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創將愈癢兮兮

小創將愈癢兮兮

陳鈺鵬

在生活中難免跌跤而擦破皮膚,切菜時也有可能割破手指,連刮鬍子也會刮破臉皮……碰到這種時候,出血是不可避免的。孩提時,常聽到一些大人此時此刻便嚷著叫人快搞一點「門檔灰」(木門栓上所積之灰)來,然後將它按在傷口當止血藥,實在是愚昧無知,興許還帶有迷信的成分。實際上,當人體表面發生了創傷(被傷害或自傷),人體在幾分鐘後便啟動修復過程。如果創口較深,那會比較疼痛,但緊接著是發麻。用不了多久,創口開始結痂(俗稱「結蓋」),同時會讓人產生癢感,等到創傷完全癒合,痂皮便會自動脫落。

痂是創口表面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等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受傷時,組織短時間失去平衡,此時會有無數的修復細胞活躍起來,細胞必須重新排列,以便儘快實現一個痊癒過程。為了避免失血和感染,細胞積極互相通訊;首先要做的是止血——受傷部位的血管收縮,在變狹窄的部分,血小板互相黏結起來,形成一個由纖維蛋白組成的網,將血管破口封起來,這一過程稱為血凝固。

與此同時,巨噬細胞進入傷口,與病原體作鬥爭,併除去凝固的血和壞死的細胞,傷口周圍的皮膚會有稍許發炎,屬正常現象。起先人們有一種誤識,以為負責痛感的神經通路同時也會產生癢刺激。幾年前發現,參與修復組織的細胞通過神經遞質進行「協調」,知道哪裡需要它們,其中有一種屬於交感神經遞質的組胺,是免疫系統中很重要的物質,但同時也會引起癢刺激。

創傷猶如一個檢修車間,凡是壞掉的(血管、纖維、結締組織、神經等)都要重新修復,因而產生繁忙的遞質交換。生長因子負責組織的新建,在新建過程中也會分泌出組胺及其他物質。而神經末梢在痊癒過程中同樣會向大腦發出新的信號,這也會被人感覺為癢刺激。所以說癢感是創口痊癒過程中的一種伴隨現象。

有一個誤區需要防止,在對待一個普通的小創傷時,不必過分使用殺菌葯,因為凡是能消滅病原體的藥物,也會去對付巨噬細胞、新組織和皮膚細胞的,從而妨礙創口的癒合。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孩子被弄傷了,最好用一種在使用過程中能析濕的治傷凝膠,這樣形成的皮痂便是潮濕的,而不是乾的,理由是濕的皮痂不發癢。而且在潮濕的氛圍中,免疫細胞能更有效地起作用;再則,修復細胞的轉移和增殖也是在潮濕條件下比乾燥條件下快。為此,人們特地研製了一種醫用紙,用來實現「濕模式創傷痊癒」。

順便提一下,以前有一種商品名為「邦迪」,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創可貼上面那塊覆蓋創口的「料子」變得很小很小了,根本蓋不住傷口,每次問藥房的藥劑師,都回答你:「我們也不知道,『邦迪』不生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我不要當法定代表人」:原告訴請獲支持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