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戰前彭總帳下猛將雲集,群情激奮,但他們未料到美軍一絕密計劃!

此戰前彭總帳下猛將雲集,群情激奮,但他們未料到美軍一絕密計劃!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昨天的拾記發布之後,收到上甘嶺英雄後代的一條留言:「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鬥中,據我父親說他們守的是十字架山陣地,一個連的兵力,最後只剩下了他們三個人,一個通信兵,一個衛生員,當時我父親被炮膽炸起來的灰塵給埋住了,就是這兩個戰友用雙手刨出來的,手指都刨出了血,最後他們三個人一直堅持到增援部隊趕到…」向英雄致敬。今天的筆記繼續抗美援朝的軍史故事】

前面說到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將軍曾建議先放進美軍一部分,再實施圍殲,但彭總考慮美軍強大的海空力量,隨時可能突襲背後或者側翼,到時就前後被包圍了,雖然洪學智將軍建議了三次,但彭總依然堅持己見,不過也沒有發火,不像早年抗日戰爭打關家堖時,對劉伯承元帥撤軍的建議,怒火衝天,說出「殺頭不論大小,撤了129師的番號」這樣的重話,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彭總的脾氣也在改,至少洪學智這麼說,他沒有發火,而是耐心說服,後來他也向洪學智表明過是他錯了,那是後話,暫時不表。

1951年4月6日,志願軍總部南面敵軍攻過來的炮聲已經清晰可聞。彭德懷在志願軍的五次戰役布置會上信心十足,預定作戰主力3兵團、9兵團和19兵團的將官主帥們個個鬥志高昂。

9兵團剛剛結束休整,司令宋時輪求戰心切;19兵團新銳入朝,司令楊得志鬥志旺盛;3兵團司令陳賡足疾複發,在國內養病,暫由副司令王近山帶隊,王近山綽號「王瘋子」(有個說法,前幾年一個風靡國內的電視劇《亮劍》據說原型就是「王瘋子」,至少有他的因素在裡面,軍內的猛將),是有名的打起仗來不要命的虎將。彭德懷掃視著手下這些威振敵膽的猛將,心裡非常欣慰。他也許心裡會所:「這些都是解放軍的精華啊,有了這些身經百戰的虎將和英勇無畏的的戰士,我就不信打不贏這個仗!」

會議從上到下充滿了樂觀情緒,同時也有輕敵思想。大批後續部隊正源源入朝,前一階段青黃不接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了,很快入朝部隊將達到95萬人,加上人民軍部隊可達130萬人,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百萬大軍。而且,新入朝的部隊還包括新組建的大批特種兵,4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炮師已經進來了。第3、第19兵團已經換裝蘇式裝備,各師都成立了炮兵團、高炮營,各團增設了無後坐力炮連、高射機槍連和120毫米迫擊炮連。各種火炮已增至6,000餘門,其中大中口徑火炮1,000餘門,中國軍隊的火力從沒有這麼強大過,家底一下子都運到朝鮮來了。

13兵團幾個老部隊向剛入朝的2個兵團介紹經驗時,都說美國人的防禦是雞蛋殼,表皮硬一點,戳破之後就是空的,這不正有利於發揮中國軍隊傳統的穿插迂迴戰術嗎?因此,入朝的新銳部隊根本就看不起美國人,一些小調在部隊流傳:從北到南,一推就完……

但是,志願軍力量雖大大增強,美國人卻也沒閑著。志願軍前一階段所使用的戰術基本被其摸透,美國人搞出了磁性戰術等有效戰法予以應對;志願軍入朝數量大增,特別是火炮等重裝備突增數倍,隨之而來的油料、彈藥物資消耗也在猛增,可是洪學智手裡的汽車才增加到1,400輛。美國遠東空軍就已從1,000架飛機增加到近3,000架,他們的絕密計劃就是襲擊重點已轉向志願軍後勤補給線……

彭德懷提出了第五次戰役的作戰計劃:「從各方面情報和各種跡象判斷,敵軍進佔三八線以後還要繼續北進,而且很可能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對我造成極大威脅。」

「我們必須在4月20日左右,至遲5月上旬,舉行戰役反擊,消滅敵人幾個師,粉碎敵計劃,奪回主動權。在打法上,由於敵人這次兵力比較靠攏,我軍必須實行戰役分割和戰術分割相結合,從金化至加平線劈開一個缺口,將敵東西割裂,爾後各個包圍殲滅之。」

彭德懷想用王近山3兵團從正面突擊,以宋時輪第9兵團、楊得志第19兵團從左、右突擊。王近山中央突破後往兩邊一分,協同兩翼進攻的宋時輪、楊得志兵團包圍殲滅偽1師、英39旅、美3師、土耳其旅和偽第6師共5個師,然後,再集中兵力會殲美24師、25師。這樣,彭德懷要通過決定性的第五次戰役把「聯合國軍」主力吃光,其中美軍達3個師。彭德懷的胃口太大,他想吃的東西超過了他的消化能力。

布置完作戰計劃,彭德懷目光炯炯地看著洪學智:「如果一兩天沒飯吃,再好的計劃都完了。如果這次打勝了,全體指揮員的功勞算一半,後勤算一半!」

經歷朝鮮戰場之後,作為一方統帥的彭總已經認識到,後勤是現代化戰爭的瓶頸,後勤部隊的重要性和一線戰鬥部隊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