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老了,怎麼辦?

我們老了,怎麼辦?

醫生,您好

活在昨天的人失去過去,活在明天的人失去未來,活在今天的人擁有過去和未來。

又到舊曆年底了,同學群里聚會,瞅著各自兩鬢的霜白,相互打趣說,感覺時光飛逝,喜歡回憶過去,那是衰老的標誌。難道不是嗎?瞧瞧身邊的70後,俺們的父輩相繼步入老年,自個兒也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變老……不禁讓人想起一段歌詞:「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埋在春天裡……」 若真有那麼一天,能埋在春天裡,背靠著江南的青山綠水,我想,還算是幸運的。早在1982年,蘇州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 面對社會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局面,我第一次由衷地慶幸,幹了醫生這行。 不管至今社會上仍有那麼多人誤解我們這個行業,自己也動過不少次轉行的念頭,但至少,我的職業,能保證併兼顧我的長輩們,以他們認可的方式養老。近些年我一直在思考這麼個問題,它不僅是我的家庭將要遇到的難題,同樣也是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國策之後面臨的棘手難題。這就是:雙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核心成員如何養老。等哪一天我們這代人老了,我們的孩子們該怎麼辦?

經濟社會充斥著這樣一條規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越是人情冷漠。錢與情成反比關係。江南的農村似乎流行著這樣一個惡俗:當年邁的父母做不動的時候,搬到底層簡易搭建出來的類似車庫或廚房的小間,象對待牲口似的,子女一天管三餐飯,任其自生自滅。蘇州新聞里兩兒子把中了風的老父親丟在小區的路上不聞不問,不遠處是兒子們漂亮的農村集中居住區。我真想問問這兩個好兒子:人在做,天在看。你們,難道不會有老的一天嗎?也許老人們年輕時干過了荒唐的事兒,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起碼看在養育之恩的份上,養老送終,那不是誰吃虧誰佔便宜的事兒,而是每個子女應盡的本分。不然,人與畜生何異?老人日益退化的生理機能,決定了他固執任性且多疑多變的性格特點。老小孩的叫法,源於此。既然當他(她)是小孩,那自然是需要耐心哄和騙的。老人記憶力差,言語重複,動作遲緩,學習能力更是下滑,接受新事物的概率近乎零。對於無關痛癢的小事兒,做子女的,不必斤斤計較,大可一笑置之。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批評他們,儘可能尊重老人們的意願。當然,社會上某些老年人的言行的確給人以「為老不尊」的印象。人必自尊而後人尊之,這樣的老人,我想,大概是不需要我們去尊重的。知易行難,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越走越短的日子裡,變著法兒逗老人開心,這遠比在老人身後操心置辦多風光的事兒來得有孝心。

沿用原有的家庭養老模式,固然在面子上尊崇了「百善孝為先」的古訓,但現實不由人,我們及我們的子女,不得不選擇一種社會養老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題。二十年後,雙獨子女成年,四位老人,加上雙方祖輩的八位老人(假設他們都能夠活到平均壽命)。上有老,下有小,事業上又疲於拚命,數十位老人需要一一贍養,無疑,這是一個沉重的家庭負擔。依靠社會養老,大勢所趨。看著影片《桃姐》某些敘述養老院的細節,真實得令人發酸。過年過節,一批又一批的群體上門慰問,發的中秋月餅只是道具。老人們從內心發出的噓聲,表露了他們的不滿,因為那不是慰問,而是打擾。久病床前無孝子,老話雖說聽得刺耳,恰有其深層次原因。子女們把老人丟在社會機構,萬事大吉。有誰真正關心過,老人內心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影片告訴我們:養老送終,必須體現在人性的關懷上。如何養老,形式並不重要,精神的慰藉甚於物質。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互補互助的方式,應該更符合天朝國情。在子女有條件有能力的前提下,根據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聘請專業護理人員上門鐘點服務,或是採取白天把老人寄放在社區的托老所,晚上接回家的模式。老人戀舊,喜群居,不喜歡離開熟悉的環境,這樣的模式,適合老人,尤其是單身老人。在護理人員緊缺或經濟條件限制的情況下,也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例子,用志願互助的方式來替代。類似於銀行的存取款業務,低齡老人自願護理高齡高人,在60歲小弟弟的今天,為明天的自己未雨綢繆。你今天存了多少時間,明天你就有權去取多少時間。健全現今的養老體制,迫在眉睫。生老病死,這是誰也逃不過的自然規律,包括那些為政者們。在養老這個問題上,光有錢和權是不夠的。目前我們70後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身體,老了不給子女添麻煩。我期待的養老模式,就是群居半自助式養老。親,你呢?文末期待您的答案。

GIF

文章封面圖片為友人十八景所攝,侵權必究!好東西記著一定要與人分享哦!歡迎掃描關注並推薦「醫路堅守者」微信公眾號,讓我們共同守護您和您家人的健康!

最新關注醫路堅守者微信公眾號的朋友,請點擊主界面右上角進入「查看歷史消息」閱讀舊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路堅守者 的精彩文章:

TAG:醫路堅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