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
提 示
春日杼山寄贈李員外縱
(唐)皎然
南山唯與北山鄰
一閉禪關老此身
黃鶴有心多不住
白云何事獨相親
閑持杖錫行看水
懶系麻衣出見人
無限幽蘭從欲寄
郎官那賞石門春
龐居士詩頌選
(唐)龐蘊
其一
黃葉飄零化作塵
本來非妄亦非真
有情故宅含秋色
無名君子湛然身
其二
父子相守空山坐
無相如如寄有閑
世人見靜元無靜
看似閑時亦不閑
還贈錢員外夜宿靈台寺見寄
(唐)郎士元
石林精舍虎溪東
夜扣禪扉謁遠公
月在上方諸品靜
心持半偈萬緣空
蒼苔古道行應遍
落木寒泉聽不窮
更憶雙峰最高頂
此心期與故人同
聖恩顧問獨游月磴閣直書其事應制
(唐)廣宣
禪居河畔無多地
來往尋春物正華
蹬道上盤千畝竹
欄干低壓萬人家
檐前施飯來飛鳥
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剎那知佛性
不勞更喻幾塵沙
(以上摘自《一日一禪詩》)
序焦金堂先生《一日一禪詩》
南懷瑾先生
凡人生必具有情志,此自然之理也。情志感乎外而應乎內,則興山川風月,草木魚鳥之變幻。發乎內而形乎外,則為音聲笑貌,文字語言之形態。此所以「詩言志,歌詠言」理所當然也。此理初不限於時空,亦無囿於種類,如萬壑之怒號,咽嗚叱吒,咸其自取耳。唯人習積成章,乃效法於天然,各自規格於形式,雖因此有傷於性靈,而規律之美而疏導於悲歡,復為涵泳情志,迴環表達之適莫也。
迨乎佛之禪道出,以言思路絕,心行處滅,泯情志,趨寂樂為旨歸,視文字語言,已屬多餘,又何取於刻意攀緣,舒情聲律之作哉!孰知此猶為一時方便,向上半提之說。情盡無情,覺夢雙清,大音希聲,返聞聞性,則此蟲鳴鳥語之聒噪,風雲月露之流行,本自空靈,無待禪寂而莫非本然。於是言而無言,作而不作,如蟲御木,偶爾成文而不著意,則又何違乎道行哉!
然法久弊生,自盛唐以後,於道行外而專攻於韻律,特以詩禪、詩僧而鳴高者,則如亡羊別徑,洵可慨乎其多歧矣。故貫休獻詩於石霜禪師:「赤旃壇塔六七級,白菡萏花三四枝。禪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之句。石霜即問之曰:如何是此心?貫休茫然未知所對。石霜曰:汝問我答。休即問之。石霜曰:能有幾人知?此正為自誤於詩禪、詩佛者流之辣棒也。
皖當焦金堂先生,宿學志業,肅恭端儉,行不由徑。初未嘗學詩,更未習於禪道,自參《論語》講座,聞予言孔子之說詩也,詩不云乎之旨,見獵心喜,乃留心於詞章之逸韻也。洎乎偶與禪席,不期然而有會於心,於是乃以一日一禪詩立為規策,自求其放心於藩籬之外,輸誠於性天風月之間。不期年而成集,舉以見似,且感其不自作而無成有終之旨,殊可喜,且可觀。然其白雲,則未上及魏晉,甚之秦漢,意猶未盡者。聞言而識人,知其於詩之禪悅,禪之詩境,悠然確有會於心矣。
或曰,魏晉秦漢以上,禪之名既未之立,禪道之實,更未之傳,豈得有詞章之與禪悟相契耶!乃曰:此則不然。禪非別境,即心即佛。時有今昔,心無異代,此所謂「風月無今古,情懷有淺深」也。若鑠之以禪,則詩三百篇,何一而不有契於禪。如帝王世紀之載唐堯時世之《擊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此非禪而禪,是為上乘。至若古詩十九首,處處推情入性,言下忘言而豁開靈智於了脫之境,何待禪之為名乎!他如建安諸子之詩,曹魏父子之作,莫不蕭然有落寞之感,悠然興超纏之思。如曹瞞《短歌行》之句,其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當此之時,其有感於世事變幻之莫定,慨乎盈虛消息之難測,大有情厭物累,欲罷不能之哀鳴。倘時遇馬祖道一,直指見性,庶或屠刀放下,頓轉殺機也歟!至若曹丕之《善哉行》,有云:「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雄,猿猴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儼然相薄寒山,敲鐘喚夢之作,又何待於桑門落日,然後興悲哉!
至若初唐開國之際,禪道未得宏開,詩風尚不大行,虞世南曾辭讓唐太宗宮體詩之不當,確乎純臣之志也。然李世民之《帝京篇》有云:「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及其《臨池柳》詩云:「岸曲絲陰聚,波移帶影疏,還將眉里翠,來就鏡中舒。」其非詩思與禪境之將毋同乎!餘如岩岩特行之臣如魏徵之詩,有:「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塞鳥,空山啼夜猿。」「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莫不與禪悅冥合,逸情境外。等而次之,才人詞筆,如劉希夷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崔塗之「綉軛香韉夜不歸,少年爭認最紅枝。東風一陣黃昏雨,又到繁華夢覺時。」唐彥謙之「乍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等作,多不勝載,何一而非即詩即禪,豈待習禪而後方有出塵解脫之雋語乎!並此轉似金堂道友,蓋有佇望其上下古今續編之作也。拙詩鄙俚不韻,唯承偏愛錄入,誠有狗尾續貂,佛頭著糞之誚,何足道哉?不足道也!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TAG:南師如是說 |