藉助電子手段來處理創作。五十年代,黛敏郎創作了日本最早的電音作品《素數の比系列による正弦波の音楽》,以大眾品味來談,實驗電子絕對算不上是能夠令聽覺舒適的音樂。(我隨便挑一首,音源不好找。)

直到70年代末期YMO誕生,這次誕生對日本電音寓意重大,直接促進電音在日本的快速發展。YMO的作品將電音和流行樂巧妙融合,他們破除了電音雛形,真正帶來脫離實驗電子的「舒適感」。我第一次聽YMO不過兩年前,古早的創作放在當下仍然新穎時尚得不行,本來具體哪支作品也忘了,最近回顧了一下,應該是《Behind The Mask》,和YMO其他作品類似BTM後來發展了許多版本,但作為電音來談,79年初版無疑是最好的。如今的日本電音多半是音樂電子,電子元素只是委身成就流行樂,市場意味濃重,拿作電音來聽不算純粹。

BTM二次收錄於80年發行的《增殖》,聽完整張專輯不難體會取名用意,它全面呈現了YMO多樣的自我,大量收錄三人的電台錄音和旁白對話,並玩性大發地雜糅許多不相干的音樂元素。也許YMO在這張專輯裡完成了存蓄已久各方壓力的解放,因此充滿了天方夜譚的趣味。我私下猜測,如果有朋友喜歡YMO最想得到的或許就是這張專輯。

:接著,細野拿出一本大概B5大小的筆記本,啪的一聲打開。筆記本內畫著富士山爆發的樣子,上面還寫有「四百萬張」之類的字樣。我記得還寫著團體的名字「Yellow Magic Orchestra」。

按照坂本龍一的說法,YMO的成立純屬偶然,本身只當作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樂隊玩鬧。誰也沒想到,三人的集合恰恰激發了各自最好的創作狀態。也許這就是Magic所在,不過我懷疑取名可能還和披頭士的《Yellow Submarine》有些聯繫。回溯到成長本源,坂本龍一受古典和現代音樂影響頗深,從他後期電影配樂可以窺見。而高橋幸宏和細野晴臣的音樂體系則以爵士樂和流行樂為主。音樂體系的不同在促進新的音樂形態產生之時也激化了創作矛盾,這也YMO解散的主要原因。

:我雖然漸漸清楚自己想要創作的音樂,卻怎麼樣也無法全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這種情況讓我覺得好累。結果我不但得面對這種樂隊活動必要的基本壓力,又多了一個YMO走紅造成的大環境壓力,兩者交纏糾結,更是逐漸放大。

1983年YMO正式解散,但解散前夕仍發生不少有趣的事。一是坂本龍一在1980年發行了自己的第二張個人專輯《B-2 Unit》,這張先鋒的電音專輯被他自己打上「反YMO」的符號。置氣般,將所有「絕對不會出現在YMO音樂里」的元素大量運用在創作中。二是為了報仇,高橋幸宏和細野晴臣合作完成《CUE》並以YMO的名義將它收錄於1981年發行的專輯《BGM》。這支作品完全沒坂本龍一什麼事,但在YMO巡演的時候還是被拿出來表演。由於無事可做,他只能負責打鼓。一邊默默專註地打著鼓,同時心裡想:這根本就是二人對我的報復。

1993年,YMO在商業和政治等外力推助下短暫「復活」,發行了《THECNODON》,不過這次合體三人都不愉快。似乎是「解散前的衝突一點都沒有平息,反倒是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直到約十年後,各自年紀大了思想覺悟也高了,索性敞開心扉互相都有了來往。YMO合體也被提上日程,沒想到最後是以拍攝啤酒廣告的方式實現。後來看了他們仨給百奇拍的廣告宣傳,真滴老不要臉...不過時隔近三十年,再面對《CUE》,教授終於不用只是打鼓了。

:最近,我們三個人的淚腺都變得越來越發達,正式表演時,眼眶都微微地濕了。

GIF

YMO早期創作延伸了德國電音樂隊Kraftwerk的風格,同時加入大量實驗元素。這裡談談第一張專輯《Yellow Magic Orchestra》,其中作品的取名全部來自導演戈達爾的作品。雖然這張專輯銷量慘淡,但不乏新穎的創作意志。純粹詠誌哀情的音樂為市場推崇,具有昭和顏色,但是否需要一支歌,需要一種音樂不帶情緒地傳達音樂本身呢?我想這就是YMO首張專輯的特質,極具實驗趣味性。你大可說它沒有感情又充滿感情。這裡推薦其中兩支作品,《Simon》和《中國女孩》。如果熟悉這三位的創作風格,其實不難猜出他們各自承擔了這兩支樂曲的哪些部分。

《Simon》其實是挺細野晴臣的一支曲子,本質更像一支爵士樂,好聽極了。而帶有民族樂風格的《中國女孩》,我沒查過,我猜出自坂本龍一之手。

很可惜QQ音樂沒有標準的音源,許多曲子貼不上來。只能簡單地聊到這裡,摻雜了不少主觀思考,惶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olitime 的精彩文章:

TAG:Toli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